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第一次决定写这本书,已经是2016年的事了。那会儿 Kindle 已经在国内有所声量,越来越多人在用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并深受其裨益。
自己在观察整个中文阅读市场乃至国外市场的情况后发现,并没有一篇可以系统把 Kindle 使用技巧讲清楚的文章,它们或不体系化,或不符合国内现状。
于是,自己写了《你也许并不太懂Kindle》这篇文章,因为传播度过广,让自己有了数万的读者。但文章的体量信息量还是有限,于是写书的想法就悬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说干就干,我开始组织有翻译能力的读者,试图通过翻译国外电子书的相关内容,结合个人对电子阅读(数字阅读)的理解,把这本市面上缺失但有价值的书写出来。
可事情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尽管受到了来自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读者的帮助。但在进行深入思考后,我发现这些内容并不能支撑起一本有价值的书。
没办法,当时的我叹了口气,决定再积累积累,于是把这个想法暂时放下了。感谢当时给予我帮助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
一
尽管含泪推迟了图书的诞生日,但在中间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从2016年末尾开始我就有和一些出版编辑开始谈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一些不少积极的反馈。
与此同时,我开始和自己非常认同的科技媒体少数派进行课程合作,并在2017年末开发出了自己第一套Kindle 相关的课程,同时也是中文互联网首个 Kindle 相关的付费课程,它的名字叫「Kindle 完全使用指南」。
非常感谢少数派的创始人老麦以及当时负责跟进我内容的 Yves、Hum、Xinyu、Sam 等人,和这些人深入接触你会发现他们都是非常有能力、有情怀又有趣的人,非常感谢大家在课程制作过程中对我的鞭策和建议。一起用过的 Quip,现在都还历历在目(真的比图书编辑还严格的多哈哈哈)。
基于这个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系统化的改造,最终形成了你们看到这本书的核心框架。有了核心框架后,我开始继续和一些出版业的朋友碰撞并最终确认了合作的出版公司。拿到出版合同后,我开始正式地写这本书。
二
有写书的想法是很美好的,可写书的过程却无比枯燥。
天气再热,你也不能停,要不断进行自我情绪调整,推掉这个,放下那个,整日码字,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2018年7月,我终于把书稿的大部分内容完成。
其实早在年初我就给自己个许诺,在书稿完成的时候,我给自己一个奖励——去日本旅行十天。
因为进度还差一丢丢,所以旅行照旧,但书稿的事我却一直没法没有放下,因此跟进书稿也贯穿了整个旅行,有点苦中作乐的感觉。
旅行回来后的几个月就是不断地和编辑校稿、改稿,和各个设计师确认书的封面图,一直到今年一月才把所有细节都定了下来。
上图就是最初的书稿目录,最终因为字数过多,书单并未加入到最终的成书中,我会在后续通过文章的形式推送给大家,告诉大家过去几年我最喜欢的几本 Kindle 读物。
三
回到外观方面。封面的确认也是十分不易的一环,过程中我们忍痛割舍了多个创意的设计,选择了现在这款十分简单的纯白封面。在材质上,采用了不软不硬的树纤纹,这样保证了质感又能有一种清醒脱俗的气息。
在外观方面,为了让图书的外形更像 Kindle ,我们特别花多了些成本在图书边缘的弧形制作上,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更添一丝仪式感。
因为自己平时买书后都有把书套撕成书签的习惯,于是就和出版社提议把书套设计成可以直接方便撕成书签的设计,这个方案最终被认同也应用到了这本书的书套上。
总的来说,这本被命名为《如何用 Kindle高效学习》的是我过去几年探索Kindle 使用、利器应用的干货精华,我认为它是每一个有 Kindle 或对 Kindle 有兴趣的人都不需要要收藏的书。一方面,它是 Kindle 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它还探索了更多基于 Kindle 的更多可能性——核心章节涉足了外语学习、阅读及写作的方法,安利了不少我常用的利器,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
四
本书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均已上市,大家可以在亚马逊中国、京东、当当等国内主流图书购买渠道中买到。
在阅读体验上,这本多图的书籍还是更适合纸质书的体验,如果你只想入一本,那就入纸质版。而如果你有 Kindle,可以另备一本电子版进行阅读。
五
创作书的过程和创作文章的过程很不一样,你需要站在更加有架构师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容,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让他们收获更多。你需要有足够多的交流和碰撞,你需要不断为内容进行迭代,你需要有个不满足的态度,你需要有个强大的心脏。
我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一方面是希望那些我欣赏的作者,可以沉下心来去创作自己认同的作品,做真正有价值的事儿。
就像少数派一样,不管数量怎样,我们都得做出派(态度)来,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和我们的读者。
我是直树桑,希望你会喜欢这本特别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