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6000多字,读完预计需要15分钟。

走简单粗暴路线,在便于理解和学术正确之间,我们选择便于理解。

能看懂是关键。

文章结构如下:

粗暴分析一:保险的结构

    -保险起源的故事

    -保险的核心机制:风险对冲

    -原始保险模型:分摊损失

粗暴分析二:保险的盈利模式

    -利差

    -死差

    -费差

粗暴分析三:保险的返利模式

    -预定利率

    -差别定价

粗暴分析四:保险法的诞生

粗暴分析五:保险工具的选择

    -识别风险

    -预估损失

    -控制投入


一、保险的结构

保险从诞生到现在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如今已经演变得非常复杂,涉及到严格的精算学和法学。解释起来非常麻烦,经常扯出一堆专有名词和数学公式。

但在现实的财富游戏里,我想没人喜欢选个道具还要查百度百科的程度,简单易懂的道具功能介绍才是玩家刚需。


所以,在保险篇中,我们抛弃传统金融学写作方式,用更简明直接的底层逻辑,从本质上解构保险这种金融工具的原理和用途


1.保险起源的故事

与银行篇同样,我们从保险起源的故事,来看看保险的核心机制。

很久以前,商船在过海时,大概每十艘船中总会有一艘发生事故;对出事的那艘商船来说,那几乎是100%的损失,遭遇一次,一辈子可能就白干了。

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商船之间互相联盟,把大家的货物全部分摊来放,每船只放十分之一;虽然事故依然会发生,但因为大家提前做了分船安排,所以每人都只会损失10%的货物。

但这个方法要把货物装来卸去,毕竟还是有些麻烦,而且也不是每次都特别容易凑齐十艘以上的商船。

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人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他们直接收取每船百分之十的风险承担费用,如果船出事故,那就按100%来赔;如果商船正常到岸,那10%的费用也不再返还。

海上保险,也即最早的“保险”,就此诞生了。

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保险单,是134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的热那亚,由“圣·克勒拉”号商船的主人和财大气粗、喜欢冒险的商人乔治·勒克维伦订立的一张承担航程风险的契约。


2.保险的核心机制:风险对冲

保险起源的故事里,牵扯出三个关键词:风险、损失、赔偿。而这三个关键词,就构成了整个保险机制的核心:风险对冲

(最原始的保险结构)

与金匠铺演化出的现代银行业一样,不论现代保险演化得多么复杂,但是保险的核心机制始终是不变的。就像银行所有的功能都始终围绕着货币,保险所有的功能也都始终围绕着风险。

本质上,保险就是一种为了对冲风险而产生的金融工具。


3.原始保险模型:分摊损失

第一张保单的诞生,正是源于海上运输业巨大的风险。

每十艘船中总会有一艘发生事故;只要遭遇一次,一辈子可能就白干了。

遇险概率10%,遇险损失100%。

风险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巨大损失,推动着商船主们不断地去探索规避风险的方法。

船主们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凑船分摊货物”。

商船主无法控制在海上发生风险的概率,但是通过分摊货物的方法,发生风险的概率依旧是10%,但每次发生风险的损失从某艘船100%分摊成了每艘船10%,相当于由十艘船平摊了损失。

慢慢地,大家发现凑钱比凑船更方便,于是由独立商人每船收取10%的风险承担费。

(原创版权,禁止转载)


出事的赔100%,不出事的赔0。

(原创版权,禁止转载)


凑船式的海上保险1.0版就诞生了。

从单次来看,船毁人亡的船主损失是由所有缴费的船主们共同承担了,将单船100%的损失,变成了每船10%的损失来分摊损失。

从长期来看,单艘商船如果总计出行50次,每次都买保险,那么风险对冲结果就是:50*100万*10%(获得赔偿的概率)—50*10万(买保险花的钱)=0。其实买保险就相当于将单次出行100%损失,分摊成了每次出行10%的损失。

而对于保险商人,长期经验保险业务的结果就是:50*10万(收到的保费)—50*100万*10%(赔偿的概率)=0。

所以,海上保险1.0版只能做到分摊损失,并不能减小或抵消损失。

对于买保险的船主和卖保险的商人来说,保险都不是一个能赚钱的金融工具。


二、保险的盈利模式

如果保险商人真的长期不赚钱的话,它又怎么可能发展出今天的保险业,放眼全球遍地开花?

正如金匠铺客户存黄金不仅不收管理费,甚至还给利息,却能发展出后来躺着赚钱的银行业一样。铸币税和货币乘数这两个暴利工具的被发现功不可没。

带来保险业爆发的,是【利差】和【死差】的被发现。


1.利差的发现

保险商人将海上保险按照10%的遇险概率定价后,不论之后承保多少船,承保多少次,商人会一直处于不赚不赔的状态。

但很快,保险商人就发现了,商船出行一般要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而这段时间,船主们交给他的钱,完全由他打理,他可以将这些钱存进银行收取利息,或者进行投资赚取投资回报。

(原创版权,禁止转载)


于是,保险的第一个盈利点就诞生了——利用保险资金的闲置时间进行投资,赚取【利差】


2.死差的诞生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商船的遇险率在持续下降,从10%慢慢地降到了9%,于是这个时候,原本不盈利的保单开始产生1%的盈利。

比如,承保100艘船,原本按照10%的遇险率会有10船遇险需要赔偿,然而最后实际遇险只有9船,少赔偿了1船,这对应的100万赔偿就变成了保险商人的盈利。


这就是保险公司的第二个盈利点——真实发生风险的概率小于保单预定发生率,从而产生了【死差】


3.不值一提的费差

很多保险科普还喜欢在【利差】【死差】之后再加一个【费差】,作为保险公司的盈利来源。

【费差】是指计算营业保险费时,所使用的预定营业费用率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营业费用率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盈利或亏损。

它更像是一个产品的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值。

和核武器级别的暴利工具【利差】【死差】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三、保险的返利模式

当保险商人找到盈利模式后,他们开始非常有动力的去推广海上保险。

在这段时期,随着保险商人手中管理的保险金变多,管理的时间变长,保险商人开始意识到【利差】的两个重要效应:【复利效应】和【规模效应】。

首先,【复利效应】。

当保险金沉淀在保险公司的时间越长,进行复利投资获得的收益越高,比如年化投资收益为10%,每7.2年就可以让资金翻倍一次,从1变2、2变4、4变8、8变16,1万元本金进行30年复利投资后就变成了16万。

其次【规模效应】。

当保险金数量庞大,在资金体量上具备绝对优势。比如,同样是东北大米采购,普通企业采购几百斤,进货价是5元/斤,保险公司买几吨,则可能就只要1.5元/斤,因为量大,买什么都比其他人便宜。

这个时候两者同时转售大米来盈利,普通企业卖10元/斤能赚5元差价,保险公司卖8元/斤则赚6.5元差价,卖的比普通企业便宜却赚得比企业多,这就是资金的【规模效应】。

资金的【规模效应】使得保险公司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进入各个领域进行投资,获得远高于其他人的投资收益。

这两个效应,使得【利差】呈指数级放大。

这使得保险商人们开始试图卖出更多的海上保险。

但是商船主们不傻啊,时间久了,精明的商船主也发现,保险是种不赚不赔的工具,买和不买,最后算下来的总损失是一样的。那索性就不买了。

买保险的商船主越来越少,保险业务始终难以扩大。


1.预定利率的诞生

聪明的保险商人反思,只有自己赚钱,保险生意是做不大的。

没有足够多的保险金,资金的复利效应和规模效应做不起来,利差就会很小。

想要扩大市场需求,就必须让保险客户也有利可图。

于是保险商人开始向金匠铺学习,通过给客户返利的形式,吸引客户买保险,并长期持有保险,以此沉淀保险金。

这种返利模式就被称之为——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本质就是保险经营者因使用了客户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

(原创版权,禁止转载)


这其实就是把保险的【利差】部分,拿出一部分回报给客户,与金匠铺存黄金给利息是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鼓励客户选择将资金长期托管给保险公司,并从保险产品中获益。

举个例子,同样是10%的海上遇险率,货物价值100万的情况下,原本收取每次10万,遇险赔偿100万。而现在变成每次收10万,遇险赔偿120万。那么,同样是50次海上出行,风险对冲后的结果就是:50*120万*10%(获得赔偿的概率)—50*10万(买保险花的钱)=100万。

【预定利率】使得保单在风险对冲之后,产生了剩余价值。

船主们一算,海上遇险概率这么高,船如果遇险会损失100万,但是保险商人会赔偿我120万,减去我买保险花掉的10万,还能多出10万,好像还挺划算,买买买。


2.差别定价的诞生

随着【预定利率】让保险产生更多剩余价值后,商船主们对保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买的越来越多,保险商人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商船主们常年出海,对预测海上风险很有经验,于是,每当处于台风季/冰雪季等时候,买保险的人就很多。每当处于夏季等时候,买保险的人就少。

于是,为了吸引大家在低风险时期也多买保险,保险商人推出了【差别定价】。

就像滴滴打车的动态定价原理一样,下雨天的上下班高峰期打车价格最贵,用车人数最少的非高峰期打车价格最低。

现代保险业同样,比如重疾险产品,25岁用户的购买价格是55岁用户的五分之一。

【差别定价】使风险低的用户感受到更高的性价比,风险高的用户感受到更低的性价比。

这变相的激励了用户在风险低的时候购买保险,比如趁年轻没生病的时候买重疾,而不是等年老高危的时候买。


四、保险法的诞生

利差和死差,先是让保险商人有了盈利模式,从而有了后来的【预定利率】和【差别定价】,让保险客户也享受到了剩余价值。

这让保险产品变成了一种买卖双方双赢的金融工具。

然而,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于双赢一线之隔的就是互骗。

正如银行业如果没有央行的控制,很容易滥用【铸币税】和【货币乘数】过度创造货币,造成信用崩溃、货币贬值和挤兑等各种问题。

保险业也同样很容易滥用【利差】和【死差】这两个工具,造成恶性事件。

比如【利差】属于借鸡生蛋,借大家的鸡,生下的蛋归保险公司。

原本在合理范围内的借鸡生蛋,蛋相当于支付给保险公司的利润,帮助保险公司运营下去。但商人逐利,保险公司为了获利,经常会设计一些将鸡借走,生蛋生到死,才把鸡还给客户的产品。比如30年、50年后才能领回本金的保险产品,在漫长时间中的货币贬值,让当年买下保单在几十年后看起来相当亏。

再比如【死差】,最可怕的死差,就是买了保险真的出事后,保险商人却这不赔那不赔,甚至卷钱跑路。

另一面,保险客户也很容易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造假,出现骗保事件。

比如商船主的货物明明只值10万,但是他按照100万货值付费10万购买保险,在运输途中故意损毁货物,要求保险商人赔偿,以此赚取巨额利润。

这样的买卖双方互害型的恶性事件,让原本的双赢变成了互骗,这就造成了整个保险业信用体系的坍塌。

于是,专门监管保险的法律诞生了。

15世纪西方国家出现有关海上保险的法典。

1435年,西班牙巴赛罗那的法令包含海上保险的承保规则及赔偿程序。此后,相关国家法律法规也相继出现。

1523年,意大利有佛罗伦萨法令,比利时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也先后设立海上保险法院,专门处理保险法律关系。

1601年,英国颁布《议会法》,内容包括海上保险重要性,船舶、货物承保范围等,提出设立特别商业法庭----“保险单法院”。

进入18世纪,英国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逐步形成海上保险市场。

从1756年到1778年,首席法官曼斯菲尔德收集大量欧洲大陆的海上保险案例及国际惯例,编订海上保险法草案。

1906年,英国颁布并实施海上保险法,对其他国家保险法典的订立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此后世界各国保险立法的范本。

海上保险法是现代保险法的前身,正如央行去限制商业银行的过度创造货币,避免了商业银行的挤兑破产风险。

保险法通过严格规定保险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作为独立第三方,维系了保险业的信用体系。

比如:规定【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准备金寿险公司不允许破产严禁销售误导行为10~15天犹豫期内无条件退保等义务,限制了保险公司的不良行为。

规定【保险客户】的投保前如实告知义务投保后不得故意制造损失等义务,限制了保险客户的骗保可能。

这些严格约束保险双方行为的条款,让现代保险合同复杂了不少,但也让保险成为一个严格依照合同与法律执行的金融工具。


五、保险工具的选择

现代保险已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金融工具,它有非常多的条款,有非常严格的精算模型,甚至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下面,又有许多不同的产品。

(原创版权,禁止转载)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了解这些全部,真的太枯燥太复杂了,大家都只是想在自己需要用到保险这个工具的时候,了解一下它到底怎么用,怎么选。

所以,在现实中对于保险工具的选择,可以试试运用以下三点:识别风险、预估损失、控制投入,快速判断出最佳保险工具。


1.识别风险

识别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同的风险决定了不同的保险应用场景。

比如飞行员和程序员,同时针对工作中的意外风险选择保险工具。

飞行员的风险是航空意外,并且飞行员属于高危职业,所以就要选保障5-6类职业的意外险。

程序员的风险是猝死,而大部分普通意外险不包括猝死,程序员需要选包含猝死责任的意外险。

这就是风险的类型不同。

比如25岁的儿子和55岁的爸爸同时针对疾病风险选择保险工具,爸爸的生病概率明显大于儿子,爸爸的需求更强烈。

这就是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同。


2.预估损失

风险发生后的损失情况,是决定是否需要买保险来进行风险对冲的重要关键。

比如,同样是双手,普通人不会想要单独为双手投保,因为双手受伤后的损失有限,像夹伤、扭伤、断手这类损伤,基本也都包含在意外险和医疗险的保障范围内,不需要单独投保。但对于钢琴家郎朗来说,双手代表了他的职业生命,如果双手遇到风险不能演奏,会直接造成巨大损失,所以,郎朗单独为自己的双手投保,并且保额高达1500万美元(约1亿人民币)。

这就是,损失不同带来的保险需求不同。


3.控制投入

你必须对你买的保险的真实投入有概念。

在确定风险类型、概率和损失后,需要多少的保费投入,就像买手机前的选购环节一样,比性能、比价格就成为了关键。

这一步中,很多人会被返还型保险吸引,比如,保险公司设计了两款重疾险:

A款:每年交3000元、交20年、保到70岁、保额50万,到期未出险不返还保费的消费型定期重疾;

B款:每年交10000元、交20年、保到70岁、保额30万,不出险返还总保费20万的返还型定期重疾。

很多人会被B款吸引,因为如果生病会赔30万,不生病还能拿回20万,看起来很合算。

这其实就是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投入。

随着这几年通货膨胀的严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1990年的20万和2010年的20万,代表的价值完全不同。

所以,每年给保险公司1万元,连续给20年,总共20万,保险公司承诺如果生病就给你30万,如果不生病就在你70岁的时候还你20万。这真的是一笔合算的买卖吗?

因此,在选择保险工具时,同时考虑【现金投入】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两方面,明确自己的真实投入,衡量总投入和保额之间的杠杆比是否足够,就是选出高性价比保险工具的关键了。


最后

我知道我写了这么多,可能你真的到要用保险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选。

没关系,在后面的日子里,随着财富游戏体系的深入,你会看到保险工具更多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

在这一章里,我们从最简单的也最核心的起源故事入手,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回归本质、直击核心地去解析了保险这种工具的存在意义。

其实保险的核心,在几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没有变化过,它一直是一种风险对冲工具,没有风险的地方就没有保险。

你会在没有车的情况下买车险吗?肯定不会啊。

反过来,有车的人会很自觉的买保险,因为汽车在路上的风险总是存在。

不管是早期买着海上保险的海上商船主们,还是现在买着猝死险的程序员们。大家都是在意识到风险的时候,开始寻求保险这种工具

所以,纷繁的保险条款、复杂的精算公式、独有的专业名词,例如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保费、保额、趸交、期交、保险费率、保险加成率、预定死亡率、预定费用率等等,全都是在这一章中极力避免的。

毕竟,比起”水(化学式:H₂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这种科学严谨的理论解释,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需要知道”渴的时候要喝水,不喝水会死“就好了。



推荐阅读:

搭建属于自己的财富体系

财富游戏法则:经济规律

财富游戏的上帝之手:国家政策

财富游戏道具:金融工具

财富游戏道具:银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