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八,北京市区开始普遍降雪,我所在的几个 Model 3 车主群又开始了新一轮对要不要买四驱版本展开了真理大讨论。想了想,还是把这篇文章搬运上来吧。

无论你是否订购了 Model 3,也无论你是否正在为 Model 3 下单的选型而发愁,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Model 3 是一款不按套路出牌的车。

传统豪华品牌在对同一系列车款的走量型号、豪华型号、高性能型号进行差异化处理时,绝不仅仅只会在动力、驱动形式和性能表现上下手,此时外观、内饰和豪华功能上的差别才是能够区分消费者群体的最好武器。

于是,一个宝马 M3 的车主绝对不会因为 320Li 更换了更高规格的 2.0T 发动机就决定变更车型,一个已经下定奥迪 A4 的车主也不会因为 RS4 刷新了家族纪录而决定再追加几十万去买车。一句话,任何拿 M3、RS4 来类比 Model 3 购车的建议都是胡扯。

受限于价格和认知,Model 3 在当前国内的市场环境下着力吸引的还是以对汽车科技有着明确感知和爱好的一类人群,也正因为这个原因,Model 3 车型功能性差异不大的问题反倒成了产品图谱中的一大优势:这使得 Model 3 的在售车型的差异化类别像极了目标群体所熟悉的科技产品。

好比 iPhone,同一款机型的 64G、256G、512G 产品所对应的消费人群也都对自己的购买决策有着清晰的认知,64G 的用户可能对成本敏感、使用功能简单或者是 iCloud 的擅长使用者,而 512G 的用户则正好相反。

基于此,特斯拉可能也不太明白,怎么一群已经下定高性能版的人就突然被后轮驱动长续航版的推出给激怒了?

因为这群购买者从一开始心态就被「带歪了」,很多人根本不是从自身购车需求出发的。什么叫按照自身需求出发?就像我们一般买车时所需要考虑的一样,自己的用途、预算往往是购车时最早需要厘清的,之后才会根据自己的基本点来匹配车型,而现在购买 Model 3 的用户当中,很多都是先决定了购买 Model 3,才有了后面的购买决策。

说的不客气点,这种心态和当时 iPhone 成为潮流新宠时加倍抢购新品时的冲动没有太大区别。

回到产品本身,就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直被忽视了:

后轮驱动的 Model 3 长续航版会更难开吗?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在国内外试驾过 5 次 Model 3 了,其中后轮驱动长续航版是我连续驾驶里程最长的一款,我可以负责任的讲,在我驾驶的将近 2000 公里的距离中,我从来没有为这辆车的动态表现操心过。

当前国内车主纠结后轮驱动的问题,无非来自于两点认知:一是之前没有这个选项,反复被全轮驱动的两个版本进行的洗脑;二是出现这个选项之后,群里一众人出来喊的「这么大马力一脚电门下去一定会打滑」。

电动汽车启动时打滑,主客观都能找到原因,主观原因自然是车主在湿滑路面油门到底去花样挑战车辆极限,客观原因则是车辆轮胎规格较差,同时电控系统也没能对电机输出做好动态干预。

「不幸的是」,Model 3 在硬件上已经做了最好的预防,而作为准车主的你不妨想想,自己在城市路况上脚脚油门到底的理由是什么?反证法来看,后轮驱动长续航版依然是这个星球上保有量最大的 Model 3 款式,而 BBA 那么多在售主力车型都是后轮驱动,也没见多少人纠结过啊。

负责任地讲,以北京的雨雪状况,根本无需担心后驱版本的打滑状况,北京以北地区,可以考虑购买雪胎,一套只要四千元左右,平摊到五年的寿命当中成本远低于更换车型的成本,其实对于北京更往北的地区,纠结 Model 3 的点更应该放在严寒导致的续航降低上。

高性能版的 Model 3 是不是适合无脑购买?

Model 3 高性能版的差异化在四个地方。

1、为了更高性能所做的悬架、刹车的硬件调校和升级;2、后尾翼、铝合金踏板、独有版轮毂等偏外观硬件差异;3、拥有一辆 Model 3 最高配的心理满足;4、赛道模式。

拆分来看,第 2 点的配置差异在车体没有改动(比如宝马 M3 的宽体设计)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而如果你知道全轮驱动长续航版的 Model 3 在三点配置方面和性能版硬件基本一样的话,如果理智的考虑,你会发现第4点才是决定购买高性能版的关键,也就是说,高性能版的赛道模式给这款车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型号完全质变的使用场景和一系列后续应用功能。

但回到之前所说的国内的 Model 3 应用画像,你会发现绝对多数的车主在购车初期完全没有赛用需求,而由于当前赛车运动的普及情况,绝大多数赛手和赛事也不太可能考虑使用一辆电动车作为主力用车。

结论很明显,绝大多数人都因为第 3 点的缘故,买了辆用于第 4 点的车。

Model 3 是不是比 Model S 值得多?

别忘了,在当前的特斯拉轿车体系中,Model S 仍然是当仁不让的旗舰产品。

在传统豪华品牌中,旗舰一直会享受着「独一无二」的尊重,这种尊崇在绝大多数时间中都是要以与其它产品做好区隔为手段的。只是因为特斯拉一贯所爱的产品「一家亲」宣传方式与电动产品快速更迭的技术概念,才让「以下犯上」这个词反复的出现在相关论调当中。

只可惜,这又是脱离了体验去谈产品的误区。即便 Model 3 在三电技术上取得了极大的跃升,但在产品规划和核心体验上,厂商给予旗舰的倾斜和尊重都是不容忽视的。

但凡轮流驾驶两款车型一段时间,你一定会对 Model S 的做工质感、静音品质甚至是外观设计和尺寸优势感受颇深,而这些特点在日常使用中给人的愉悦,是远远高于技术上电池换个规格所带来的 YY 的。

所以,如果你预算真的充足,为什么不去考虑下 Model S 呢?

Model 3 现在价格体系稳定了么?

本来我这篇文章想动笔于腊月二十九,而真正到大年初二才开始写的原因在于:Model 3 在美国的售价又降低了 1100 美元。

如果对当前 Model 3 相关价格因素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如下每一点都可能对 Model 3 的价格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

1、国内跟进降价与汇率变化;2、AP3.0 推出之后的老版硬件车型贬值;3、特斯拉中国区可能的促销政策;4、国产化推进之后可能的税费减免。

较为利好的一点是,在春节假期中特斯拉在中国区开展了免费赠送 Model 3 Autopilot 的活动,售价上降低的 46300 元与 RWD 版本车型所需的购置税已相差无多,拉低车价的同时,也对冲了之后可能减免购置税的风险。以及,在今天早上刚刚公布的最新一批减免购置税新能源车辆名单中,Model 3 尚未出现。

上述每一点的展开都足够写一篇和本文一样篇幅的文章,可以肯定的是,国内 Model 3 首批车主将在一年之内享受多次心内反复的喜怒哀乐。

Model 3 应该怎么选?

  • P 版:要么想投身电动车运动,要么需要车做研发搞内容、要么就是想买来玩的主。
  • AWD:理论上的甜蜜点,双电机四驱都全、性能也进入4秒俱乐部,理论上应该最被青睐的车型,不过因为 RWD 的存在,希望调价的可能性不大了。
  • RWD:现役保有量最大车型,可惜因为国内税费导致这车离大家心中的「性价比」远了一点,但何必和十几万块钱过不去呢?

那为什么在 Model 3 身上表现出的这种奇怪的购买心理如此普及呢?

首先,自然要表扬特斯拉在纯电动车领域体现出的统治级的产品力,当一个以往以科技、高端、时尚的品牌突然进入大众消费区间的时候,自然会引发大家的趋之若鹜,这里并不展开;

其次,也是当前电动车政策下导致的无奈,在限行限牌政策频出,竞品产品又屡屡不给力的情况下,导致大家在选择上捉襟见肘。

但这些都是显性的,并不足以解释这种现象波及之广,在我看来,两大隐性原因才是关键。

其一,车辆体验的倒挂。几乎在国内购买任何一款车型,大家都是能够在进行充分试驾甚至是能够了解海量车主的用车体验之后再进行购买决策的,而 Model 3 由于交付时间和流程的问题,导致大家的购买决策发生于体验之前,而国内首批体验者的用车时间和里程,恕我直言,并不能完整客观地让他们脱离初期厂商的干预和个人心态的狂喜再做出评价,而这种意见却成为绝大多数车主在选购车型时「最有用」的参考。

其二,相关媒体的偏科。新能源车的低市场份额,让他在媒体环境上成为一片处女地,这催生出了一批媒体形式和报道内容更为喜闻乐见的平台,但其构建的「信息茧房」却是为很多人所忽视的,无论是因为主管的热爱还是因为客观的无能,这些平台在报道上重技术轻体验、重情怀轻用车的问题,在鉴定你购买决心的同时又造成了另一层误导。这种价值观用来评车无可厚非,拿来买车就大错特错。

在别的车主都在发愁自己购车的十万块钱从哪里来的时候,Model 3 的车主都在发愁收购 Maxwell 能否影响特斯拉的下一个十年。这既是这个群体的骄傲,也是这个群体的无奈。

在这个夜晚,希望每一个为了面子而选择性能版的车主,或者是因为价格纠结后轮驱动的车主,能够真正回到自己购车的需求上来,从需求决定车型,而非因车型制造需求。

当然,我知道让他们战胜自己很难,毕竟谁对特斯拉的爱,又不是从那一脚下去令人目眩神迷的油门开始的呢?

对了,在昨天,我刚刚把自己下订的 P 版改成了 R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