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巨大,所以需要掌握一套阅读信息的方法,避免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本文仅就「如何阅读」进行阐述,信息真伪好坏的区分另行讨论。本文目标是定制一套完整的阅读流程,使其固化以形成习惯,读者可参考并定制符合自己需求的系统。

阅读是一种极其便利地获取外界信息的方法。人人都很熟悉「阅读」,但很少人能够说得清「如何阅读」,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近乎固执地认为:针对自身定制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以下内容来自日常积攒的零散经验,依据的原则如下:

全流程 :包含个人知识管理的各要素(学习-保存-分享-使用-创新),在这里分为阅读来源、阅读过程及阅读输出三个部分。

跨平台 :基于个人喜好与工作需要,平时必须同时使用 Windows、macOS、iOS 系统。所以,本解决方案以「包打天下」为目标,力争多平台「无缝」切换。

一、阅读来源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来源问题,有「料」才能阅读。

自2014年起,我逐渐养成了一套简单的阅读流程:将获取到的阅读素材按照既定的分类方式标记并放入暂存区,根据需要随时调取阅读,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以知识树为框架、关联的知识点为枝叶的内容,同时将阅读后的素材作归档处理。

阅读素材的管理流程:素材获取→分类标记存储→调用阅读→归档

注:管理阅读素材,尤其是书籍,其实有很多方法:数据库(如豆瓣、calibre 等)、图书馆式等,它们分别适合不同的情形。对于我来说,最经济实用的是传统的文件夹管理方式,维护成本极低。请读者自行酌情选择。

素材获取

我的阅读素材来源:

RSS:一直以来 RSS 都是我重要的多元化/碎片化信息获取渠道,虽然很多阅读源已经失效,但还是有不少「干货」RSS,少数派算一个。

电子书:2012 年购入 Kindle 后,亚马逊的电子书成为我阅读的主要内容,后来又买入了 iPad 2,PDF、Epub 格式电子书的阅读空缺也补全了。

纸质书:专业书籍及暂无电子版可买的书,就购买纸质书,虽然笨重但阅读体验也很好,不过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纸质书的弊端也暴露无疑,过于厚重,阅读记录难以整理归档,空间占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视频:一般通过TED、网易公开课等各类视频网站获取。

Podcast:音频素材来源,用于听一些有意思的节目,比如冬吴相对论 。

分类标记

对于书籍类素材,根据之前设定好的规则(本文只摘出阅读相关部分),暂存入对应的库中。 分类标准如下:

书籍分类

其中,“类别”对应文件夹命名,“书名·作者·发行年份”对应文件名,如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1813.mobi。关于快速命名方法,如果你日常使用 macOS ,推荐使用 atext 并提前预置好命名规则,如下图所示:

这样,当你整理电子版材料时,直接输入快捷键 .bfn 即可快速设置文件名。

非书籍类的资源,通过相应的 app 来管理:RSS 用 Reeder,可以多平台同步阅读进度。而平时获取的好的网页内容则通过收集到 Pocket 中稍后阅读。播客资源用 iTunes 同步管理。

调用及归档

借鉴豆瓣阅读的方法,平时将想要阅读的书籍从库中移入「想读」文件夹,阅读前将文件导入相应阅读器中,遵循以下原则:

PDF → iPad/MacBook 中的 PDF Expert (现在已经改用 MarginNote)

Epub → iPad/MacBook 中的 iBooks(同上)

Mobi/awz3 → Kindle

阅读完毕后,将已读过的书籍移入已读文件夹,这样方便管理,也易于进行定期统计。

“清空”阅读器(iPad/Kindle)后,接着补充新的内容,如此往复。

二、阅读过程

这部分是重中之重,相当于将外界信息加工转化为自己所有的过程。根据素材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素材分类

消费类:供消遣的内容,具有有趣、时效性强等特点,通常是令人愉悦的过程。例如:大多数RSS、新闻、微博、微信、Podcast、电影等。

生产力:供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智慧的内容,具有枯燥、耐用的特点,通常是辛苦繁复的过程。例如:工具书、通识类、专业著作等。

目标:力争提高「生产力」素材的比重,尽力使阅读「生产力」的过程变得愉悦有趣。

当然,每个人对类别的定义不同,具体哪些素材属于消费类,哪些属于生产力,可灵活掌握。在某些时候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转化的。

阅读时机

按照生活中的场景划分,满足条件就开始阅读,不用过于在意是否读的完,是否太仓促。

碎片化阅读: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碎片化时间,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碎片化时间就是指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零碎的时间段,短则几分钟,长则半小时。每天都有着大量而又短暂的碎片时间供我们使(huī)用(huò)。要把它利用好就需要先找出属于你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方法如下:

  • 画出你的时间线;
  • 总结时间使用的规律,剔除大块的固定的时间(如例会,工作高峰期、吃饭、睡眠时间等);
  • 剩下的就是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时间主要用来阅读 RSSPodcast、短视频、邮件、小说等消费类内容

整块阅读:没有特别安排的晚上、周末以及假期等相对较长(大于一小时)的时间段都适合进行整块阅读。整块阅读时间主要用来阅读书籍、电影、公开课、专题演讲等「生产力内容

阅读方法

无论《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泛读)、分析阅读(精读)、主题阅读法,还是拆书帮便签式读书法,都是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在此不再赘述,请阅读原著。在这里只谈一下个人对阅读的理解:

阅读方法的选择

泛读: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最佳方法。

首先翻看封面、扉页的介绍,然后阅读目录结构,最后浏览重点章节。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花较少的精力,获取整本书的「缩略图」。从而判断这本书:

  • 是否值得精读?
  • 是否适合现在读?(有些书籍并不适合现在的自己)
  • 适合采用哪种方式去读?属于「消费类」还是「生产力」?

精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分为三个层次:

弄清作者说的什么?

  • 首先通过“泛读”分类
  • 找到整本书的“中心思想”
  • 梳理书籍结构
  • 理解作者意图

理解作者描述的主要内容

  • 找到本书中的“关键词”
  • 找到本书中的“关键句”
  • 找到这些关键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 找到作者对此下的结论(答案)

对整部书作批判性思考

  • 切忌妄下结论,真正读懂才可评判
  • 尊重作者,有反对意见时要有理有据。

主题阅读:当精读过程中发现(不同书的观点存在)矛盾或想要深入了解某个领域时,就需要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灵活运用泛读和精读,即找出所有相关主题的素材,优先泛读所有素材→针对部分书籍使用精读→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三、阅读输出

阅读输出,包含做阅读笔记、分享、接收反馈并改进的过程。

关键词

阅读过程中,随时标记/提炼关键词,并将它们录入到 Mindnode、ithoughtx、xmind、Scapple或Freemind 等思维导图类软件中。

提炼关键词

随着关键词句的增多,试着将它们连接起来,逐渐弄清其中的逻辑关系。

连接关键词

至此,整体结构已完成梳理,形成了一幅思维导图。

那么,问题来了…… 以上方法是在 iOS 端/ Mac 操作的,如果我平时只能使用Windows怎么办?

有办法!无论 Mac 下还是手机、iPad 中做的思维导图半成品,都随时可以通过 airdrop、handoff、QQ、微信或 iCloud Drive 等各种方式互相同步数据。方法如下:

在 Mac 或 iOS 的 Mindnode 中,将思维导图导出为 Freemind 文稿(*.mm 格式)

导出为通用的.mm格式

借助QQ的发送到电脑功能将文件传入 PC,方便快捷!

打开收到的 *.mm 格式文件即可尽情发散思维,Handoff 掉剩下的内容。

Freemind

当想把PC中编辑好的导图回传给 iOS 或 Mac 时,只需打开 iCloud Drive 网站

将 *.mm 文件拖动到 Mindnode 文件夹即可通过 iOS/Mac 端的 Mindnode 访问该文件。

(注:由于 iCloud Drive 还不是那么稳定, 特别是上传功能,所以可以暂时拿坚果云之类的网盘代替,善用“打开”一样能用)

最近切换到 MarginNote 后整理关键词的方法又简单了许多,具体参考少数派《从阅读到复习,MarginNote 3 想要重塑你的学习方式》这篇文章。

笔记

在完成结构梳理的基础上,填充自己总结的内容。

首先,将思维导图导出为 Markdown 格式,然后将 Markdown 格式的提纲导入到 Typora、Editorial 等文本编辑软件中,将会得到格式整齐的 Markdown 大纲——这就是接下来阅读笔记的「骨架」!

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把「骨架」变成有血有肉的文章。

我不喜欢用电子产品怎么办?

以上方式是基于软件平台实现的,如果不习惯这样,可以买一本可更换替芯的纸质笔记本,使用康奈尔笔记法(请自行搜索了解),将关键词提炼出来,再通过梳理形成自己的阅读笔记。

分享

最后,检查一遍行文、配图,只需稍微调整一下格式即可分享到博客或其他平台。

分享阅读的过程与心得,若能帮到读者更好,同样也是对自己这段阅读经历画上一个句号。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网友的互动,可以更加完善自己对内容的理解。

收工

通过撰写本文,我巩固、改进了自己的阅读方法,离真正掌握阅读更近了一步,你呢?

多说无益,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