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工具的话题,我就想起 Hum 在 Power+ 1.0 中《方向与工具之争》就阐述过的一个观点——方向需要时刻调整,工具需要不断精进。 两者相辅相成,工具对方向起到的支撑作用更大。
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对比试用并选择一款趁手好用的工具,几乎是每个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但在寻找工具的过程中,有很多人花费了成倍的时间投入到工具的选择中,给自己的设备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软件,沉迷于工具比较、功能挖掘。这种行为本身无可非议,但要是在重要的事情上反而完成的不好,那就成了本末倒置。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松鼠病,在设备上安装囤积了大量同类型的工具,但实际使用时只能用上小部分工具、极少数功能。未雨绸缪固然不错,但过多的工具运行在后台也会占用额外的系统资源,这在 PC、Android 平台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如何在「寻找替代品」阶段节约时间,甚至避免下载试用,快速有效地找到一款工具的替代品呢?
何时需要寻找替代品
凡事都会有个动机,很少会有人突发奇想,直接产生「寻找替代品」的想法。往往都是因为目前的功能无法满足需求、对目前的工具产生了不满、偶然发现新鲜工具并对其感兴趣产生「它能否替代 XXX」的想法。
把这三种诱因概括一下,那就是「客观不足、主观不满、一时兴起」。
当我询问 Power+ 的组员们有哪些情况下会去找替代品的时候,Hum 表示曾经买过一个 14.99 刀的状态栏网速显示工具,但当他推荐给朋友时,朋友纷纷表示太贵了。于是 Hum 就去找了两款也能实现类似功能的免费替代品。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种软件客观不足的表现,它的「价格」影响了使用者的感受,使用者在推荐时受到了阻碍,才会去寻找工具替代品。
软件的「客观不足」可以体现在「平台、功能、价格」等多个方面。这些硬性的考虑因素会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举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 平台限制:比如一款 iOS + macOS 独占的工具,只有 Windows 设备的用户就必须要找一款类似功能的工具。
- 功能限制:随着需求的增多,目前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必须要换一个功能更强的工具。
- 价格限制:一款工具的功能能否对得起它的价格,还是完全不想付款,更想找一款免费的工具。
- 性能限制:设备无法带动该工具,需要找一款对 PC 性能要求不那么高的替代品。
- 工作限制:公司要求必须使用特定工具、公司网络无法使用在线工具等。
……
使用者的「主观不满」有时也能左右应用的选择。
- 体验不同:同类应用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印象笔记的 Markdown。
- 订阅制度:买断制软件改为订阅制时,无法接受订阅制的老用户会选择离开。
……
最后一种是「一时兴起」。有时候只是因为好玩、好看、有意思等理由,就能促使使用者去尝试另一款工具。「颜值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最早只是一句戏谑,现在却有点被奉为经典的意思了。
在上面提到的这些情况中,「客观不足」是选择其他工具的主要原因,原先的工具无法帮助用户完成工作,这使得寻找替代品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情况是值得用户花时间寻求新工具的。
另一种情况是因「主观不满」「一时兴起」产生的冲动。为自己创造出并不需要的需求。这是值得警惕的。这往往是过度折腾的开端,最后可能还是为了稳定而用回原来的工具,白白消耗了大量时间。
在哪里寻找替代品
当我们确实需要一款替代品时,繁多的工具总是让人眼花缭乱,随着同种工具中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供选择,使用者也越来越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拿讨论最激烈的「笔记类工具」来说,从随笔到知识库、从本地到云端、从轻量到复杂……几乎每一个维度都有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