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我刚刚开始尝试欣赏电影时,吸引我的可能只是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剧情左右了我对一部电影的主要观感;之后我发现,在好的剧本和故事之外,演员的表演同样非常重要,到位的表演甚至可以让平淡无情的剧情呈现出别样的味道;而现在,开始品味电影的我发现,电影原声配乐也会左右我们对电影的观感,电影的情感传达不仅仅需要通过演员的台词和表演,贯穿整部电影的原声同样可以传达,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和电影产生共鸣。
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甚至我们可以通过一部电影的 OST (Original soundtrack,原声音乐) 来窥见导演对整部电影的理解,同样也能感受到导演的音乐品味。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部小众但不失精彩的电影原声,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用耳朵来品味电影。
👉 懒人歌单:QQ音乐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原声
2018年11月17日,第 55 届金马奖颁奖典礼:
第 55 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得奖的是:《大象席地而坐》!
在李安宣布这一瞬间,所有的主创团队都抱在一起,这或许是给这部电影的导演胡波一份最大的礼物,但他永远也不可能亲眼看到了。
这是一部让人无法准确定义的电影。在长达近四个小时的电影中,观众都会被导演所营造出的氛围拉扯,那些关乎于生存、迷茫、自我认知的社会个体在电影中被奇怪的串连在一起,命运如同玩笑一般将他们赤裸裸的放在现实世界面前,但这似乎也是导演自己对生活感受的一种变相投射。
即便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剧情略显拖沓,故事之间的处理也比较粗糙,但也正是这种粗糙可以将一种真实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不由得为此感同身受。
显然,一部低成本的文艺电影做到这些不可能仅仅通过剧情和导演。事实上在去年金马奖上,除了获得最佳剧情长篇和最佳改编剧本,《大象席地而坐》还入围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最佳摄影以及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多项提名。而电影中的所有配乐都由国内的极为低调的后摇乐队花伦来完成,电影剧情中所需要的情绪也在他们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中跌宕起伏。
即便是没有看过电影,听完整张原声你依旧可以在脑海中呈现一些自我想象中的场景:压抑、阴暗、灰色,画面冰冷但却极为真实——《满洲里》中诡异的安静、《穿过火焰》时的明亮和充满希望、以及《离开》中的苍茫和伟大,而当听到《大象》时,唱诗班的和声响起,似乎我就站在圣洁的雪山上,过去的一切我已经释怀,它让我不由得泪流满面。
你知道吗?大象不能席地而坐,不然他们自己的身体重量会把它内脏压碎,但当大象有一天席地而坐,大概是它的内在已经彻底碎裂了,不得不如此。
推荐曲目
- 《穿过火焰》
- 《穿过冰面》
- 《满洲里》
- 《离开》
- 《大象》
- 《坏孩子的天空》
《乐队》电影原声
就像彭磊在《乐队的夏天》时说的那样,即便他导演的这部献给所有热爱摇滚乐的中国年轻人的电影,在当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多个奖项,依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彭磊还是没火。
当然,我们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完全可以证明《乐队》其实是生不逢时:毕竟他不够「娱乐」,也过于围绕那一代混迹摇滚圈的中国青年,时不时说着只有那一代「果儿」才听得懂的行话。
但《乐队》依旧是值得80后那一代摇滚青年朝圣的电影,是那个没钱,混场子、为摇滚乐而不顾一切时自己的真实写照,那时候的自己一定也是青涩的、笨拙的,为了理想一定也会眼睛放光…… 但他终究是一部非专业电影人制作的电影,无论是成本、还是拍摄手法,都充满了无厘头和「不专业」,即便在我看来这种「不专业」带有一种刻意:演员的「表演性」被刻意的淡化,而是讲究真实和生活化。
当然恰好选择的演员也都是「圈内人」,这部剧本似乎就是为他们而写,中野阳笨拙的中文对话和对摇滚乐的热爱,赵怡文的青涩,放在这部意识颇「丧」的电影中,混合出青春和热血的味道。
《乐队》最终并没有大面积的公映,在之后发行的 DVD 中附带了这部电影的原声。一部讲述中国青年摇滚人的电影,原声当然少不了摇滚乐。
有趣的是在里面原本新裤子的歌交给了很多其他音乐人演绎,放在电影中产生了非常有趣的化学反应:《我不想失去你》经过旅行团的改编,听上去更加的清新感人,《不放开》交给中文并不顺溜的主演中野阳来演绎,那种粗糙感让人既感动又想笑,而《After Party》这更像是点题之曲,如果对照歌词,这首歌则呼应了新裤子当年的成名作:《Bye Bye Disco》。
推荐曲目
- 《回音》
- 《After Party》
- 《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上》
- 《我们不能在一起》
《浮城谜事》电影原声
商业无脑大片看过了之后,回过头去看娄烨的电影,总会找到一些提供思考的回旋余地,比起其他同时代的导演,娄烨胜在题材以及品味上。
看电影就是这样,我们总会比较导演之间这样那样的不同,张艺谋擅长的是视觉效果、冯小刚擅长的是拍故事、而娄烨电影就是拍给你看,很多的元素像是伏笔一样放上去,回头需要自己琢磨味道,比如这部电影的原声。
和《浮城谜事》电影本身口碑两极不同的是,OST 的评价却是出奇的一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因为 OST 之后才去看电影,原因则是当音乐将情绪表达到极致,你会想象电影中的场景是否也会是如此,当你看到电影的场景时才会发现原来就应该是《惊惶》这种歌曲才能烘托出人物和心理状态,对比之后会觉得真是妙不可言。
这或许是很多国内文艺电影最终 OST 都会选择后摇的原因,「南派后摇」沼泽乐队为这部电影贡献了三首作品:《1911》、《如梦令》以及《惊惶》 ,让人惊喜的是后面两首有人声的作品,用古琴描绘现代都市情感,看上去的冲突却又是一种变相的隐喻,何不是一种电影本身的矛盾体现?
推荐曲目
- 《惊惶》
- 《浮城谜事》
- 《1911》
《Bohemian Rhapsody》电影原声
摇滚乐迷和普通观众对《Bohemian Rhapsody》的感触是完全不一样的,摇滚乐迷往往都是耳朵先入为主,因为他们对皇后乐队的音乐有了先期的认知,他们的音乐是一种里程碑,或者是改变音乐历史的,伟大性显然不言而喻,而电影则更像是他们的音乐创作历程:皇后乐队为什么伟大,乐迷看电影是另一种形式的「朝圣」。
而对于普通观众,这部电影则是对一个光环下伟大人物人生的回顾,伟大的人背后则映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可见英雄只是人民臆想或者塑造的,他们其实都是普通人,甚至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想有「碌碌无为」的人生。
既然是摇滚传记电影,OST 的选用可以说是手到擒来:毕竟皇后乐队留下了太多了传世作品以及改变摇滚乐史的作品,不夸张的说其音乐对世界文化发展都是突破性的。
所以这张 OST 用再多的辞藻都无法形容其精彩程度,如果你没有听过皇后乐队,几乎涵盖其登盛时期录音室和现场作品的 OST 值得去反复聆听。
推荐歌曲:全部歌曲。
《La La Land》电影原声
歌舞片在现在电影中也纯属小众,原因其实不难找,因为他和其他的剧情向电影相比,歌舞片的音乐剧「形式」和「学术味」过重,电影容易出现「段落感」。当然如果能做到将音乐剧和剧情无缝融合,调动观众观众的情绪当然不是难事。
《La La Land》最成功的一处就是,他将音乐充分融入剧情,而音乐大量使用歌舞来传递情感,即便是将电影中那些歌舞片段单独拎出,你也会被这些片段欢呼不已:开场的《Another Day of Sun》是片中最大的歌舞片段,这个片段大量运用夸张的音乐剧表现方式来表达主角当时乐观的心境,并且这里长镜头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也推起了电影的首个高潮。
在之后,你会发现电影中 OST 开始引导剧情发展,《Someone in the Crowd》中张力十足的四人合唱、以及到后面最为迷人《A Lovely Night.》双人歌舞部分,从幸福、到人生抉择,再到释怀和感伤,最后的《Epilogue》—— 我们都品尝过爱情的甜蜜,但我们要遵从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和梦想。
从此我们从相交线变成了平行线,戛然而止。
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How should I greet, with tears, with silence.
推荐曲目:全部歌曲
你有哪些喜欢的电影原声音乐?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 好听的音乐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