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设计师设计应当写代码吗?(工具)

每隔几周我们就能看到一篇新文章出来,试图去回答一个古老的好问题:「设计师应该学编程吗?」我们的行业终于到达了大家可以后退并重构这个问题的时候。

认为「会编程的设计师会更有价值」的人,抱持有两个基本的论点:

  • 首先,如果尽可能的把「原型」设计贴近最终期待的「目标体验」,产品将会被更好的执行。而只有设计师能做到这一点。
  • 其次,设计师越是懂开发语言,越能够合作创造出更好的产品。

当然,设计师应该知道如何编程,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懂得如何利用素材。

当然,设计不应该花一整天去写代码,这如同让建筑师自己建一堵墙一样低效。

但事实证明,我们一直在问一个错误的问题。

正如 Dave Malouf 在《编程还是不编程?妈耶!这根本是个错误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的,虽然这两个论点在其框架中是无法反驳的真理,但其实他们一直忽略了真理所揭示出的数据,而这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逻辑悖论。

依赖于设计师懂编程,可能是工作环境中的「系统性压迫」所造成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将尽可能掌握掌权人的语言,去进行同化,这样他们才会信任我。这个『矛盾』的核心也是人类学的基础,是在对比中平衡『局外人』和『局内人』视角来达成理解的概念。我能像设计师一样有价值,是因为我可以在『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视角之间保持平衡,保持学生/学徒一样的心态。」 Malouf 在文中这样说。

与此争论同时发生的是,我们看到日常使用的设计工具在不断发展,这使得设计师们能重新聚焦到他们真正擅长的领域:设计(惊不惊喜)。

在 2018 年,我们看到一些曾被证实的趋势正在发生转变:

  • Principle 已经成为最流行的 UI 原型工具,且并不需要设计师具备什么编程知识、或了解原生编程语言。
  • 像 Airbnb 这样的企业已经开发出内部工作流程,可以让设计师在纸上画 UI 草图,同时在几秒钟内输出代码,这缩小了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设计系统上的协作障碍。
  • Framer XModulz 这样的新工具,已经到可以自动将 UI 样式转换成 React 组件,这意味着在大部分情况下,工程师可以搭建设计而不是在开发中复制它们。
  • Hadron App 这样的工具,已经开始将「设计」和「开发」流程整合到一个有两个「视图」维度的 UI 中。


Hadron App:一个工具,两个视图维度


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虽然会编程确实能帮助设计师,在技术实现时选择使用可行的接口,但新一波工具将逐渐帮助设计师,不再思考「组件」和「设计系统」这方面的责任。

比起那些完全聚焦于花哨的动画、噱头的设计工具,那些单纯为了「求求各位设计师点赞我的 dribbble 作品」而自我满足的东西,也许专注于「设计与开发」协同的设计工具才更有竞争力。

2019 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了解如何编程」的设计工具,设计师们正在让机器为他们工作,而不是必须去学习一个全新的技艺。今年我们将不再考虑「开发切换」,转而开始思考整合工作流程。

千篇一律:最受欢迎的 stock 照片是「贴满便利贴的墙」、「白人男性在设计产品原型」





7. 在画板之外思考(交付)

那个「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截图链接做原型」的好时候,那个「交互界面可以在二维矩形画板中画出来」的好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交互的发展,「画板」的寓意也需要进步。

多年以来,「画板」是我们进行数字化、创意化创作的画布。相对于传统的印刷设计,「画板」在数字化界面中是一个适合的、有效的比喻,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响应式设计」、「原型设计」和「组件管理」。

但它仍有局限性。

「画板」并不是人们体验你设计的方式

用户不会一直全屏看你的 UI,他们会在浏览器中打开其他几个选项卡,手机会弹出通知,辅助程序会调节屏幕的亮度和饱和度,等等。项目刚开始时,「画板」是实践想法、探索视觉效果的好地方,但如果只在「画板」上可视化你的工作,就会营造出一种错觉,好像人们只会在这种严肃、不中断的方式下体验你的产品。

Google 日历位于 Gmail 的右侧:用户希望能够无缝切换产品


画板会误导你的思考方式

「画板」代表产品的界面,而不是体验。越来越多的「产品」与广泛的「服务」和平台生态「系统」无缝连接,使独立设计产品变得越来越难。Google 日历被安放在 Gmail 的右侧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用户不希望离开邮箱应用去检查议程安排。每个产品的任务都是在特定的思维模式和流程中执行的,不会遵循严格的逻辑。

如同相机抓拍某一时刻,时间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同样,「画板」只能捕捉到产品体验的某一时间点。所以说画板是「剧本」,而不是「电影」。

新的科技需要新的隐喻

语音、增强现实、虚拟现实、集成平台、社交渠道。新的科技需要我们放弃旧的体验模型,比如网页体验设计。

想想游戏界面:你是如何在不切换屏幕的情况下,执行这么多任务的?在 Red Dead Redemption 2 中,你是如何用这么少的界面元素进行导航?在电影式的游戏中,控件只在需要时才出现。希望你能够在静态的「画板」上,传达出动态的信息。

Red Dead Redemption 2:最好的界面就是没有界面


我们也可以做一次创造性的练习,把同样的概念带入企业应用中。如果应用仅仅是其他任务的表层,那么「用户体验」和「界面」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设计相关性体验时,「创造新画板」是错误的第一步,但在项目中,我们 99% 都是这么开始的。

有些设计工具开始向新的方向探索,Adobe XD 最近推出的「语音原型设计功能」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以「画板」为模型。Figma 使用「框架」替代「画板」,虽然与「画板」很像,但「框架」拥有十分有趣的连接、嵌入方式。

由于「画板」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下面几个方法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静态思维:

  • 分享故事,而不是分享线框。思考「功能」会如何作用于用户的体验流程,而不是聚焦于单一的页面。他们还会去做什么?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会到那里去?界面将会如何变化?
  • 在上下文中去创造、展示你的设计。不要在笔记本上用 Keynote 或 Principle 看手机原型,要在用户使用的设备上去查看效果。在做设计时,尽可能在设计工具和用户设备之间切换。
  • 去思考组件、状态而不是页面。「页面」强化了线性思维,而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并不是线性的。把一个功能拆分成一套「动作」,并进一步拆分成界面「组件」,这样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些「动作」是如何工作的,并整合到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

2019 年,设计师应该更关注用户使用的「过程」和「心态」,而不是一系列静态的界面,不然你永远不知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真正的体验,而我们为什么要对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次的事情发问呢?





8. 拥抱开放式厨房(思维)

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师都在保护着他们的工作流程,做一名设计师意味着加入一个神秘、神圣的组织群体。围绕工作流程建立起神秘感,会使我们在老板眼里显得很有价值,但如今已经不再如此,现在我们应该拥抱更加「开放式的工作方式。」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浏览当时设计师或公司设计的网站,会让人既崇拜又感觉不可思议。而随着新产品的诞生,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通过研究代码,来了解其背后实现的原理,他们会一帧一帧的看 dribbble 上的动画作品,研究它们是哪一部分运用、如何运动。

快进到 2018 年,我们在分享创作流程上做得更好了:



现代餐厅开始拥抱「开放式」厨房模式,因为他们发现,顾客不仅是对购买的食物感兴趣,还渴望更全面的用餐体验,他们看到顾客愿意为此体验花更多的钱。顾客看到厨师们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如此高质量的菜品,会更加认可技艺的价值。

与「开放式厨房」相似的模式已经开始渗透到设计行业。

我们的老板和顾客是在购买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工作技能,他们购买的是我们的可靠性、透明性、开放性、与同行合作的能力、从失败中重来的能力。这种购买设计的改变让设计师意识到,他们买的不是交付的「作品」,而是工作「流程」。

增加设计流程的开放性,也会使设计师、设计圈、甚至整个社会受益,将知识、工具、方法降低门槛并开放化,可以在整体上让更多的设计师加入设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技艺可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影响。加入「设计」和「设计圈」不应该有任何的门槛要求,也不应该有付费的高墙,设计讨论也不应该要求有所有类型的设计师参加。

当我们将工作流程开放时,应该警惕那些「喜欢」和「点赞」,它们有可能将之前的努力一扫而空。在探索这个新领域时,我们可以依靠两个准则:1)我们如何在设计中避免「创造明星厨师」的文化?2)我们能够从「开放资源、协同工作」中学习到什么?(GitHub 和开发者社区可能有一些好的见解)

从 2019 年开始,我们将看到设计师们更加频繁的分享他们的设计流程,「工作」与「分享」之间的鸿沟将会呈指数级缩小,比起把自己变成「偷偷编排狡猾招数的魔术师」,展示真实、分享经验会使我们更有价值。





9.发挥技术的作用(技术)

每年都会有一些闪亮的新技术、话题、流行语出现在每一篇发表的 UX 文章中,这种状况在我们最近及先前的报告中也有出现(2018年的人工智能、2017年的聊天机器人、2016年的物联网、响应式设计、增强现实等)。

今年不再如此。

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技术能让设计师停止前进,有没有什么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一部分原因是,科技没有进步到造成破坏的地步。

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关注。

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仍在学习「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去回顾 3 年来我们关注的话题,其实没有一个技术有那么重要。物联网中,只有一部分合理的用例成为了主流;聊天机器人在特定任务场景下,表现的仍然让人失望;人工智能只是刚刚进入到我们日常使用产品中,但是仍然有少数公司将其应用到主流产品,这些改变将十分巨大,但如果你不在这些公司上班的话,你也仅仅是个旁观者而不是变革的推动者。

这也许是个好事,表示我们已经不再痴迷于新事物,经过对最新、最好技术的追求,是时候让我们设计师去帮助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要明白「如何」、「何时」以及最重要的「为何」我们要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在这个不断受「虚假新闻」、「科技崇拜」、「不断增长的经济差距」影响的社会中,这也给了我们时间去思考「设计师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

Be kind to all, for they are fighting a battle too:「在我们创作时必须问的三个问题:『后果是什么?有什么代价?谁来承担?』Srinija Srinivasan」( 2:28 AM - 2018 / 11 / 3 - Twitter)

在 2019,我们要思考:

  • 如何修复那些没用的技术:从「帮助我们了解真实需求的『用户调研』」,到「可以简化流程的『可用性优化』」,如果简化真的必要的话。
  • 如何将现有技术以一种有意义的、平和的、可持续的方式,整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如何将新技术以最低成本推广给更多人,而不牺牲他们的权利、隐私、本地经济。
  • 如何确保技术不会在产品中阻碍好的用户体验。不论我们用不用技术,我们都是要去帮人们解决问题的。

是时候让事情变得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