我依然记得去年夏天戴着 MDR-1000X 上下班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咬咬牙把它转手之后,我转而开始考虑那些更加便携轻巧的选择,随后便入手了 WI-1000X。

虽然当时因为传输协议这件事意外绕开了第一代「降噪豆」的「坑」,后来却发现手里的 Pixel 3 XL 在 LDAC 协议下的传输比特率一直被 Google 限制在 330kbps,对所谓的「音质」也就坦然。直到最近,当微博大 V 们纷纷走上涩谷那个喧闹的街头时,被营销成功的我开始陷(zì)入(wǒ)反(ān)思(wèi):

今年的 WF-1000XM3 值得我掏腰包吗?

不用过多在意的降噪体验

不用专程去一趟涩谷,我也能毫不夸张地为 WF-1000XM3 的降噪能力打出一个不错的分数。

小到坐在电脑前全身心投入写稿,大到站在地铁站黄线外看着拥挤的车厢飞驰而过,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戴上它安安静静地听会儿歌。在过去一周多的使用过程中,我甚至都没有过因为环境声过于嘈杂而不得不调大媒体音量的体验。

戴上听歌,放入收纳盒充电,偶尔需要用触摸手势在降噪和环境声之间来回切换,这几乎就是这对耳机体验的全部。用 WF-1000XM3 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不用刻意去管降噪这件事,换句话说,它足够踏实。上下班途中听书、听播客、听音乐或者看视频,在这些使用场景里,WF-1000XM3 的降噪能力完全可以从听觉上将我们和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如果你之前没有过在这些场景下使用降噪耳机的体验,WF-1000XM3 足以为你打开一个新世界。

不过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也很难在日常使用场景中去为 WF-1000XM3 和我之前使用的 WI-1000X 评判出一个优劣,大多数时候二者的降噪表现都不相上下,置身少部分特别嘈杂的环境(如周末的大型卖场)中时,我才能感受到二者在降噪能力上的细微差别。至于飞机上的可用度究竟有多高,由于没有为了测试耳机专程出门一趟的预算,这里先打个问号。

但在我看来这其实也并非这类降噪耳机的应属之地,这类场景还是留给它同门、同名、不同姓的师兄 WH-1000XM3,或是隔壁的 QC 比较好。

另外,虽然整体降噪能力可以让我放心地从 WI-1000X 切换到 WF-1000XM3,有播放内容时听诊器效应也能相对减轻,但 WF-1000XM3 依然不是一款能够戴上跑步的耳机。这里要说的不是它不具备防水能力的缺点,因为有着特殊的外部降噪麦克风设计,这款耳机和 WI-1000X 一样难逃风噪的影响。即便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能通过降噪模式把世界的音量调低 70~80% 左右,耳边掠过的微风还是能够被降噪麦克风放大成扑棱作响的风噪,体验依然不太友好。

炎炎夏日,戴上它清爽出门

在过去八个多月的时间里,WI-1000X 带给我的满足大部分都归功于扔掉耳罩对脑袋、耳朵和脖颈的多重解放,毕竟冬天在地铁上戴着 MDR-1000X 还能展示一下「姨夫微笑守护者」的身份寻个同好,但夏天头顶这样一副大耳机在山城爬坡上坎?

旁人或许就该思考我究竟是真热还是脑子烧坏了。

而比起 WI-1000X,分体式「真无线」的 WF-1000XM3 无疑能为我带来更理想的佩戴体验。

尽管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颈挂佩戴的舒适度,WI-1000X 在与后颈皮肤的主要接触区域都采用了软皮触感的表面材质,但这种设计在汗如雨下的季节依然得不时用湿巾进行适当清理。清理时还得注意避开背面极易掉漆的「大法」logo。WF-1000XM3「分体式」真无线设计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为期一周的佩戴过程中,这样几个细节尤其让我有「换了值得」的感觉。

比如传输协议缩水但 NFC 没有缩水,因为手里的设备大多支持 NFC,我无需双指戳耳 7 秒钟作出一副「我不听我不听」的姿态也能快速配对不同的听歌设备 —— 戴上一左一右两个耳机,然后拿着想要配对的设备往充电盒上的 NFC 标志靠一靠即可完成配对。

支持 NFC 的手机靠一靠就能快速连接

比如相对人性化的佩戴检测,戴上一侧耳机,另一侧我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递给女朋友一起甜蜜蜜地看个电影、攒在手里暂停播放仔细聆听朋友说话、索性扔进充电盒给它充充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取下任意一侧耳机都会触发佩戴检测,音乐也会因此暂停,这时通过手机上的音乐控制手动继续播放即可。

取下五分钟后自动关机

这里有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点,同时取下两侧闲置五分钟后 WF-1000XM3 会自动关机,这个设定解决了第一代「降噪豆」那个饱受诟病的问题 —— 如果你将 WF-1000X 扔进已经没电的充电盒进行暂时收纳,它们会在里面持续待机到没电关机,来一场浪漫的「电量殉情」。

最后,对尝鲜一代「降噪豆」的勇士而言,最为关键的连接稳定性在这一代也终于得到了「报复式」的改进。实测结果表明,WF-1000XM3 在延迟上已经能够胜任大部分影音播放场景,YouTube、Netflix 等应用中观看视频几乎很难注意到对不上口型的情况,常见的游戏也能得到及时而准确的声音反馈。

不过在当前真无线蓝牙传输协议总体技术条件有限、游戏应用本身又鲜有针对性做延迟补偿的情况下,音游玩家最好还是不要尝试使用 WF-1000XM3 玩游戏,体验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另外,虽然总体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升级,WF-1000XM3 的佩戴体验也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虽然 @王跃琨 在评测视频里说的听诊器效应在我这里不算突出(鞋软步子轻?),但开箱送的七套耳塞,真的没有一副能让我舒舒服服地持续佩戴半天时间来完整测试单次听歌续航的。

即便用耳道适应性相对更好的海绵塞,佩戴两小时后依然会有明显的疲劳感,必须稍作休息才能戴回再 high。

配套应用是一大亮点

佩戴检测上的小改进严格来说也有配套应用 Headphones 带来的加成,而在 Android 系统 拥有更加完整的 分体式耳机支持 之前,这款应用在我看来也几乎是 WF-1000XM3 用户的必备应用了。

除了取下 5 分钟自动关机,这个配套应用还将带来一系列增强体验,每一项几乎都是解锁 WF-1000XM3 完整体验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对有损音源进行升频补全的 DSEE HX,能够根据静坐、通勤、行走和奔跑状态进行自动调整的自适应降噪模式,实用性满分、特定设置 下甚至让整体音质能跨级吊打 QC30 的均衡器……

环境声控制与自适应降噪

不过作为用 WI-1000X 过来的人,这次 WF-1000XM3 配合 Headphones 应用带来的这两点体验更有新意。

索尼在 Headphones 应用中为 WF-1000XM3 提供了通知与语音向导语言选项。此前为了逃避国行语音还得手动为 WI-1000X 刷海外版固件,现在只需动动手指点几个设置即可。切换语言的流程约为 5~10 分钟,与一次固件升级和安装时间相当,推测应该不只是「切换语言」字面意思上这么简单。

语言切换流程其实很长

同时,Headphones 应用还能针对 WF-1000X 的触摸手势功能进行定制。Headphones 应用向左右两侧耳机都开放了自定义操作选项,可选操作包括播放控制、环境声控制和未分配三种,播放控制下,我们可以点按(对应播放 / 暂停)、双击(对应下一首)和三击(上一首)来控制音乐播放,环境声控制模式下则只允许单击,单击操作后耳机会在环境声模式、降噪模式和关闭环境声控制三种状态之间切换。

触摸手势控制

不过说起触摸操作,我还是忍不住想吐槽一下。

尽管配套应用已经很努力了,但索尼为 WF-1000XM3 所设计的触摸操作在方向上似乎有那么一点问题:试想一下,你将一个比姆指指甲盖还要小上一圈的触控板戴在了自己完全看不到的耳边,而这样两块触摸区域支持的触摸操作竟然是基于点触而不是 WH-1000XM3 那种基于划动的。

所以使用手势操作的实际体验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潇洒,至少在 WF-1000XM3 上,使用一周之后我还是不敢说自己完全能够进行盲触手势操作 —— 建议大家严格按照官方说明手册中的方法,先用手大概握住耳机轮廓预估一下触摸区域的大体位置,然后再用食指执行触摸手势。

触摸手势示意图

另外,当前版本的固件(v1.2.3)下环境声触摸操作还存在误判问题,具体表现为点按之后仅有点按提示音但并不会触发实际状态切换,初步判断应该是误触屏蔽的误判,不过问题在于,枕着手臂看视频时,因为侧头导致耳机触摸区域碰到手臂却能触发手势功能…… 希望后续的固件升级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吧。

DSEE HX:续航的「送命题」

续航其实是我选择 WF-1000XM3 之前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事实证明我的担心虽然有些多余,但也不算完全没有道理。

关于 WF-1000XM3 的续航,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单次续航 8 小时、打开降噪后 6 小时,配合能够额外提供 3 次完全充电的充电盒,开启降噪状态下的总续航时间最高可以达到 24 小时。

但实际测试数据讲的却是另一个故事:从满电状态开始,我在 30% 音量、开启 DSEE HX 和自适应降噪的前提下听了一小时左右的 Spotify,两侧耳机的电量几乎同步降低到了 70% —— 这是上面提到的 Headphones 应用给出的数据,粗略一算(原因佩戴体验部分讲了)降噪状态下的实际续航应该也就 3.5~4 小时封顶了。

一小时使用掉电 30% 左右

打听了一下同期购买 WF-1000XM3 的用户情况,这样的续航表现也并非个例,因此在固件更新之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还有些残忍 —— 如果你追求的是 DSEE HX 带来的那部分音质提升,续航就不会太好看;如果想要接近官方数据的续航表现,没有高保真传输协议支持的降噪也许就是我们能够体验到的全部。

这样的选择会让人一定程度上陷入纠结,不过后来在反复自我安慰中我还是想到了一个不错的解释:我们还有快充嘛。

将耳机放进充电盒充电 10 分钟,我们就能听歌 1.5 小时,如果只是上下班通勤路上、工作休息间隙偶尔听歌看视频,WF-1000XM3 搭配上这样一个充电盒几乎不会带来电量焦虑。毕竟充电盒还支持 C 口充电,夜间睡觉和上班期间插着电脑,白天使用基本也就不用担心续航。

充电盒唯一可能带来电量焦虑的地方源于缺少必要的电量指示,除了充电状态亮着的红色 LED 灯和充满后熄灭的 LED 灯,耳机放入充电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充电盒剩余电量的信息,Headphones 应用内也没有充电盒电量显示。

这一点还是有些让人没有安全感,不知道 Headphones 配套应用和 Android Q 哪一个会先行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充电盒另外要吐槽的一点是,充电盒盒盖实在是太容易留下划痕了 —— 这个原因也促使我最终决定花钱将这副编辑部自费购买的耳机纳为己用。

小结

如果说第一代「降噪豆」是 Galaxy Fold 那样的概念产品,那么 WF-1000XM3 也许才是那款真正值得我们掏腰包的。也正是因为以上体验,我最终决定出掉 WI-1000X 并彻底转向 WF-1000XM3 —— 希望这些体验能为你带来一些参考。

关联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