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关将至,教程也如约收官。尽管有落入俗套的嫌疑,但最想放在开头的一句话还是:感谢各位读者认真阅读和反馈。

类似的话在去年的老教程的后记中也说过,但其实没法化作实际的行为。幸亏有机会更新 OmniFocus 教程,于是便想着,尽全力写好 OmniFocus 新教程,作为对读者信任的回应。

于是在近半年的筹备期中,我的脑中一直在想:如何写出一份各方面都更好的教程?

内容:纳新,去繁

在去年十月开始筹备老教程时,OmniGroup 官方就宣布了 OmniFocus 3 在 2018 年发售的消息。但当时毫无任何开发的细节曝光,于是老教程是完全以 OmniFocus 2 为框架写作的。

到了写作新教程的时候,自然要将 OmniFocus 3 的新功能放进教程。我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新功能的内容有机地嵌入到现有教程中?

最常见的处理方式自然是按照功能模块更新。例如应用中上下文变成了标签,那么就将教程中关于上下文的内容,替换成标签。有些全新功能的加入,例如自定义通知,放到相关的章节中即可。

尽管在传统出版行业中这样做算是惯例,也能基本满足读者的期待,但这个方案一开始就在我自己心里被毙掉了。

在少数派写教程不是写说明书,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功能,缺乏对功能的理解,教程的价值就大打折扣。OmniFocus 3 中的标签系统对任务管理的影响,绝不限于能给动作多加几个标签。多标签的出现,实质上影响了动作的厘清和筛选。往更高一层级说,多标签改变了 OmniFocus 的使用逻辑。如果不把这层关系在教程中表达出来,作为作者的我无疑是失职的。

照着这条思路,我在自己的使用经验上,重新梳理了用 OmniFocus 做任务管理的逻辑,总结为一套任务管理系统(「系统」一词是编辑 Hum 提出的,可谓画龙点睛之笔),继而将原教程的前四章内容完全打碎,按照新的使用逻辑整理为新教程的前三章。

在重新编排教程内容的过程中,便与第二道难关不期而遇:哪些内容是要留下来改写,哪些内容应该直接删掉?

其实在写作者眼里,删掉自己写的内容,往往比写新的内容更难。写作质量很难被量化,起码不会像 KTV 中的点唱机一样,写完就立刻出现分数。何况老教程中的内容,都经过一轮删减和润色,在文字质量上称得上是过关的。

既然自己眼里看不出好坏,那就切换下视角,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吧。

当初在老教程的设计过程中,我希望读者不只把目光放在 OmniFocus 上,而是将它看作工具链上的一环,所以教程第一章中就出现了 AppleScript 和 URL Schemes 的内容,并且介绍了不少其他工具。

但从学习者的视野出发,这些内容干扰到了对 OmniFocus 的学习。如果是一个平时并不太折腾应用的读者,同时学习多个工具,实在是负荷太重了。不仅消耗精力,而且对 OmniFocus 本身可能也没法专注的学习。

既然看到这种现象,那就只能大刀阔斧地删改了。首先考虑到读者应该循序渐进地学习,将 AppleScript 和 URL Schemes 集中到五两章,这样读者能在一章内容中,集中地学习一个主题。其次我在第六章中,删掉了一部分其他应用的介绍,并非它们不重要,而是为了保证每章的主题集中。就像种植树木一样,剪掉分叉,往往能让主干生长的更好。

新内容与旧内容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替换或者相加。当我重零开始构思整个教程时,出现的才是新教程该有的样子。

排版:突出,隐藏

数字内容相比纸质出版,最明显的优势大概就是排版上的灵活性了。经过之前两份教程,这次的 OmniFocus 新教程在排版上做了两处尝试。

新教程最让人发现的变化,应该就是内容页面中插入的「任务管理建议」和「任务清单」了吧。这两类内容被圆角矩形框住,辅以彩色为背景,与正文区分,显得格外注目。

彩色背景的「任务清单」和「任务管理建议」

当然,这样做的原因绝不是为了让文章变得像一些公众号一样,页面上五颜六色,去吸引你的注意力。其实在老教程的写作中我就发现,这两类内容非常有价值。「任务管理建议」可以直接点出初学者该了解的任务管理方法,「待办清单」则把这种方法化作实际的行动。

但是在之前的教程中,这两类内容被混在正文中。既给文章内容的流畅带来困难,读者也很难自己去把这些内容挑出来。在新教程中,我可以单独地控制这些内容的位置,读者也是一眼就能发现它们,可谓一举两得。

有些内容需要被突出,有些内容则需要被藏起来。对 OmniFocus 中不常用到的功能的介绍,就属于后者。

在老教程中,为了做到「事无巨细地介绍每一个功能」,许多用户不会经常接触的功能,也在正文中一一介绍。这样的编排,使得正文的阅读性大大降低。例如如果读者想阅读如何在 iOS 上收集动作,就必须先看完所有在 Mac 上收集动作的方法。

而在新教程中,这些并不属于高优先级的内容,被放在了每章最后的补充阅读中。这样一来,读者可以顺着正文一口气往下读,学到最需要的知识。在日后想拓展某方面的知识时,再去到补充阅读中。

教程并不是微信公众号般的内容,并不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首任。突出重要的内容,下沉次要内容,一切都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

知识输出:从具象到抽象

聊过那些肉眼可见的变化,还要面对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难关:如何更有效地将知识输出给读者?

在讨论教程中的知识输出时,先分享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在上学期间,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对数学这门课毫无兴趣,特别是大学期间的高数课。每次学习到新的数学概念,老师都是先用一整段我无法体会含义的话去定义它。留学之后接触到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后,我陡然发现数学原来如此有趣。每一种数学工具出现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都是为了解决一类现实问题,都能在不同行业衍生出不同形态。例如看似怪异的矩阵计算,就是航天航空行业中做流体力学模拟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老教程的写作过程中,我的思维其实被限制于传统的「先定义,再解释」的思路。或许对于 OmniFocus 的教程来说,因为毕竟是学习工具,还能让人不那么难以理解。但这样的知识输出方式,无疑是不利于学习者的。

而在重新新教程时,我便尝试着先给读者设置情景,在情景中发现问题,继而引出新的功能或者概念。例如在自定义透视一章,我写花了不少的篇幅,去介绍默认透视在使用时的不便,顺带引出自定义透视的概念和用处。

任何事物在传播过程中,都会经历衰减,知识也不例外。找出最合适知识传播的方式,是我在教程过程中一直尝试的方向。

感谢与致歉

恍惚间,一年的时间过去,OmniFocus 教程两度更新,期间少不了编辑文刀漢三和 Hum 的帮助。无论是具体内容上的高要求,还是写作方式上的建议,都是使得教程得到读者认同的重要原因。

当然教程的更新也并非一帆风顺。今年下半年自己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大的转变,尽管不应该以此为理由,但确实照成了在教程上花的时间更局促了一些。因此需要向读者致歉,教程更新过程中读者的评论和私信,虽然每一条都认真读过和回答,但没能做到及时地回复。

写在最后

2018 年间我在少数派完成了三份付费教程,相比前两年在少数派的写作,这种直接与读者建立联系的方式,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写作的角色。

虽然教程是付费的,但自认为自己并不完全是交易知识的商贩。在少数派购买付费内容的读者,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对少数派平台和少数派作者的信任。

而我作为作者,保质保量地拿出内容是本分。而如果自己能在此基础上能做好一点,再做好一点,应该能将「少数派」之间的信任,变得多一点。这份幸运和快乐,多难得啊!

预祝各位春节愉快。我们江湖再见,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