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大盘涨的不错,大家的账户回了不少血,也有不少人的账户都翻红了。我猜:被熊市“折磨”了很久的小伙伴们,最自然而然的问题是:“这是反弹还是反转?”,“反弹什么时候结束?”,“据说经济还是很差,可不可以先趁反弹卖掉,等再跌下去的时候再买回来?”

打开微信后台,果然有不少这样的问题:

“反弹什么时候结束?”

我先用 LaoK(《解读基金》的作者 ) 经常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Don't Know & Don't Care (我不知道,也不关心)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公募基金有一个著名的 “1.1 魔咒”,什么意思呢?

历史上,很多基民都是在牛市的中后期入场,申购了新发的、净值为1元的新基金。牛市之后自然是熊市,开始苦熬,最低的时候,净值跌的只剩几毛钱。牛市入场的时候资金量一般又很大,想着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血汗钱亏了这么多,非常痛苦。刚开始还关注一下财经新闻和股市,最后索性卧倒不管了。

寒冬过后,在净值 1.1 元的附近,这些人开始赎回。“熬了这么久,终于回本了,还赚了一点。股票、基金都是骗人的,赶紧赎回。”

于是,之后真正回归价值甚至波澜壮阔的牛市,就和这些人无关了。

我了解到,有些牛市中后期募集的基金的在净值 1.1 元左右赎回的比例,高达 70%

本来,如果故事是以这样来结尾,也没什么不可以。虽然收益低一些,毕竟赚钱了。

但悲哀的是,下一个牛市的中后期,还是这些人,又忍不住进场了。

徒手画了个图,大家凑合看一下。

当然,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后面就是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也并不是说市场就不会再创新低了。

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也不关心。

我知道和关心的是什么?

是投资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

这个实盘的目标,是 5年 获得 15% 左右的年化收益

收益实现的方式,是“守正出奇”,在获取长周期经济增长的收益的同时,尽可能获取一些额外的市场收益

我们先来看看“正”是什么。

投资的“正”,或者说投资根本的收益来源,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优秀的、头部的上市公司通过解决用户需求、创造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收入,并把收入进行再生产带来的增长。这是投资的“正”。这部分长期的年化收益,在 8% - 12% 左右。

投资的“奇”,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一些提高收益率的动作。比如每一笔买入都要尽可能的低,很多投资大师都说过,大部分的投资在买入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收益率。再比如,如果后面有比较大的牛市,可以通过卖出一部分,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

“是不是要卖、什么时候卖?”,这个问题更多的取决于市场。我经常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来比喻,就是“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在买入的时候,我们已经锁定了中长期的收益率,并且做好了资金规划,不会被动的卖出。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是什么意思呢?最后一共能赚多少钱,要看市场给多少。如果有像07年或者15年那样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我们可以通过卖出一部分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如果没有,如果是估值波动并不大的长期牛市,那就不用考虑卖出的问题,安心享有企业增长的收益。

你可能会问,通过“反弹落袋为安,跌下去再买回来”的方式,不也是一种“奇”吗?不也是能增加收益吗?

我想告诉你,我做不到,我也没有见过谁可以长时间、高胜率的做到这一点。

首先,你选择卖出多少?如果卖的比较少,对总体收益的贡献不大。

如果卖出很多的话,接下来并没有如期下跌,你有勇气追回来吗?

如果卖对了,并且成功买回来了。这种习惯被“成功”的雕刻进了你的投资系统。每一次,你都会想这么做一下。直到最后一次,大盘呼啸而去。

当然,如果你特别手痒,我有一个锦囊:一个原则 + 两个方法。

原则就是,不能因为这个“奇”而损害了“正”。简单说,不能把我们在十年不遇的熊市里面辛辛苦苦积累的筹码丢掉。

两个方法:

1)拿出一小部分钱,并且放到单独的账户

这也是很多投资大师给过这样的建议。拿出一小部分钱,这部分钱的盈亏不会影响主账户。把这些钱用单独的账户来操作,满足自己的手“瘾”。

单独账户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这部分钱是有限、可控的,这个账户要投多少钱是预先设计好的,不会因为行情的变化越投越多,最终把主账户的钱也投进去了;第二个好处是,可以长期统计一下这个账户的收益,可以看看自己择时的概率有多大,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被埋没的天才。

2)做好各种情况的预案,坚决操作

如果你觉得一小部分钱不足以对收益造成真正的影响,想全仓进行波段的操作。既然控制不了自己,那就试试。

但还是要想想那个原则,不能把我们在十年不遇的熊市里面辛辛苦苦积累的筹码丢掉。

做好预案,大盘如你预期跌了多少,再买回来?如果大盘不如你预期,继续反弹,弹多少的时候,尽管判断错了,你也必须得追回去。

最后,还是想啰嗦一句:

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做减法,放下焦虑,会容易达到目标,也会更快乐。

投资如此,工作、生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