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版结论

  1. 带有 Type-C 上行接口的 4K 显示器,如果不是走雷电 3 协议的话,在使用 USB-C to USB-C 线连接电脑和显示器上行接口后,显示器的下行 USB 接口只能在 USB 2.0 协议上运行,因为 USB 3.1 Gen 2 的带宽不足以支持 4K 60Hz 和 USB 3.0 同时工作;
  2. 所有以 USB 3.1 Gen 2 协议工作的转接头,如果转接头上有满速运行的 USB 3.0 接口,那么输出的视频信号一定是 4K 30Hz;
  3. 只有雷电 2 / 3 接口有足够的带宽,实现 4K 60Hz + USB 3.0 同时满速运行;
  4. 如果不是追求「一根线连接桌面所有设备」,那么你的选择就会有很多;反之则会像我一样,要么降低要求,要么钱包流血上雷电 3。



随着 2019 年 MacBook Pro 推出,苹果和英特尔再次换汤不换药地开始挤牙膏,于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入手官网翻新的 15 寸 2018 款 MacBook Pro。

而要买 MacBook Pro,就相当于要买一堆的转接头。所以,在选购什么转接头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不能不跨过去的坎。毕竟自己此前一直都没有用多少 Type-C 接口的外设,所以基本都要推倒重来。不过,在网上找了一圈之后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 琳琅满目的转接头和线缆里面,还藏着不少大坑的地雷。

所以,就有了这篇踩坑指南,希望大家以后在选购 Mac 配件的时候,能少花点冤枉钱。

确认需求

众所周知,MacBook Pro 的接口是支持雷电 3 传输的 Type-C,因此选择转换器的时候,就有两种协议可以选择。根据我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说,一款符合我要求的理想转接器,应该具备下面这些特点:

  • Type-c 充电口
  • DisplayPort 接口,支持 4K 60Hz
  • USB 3.0 接口
  • 只有一根线连接 MacBook Pro
最符合我需求的「理想型」转接头

于是,我开始了漫漫的寻找之路。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故事要从一块屏幕说起。

在买 MacBook Pro 之前,就已经看准了 LG 的 27UK850。这款显示器带一个 Type-C 接口,只用一根 Type-C 的线连接到 MacBook Pro,就可以传输视频和 USB 信号,同时用 PD 的特性反向给 MacBook Pro 充电,解决桌面电线乱飞的问题。

在少数派的之前的征文中,也有一位朋友建议我买一款带 Type-C 的显示器,考虑一些对未来的兼容性。

然而最后,我放弃了这款曾经心水了很久的屏幕,而是购买了 27UL650。

放弃的原因,却是因为小米的转接头。

在 MacBook Pro 送到的前一天,我在京东寻找了很多款转接头,发现只要是带 USB 3.0 接口的转,无论是 DisplayPort 还是 HDMI,都只能支持 4K 30Hz,包括苹果官方的 HDMI 转接头

而支持 4K 60Hz 且带 USB 接口的转换器,茫茫「转」海中只有小米的这一款。

于是,我在 V 站上发帖询问,是否有一款可以满足 4K 60Hz 和 USB 3.0 的转接头。这时一位网友回复我说,如果要走 USB Type-C 的协议,那么 4K 60Hz 与 USB 3.0 不可兼得,除非是雷电 3。

我疑惑不解。

为什么带 Type-C 的显示器,背后的都是 USB 3.0 接口,而转接头就做不到?

我特意去翻了翻 LG 显示器的说明书,结果却发现了下面的一段话……


当 USB-C 线缆连接到显示器的 USB-C 上行端口和电脑之间时,显示器的下行端口支持 USB 2.0 设备;

当 USB-A to C 电缆连接显示器上行 USB-C 端口和电脑之间时,显示器下行端口支持 USB 3.0 设备。

但是我还没死心。说不定苹果定制的 UltraFine 可以呢?于是,我又去查看了 Apple 关于 LG UltraFine 4K 显示器(21.5 英寸)的说明文档。

这下,我终于死心了。

虽然 USB Type-C Gen 2 的带宽可以跑到 10Gb/s,但这样的带宽是不足以支持 4K 60Hz + USB 3.0 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雷电接口,而且还需要是雷电 2 以上的接口。

因此,LG 27UK850 也彻底被打入了冷宫,取而代之的便是此刻在我眼前的 27UL650,配合一个小米的 USB-C 转 mini DisplayPort 转接头,完全就相当于是 27UK850。

27UK850 售价为 3699,而 27UL650 + 小米这款转接头一共只要 2899 + 139 = 3038 元

23.7 寸 UltraFine 4K 显示器

前几天 2019 款 MacBook Pro 更新的时候,苹果还推出了新款的 23.7 寸 UltraFine 4K 显示器。

新的 23.7 寸 UltraFine 4K 显示器和此前 21.5 寸在外观、色彩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定睛一看,苹果竟然在分辨率上开倒车,从原来的 4096 x 2304 降到了 3840 x 2160,还引来了不少吐槽。

但实际上,这款显示器有一个巨大的升级 —— 背后的接口从原来的 USB 3.1 协议直接升级到了雷电 3 协议(很大可能是满速的 40Gb/s),与 UltraFine 5K 完全一致,原先三个 480Mb/s 的 USB 2.0 的接口也直接提到了 5Gb/s 的 3.0。同时,显示器给笔记本提供的电力也从原来的 60W 提高到了 85W,满足 15 寸 MacBook Pro 的需求。

比 UltraFine 5K 更牛逼的是,苹果还一口气给 UltraFine 4K 上了两个雷电 3,支持菊花链,而且只卖 5000 多块,分个 24 期每个月 223,简直相当于不要钱白送。再加上优秀的屏幕素质和极好的 macOS 定制体验,血赚……

前有 iMac 买屏幕送电脑,今有 UltraFine 4K 买屏幕送雷电 3 Hub……要知道 Belkin 的雷电 3 Dock 可是要卖 2700 多。

近期考虑入手显示器的朋友,UltraFine 4K 真的可以闭着眼睛买了。

雷电 3 扩展坞

虽然小米的转接头已经实现了我单线连接扩展整个桌面的构想,但硕大的「最高可达 480Mb/秒」始终成为了一块心病。考虑到已经入手了 LG 的 27UL850,就没有再购入 UltraFine 4K 的打算。

于是决定,一步到位,让钱包再出血一次,咬牙上雷电 3。

相比于 2016 年雷电 3 刚推出的尴尬地位,现在市面上的雷电 3 扩展坞已经琳琅满目。选择变多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更多纠结。

Belkin 和 CalDigit 虽然口碑好,但实在是架不住 2000 多的价格;惠普和戴尔的洋垃圾虽然便宜,但频频看人翻车以及需要破解等复杂操作,也让我担心日后使用的稳定性。

在搜寻许久之后,终于遇上了同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最后在某宝以不到 1K 的价格,入手了一台 StarTech 的雷电 3 扩展坞。

我选择的这款是支持给 MacBook Pro 反向充电的,如果不需要这一个功能的话,价格还会更低。

现在,通过一根雷电 3 的线缆连接到电脑,就可以转换为一个雷电 3 接口(菊花链)一个 DisplayPort(支持 4K 60Hz)、两个 USB 3.0、一个网线接口、一个音频及麦克风接口,还有一个 15W 的 PD 快充,满足了所有的桌面转换需求。

日后如果打算上 5K,还可以直接从扩展坞的雷电 3 接口转接,或是通过一根 DP to DP 和 Type-C to DP 的双线方案实现 5K,也保证了对于未来的扩展性。

一根连上,全部 Ready

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明书并不是「不用读」系列……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日后选择 MacBook 的转接头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