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坚持两周就快过年,该回老家的、该出远门的都可以准备起来。如果要说旅程中的尴尬事儿,除了忘带身份证,估计就算手机没电了。
我是一个从来不带充电宝的人,但出去旅行,设备倒是同行伙伴中最后一个倒下的。今年打包行李时,我发现自己依然是轻装上阵,于是整理一些电量管理的技巧,希望让大家的旅程更加惬意。
注:本文主要针对为期数周的长途旅行,多数技巧也适用于短短数日的出差活动。提示,如果此时你正在列车上望着细成一条线的电量着急,可直接阅读「插座在哪里」小节救急。
出行前
电量管理,从出门前就已经开始。
先了解一下自己在用的设备,然后为他们配备可靠的充电配件,就是电量管理的准备阶段要做的事。很多新奇的充电工具,也能帮你的手机多续一会儿。
电量规划
下面几种情况,估计不少人都遇到过:
- 坐上大巴,想欣赏一下音乐,发现 AirPods 没电了
- 躺上航班,想读读小说打发时间,Kindle 没电了
- 上面那两位,摸出背包深处的充电宝,发现它也没电了
- ……
越是电量扛用的设备,由于它们充电频率低,实际上我们越容易忘记补充电量,运气不好的话,旅途中它们就玩完。我们平时就应该按设备的续航水平做一个电量规划,搞清楚手头设备几天一充(觉得有必要的话,可以加个「给 Kindle 补电」的日程,每半个月提醒自己一下)。不用多想就明白,手机和 Kindle 的充电频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续航短、一天一充的设备,典型如手机,要想办法随时补电,把电量保持在高水平。如果你有无线充电板,不妨把手机、手表搁上面,保持设备电量一直处于较高状态,这样撞上临时的出差计划,也可以近乎满电出发。读大学时,经常是团委老师一发话、我就得出去调研,车票都是的士上订的;临走刷拉一下从无线充电器上拽下手机,出门时电量几乎是满格,心里踏实。
而几天甚至半个月充一次电的设备,比如相机、iPad、Kindle,则根据行程长短来规划充电频率。如果是两三天的出差——比如赶一场发布会——完全不带 Kindle 数据线也没关系。当然规划时主观因素很多,同样一台 iPad,轻度刷剧的旅行者或许能玩上好几天,而拿它当主力电脑的人可能每天都得抱着找插座。
最终,还需要一个预防没电方法:列个单子,一个一个检查过去。当然,我出行前还有别的东西要检查——包括行李、签证、预存话费等等——充电清单只是其中一项。
主力充电设备
靠谱的充电设备本身就能给电量打一剂强心剂。对于电量「军备竞赛」而言,两个重点就是:
- 电量要大:电池容量是续航的硬条件。
- 充电要快:同样的转机时间,支持快充的手机已经恢复满血状态,边上的普通手机还恋恋不舍想多充一会儿。
电量方面,现在的手机、平板甚至电脑都很少支持换电池,我们只能把备用电量转移到充电宝上。但是别光顾着屯电,也要考虑一下安检问题。就国内航班和铁路来说[2],两条红线不能碰:
- 容量别超过 160Wh
- 容量字迹不能看不清
160Wh 这个数值指的是「额定能量」,有些产品上会直接标明。可能你所用充电宝上标的不是这个单位,那就要做个简单换算:把电量(单位 mAh, 毫安时)乘上电芯电压(单位 V, 伏),再除以 1000,就是能量了。有些充电宝看似小巧,但照样被当作违禁品处置,原因八成是电压过高。
知道运算方式后,大家也就理解为何字迹不清的充电宝会被拦下——安检员没法计算了!所以,充电宝服役过久的朋友要小心,不妨在容量标记上盖个透明贴纸当保护膜,防止字迹被蹭掉。使用 Smart Battery Case 的读者要特别当心,用久后刻在毛绒内里的字样会被绒毛「同化」而无法识别,基本只能贴一段透明胶布来预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