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创意是一种玄学。它的出现往往伴随了灵光一闪,虽然形式多样,但它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出现方式不可预测。本书的作者赖声川也一度这么认为,直到他突然发现深入了解创意的过程、零件,就有可能掌握它、学习它,于是便有了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
创意在当下已经是一个被说烂的词,有个互联网段子是“我有个价值百万的创意,只差一个程序员”,我们日常对创意的理解跟这个段子里对创意的认识相差无几,常常把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就当作创意。实际上,想法并不值钱,每个人每一秒都在冒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把想法等同于创意,创意身价就被拉低了。
赖声川认为创意是一个作品,是一场发现之旅。创意应该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并发现答案。创意是由“创”和“作”组成的,“创”是“智慧”,“作”是“方法”,“‘智慧’决定了创意人为自己所出之创意题目的深度及挑战的大小;‘方法’决定创意解题的效率,也决定创意人解题的创意”。
为这一场发现之旅,他搭建了一个创意金字塔理论模型。
“创”的部分来源于生活,它从档案(经验)、习性、动机三者组成智慧,再经由想象力形成灵感,经过构想组织,最终形成“创”的内容。
“作”的部分来源于艺术,它用美感、万物运行理论、结构组成方法,经由组合力形成了“作”的形式。
其中“创”和“作”都要从共同泉源获取来源,通过“如是观”、“因果观”、“世界观”进行整合再作用于动机、智慧,作用于美感、万物运行理论和方法。
“创”和“作”的结合形成了最终的作品,也就是创意的呈现。
很简单是不是,但是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啊。别急,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经验、习性和动机:从“创意三毒”到“创意三智慧”
经验、习性和动机是创意中的三个特别的元素,平时既是阻碍我们创意的三种毒,对它们多加留意也可以使它们变为促成创意的三智慧,其中的关键便在于面对它们的态度是放任自流还是有意塑造。
“经验是一场无法停止的累积”。平时你看到什么、接触什么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式。就如同长时间吃高油高热的食物,最终你就会长成一个胖子。终日看霸道总裁玛丽苏文,出口难免冒出“这都是我为你承包下的鱼塘”这样的句子。
创意人要做到的是有意识的积累创意有关经验,审视自己的经验,才能把阻碍我们创意的毒转化为为创意服务的智慧。
“习惯是最可怕的灭音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过,习惯会让人选择最省事的路径解决问题。创意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习惯作为一个站在思考对立面的行为,自然是创意最大的毒,它让人跳过分析的过程直接得出结论。
改变思考习惯的方法首先你要找出习惯,审视习惯的来源。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你得出某个结论的原因,你同意穿着暴露就活该被骚扰,家庭暴力只是家务事,你得出这些结论的理由是什么,重新审视这些理由背后的逻辑是否正确,从而重新塑造你的思维习惯,才能跳过那些思维的捷径,获得新的想法。
“改变道路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创意的根源导向了创意的结果,而创意人往往忽略的就是寻找这一根源。赖声川举了个例子垃圾还是礼物的例子来说明,你想给观众一个垃圾还是一个礼物决定了你最终创意作品的质量了。虽然不可否认有很多作家是迫于生机写作,例如菲利普迪克或者理查德耶茨,但你很难说他们不是因为内心对伟大的向往驱动他们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因为他们生前作品并未给他们带来名利,但是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写,直到作品的伟大在过世后被世人发现。
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如何看的关键
作者在阐述“创意三毒”到“创意三智慧”的转化的时候,都提到了“如何看”,如何看自己的经验、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如何看自己的动机。这里的如何看,就需要通过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来塑造。
世界观塑造了你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世界观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对世界有了特定的看法,表达才不会显得随意,创意的价值才有了指向。一个创意最终体现了作者的眼中的世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爱情是什么样?人生是什么样?创作者对自己的世界观有个清晰的形状才能在审视自己的经验、习性和动机过程中找到方向。
如是观帮你看清事物的原貌。成年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理所当然,很少反思为什么就是这样。小孩子的童言稚语常常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因为小朋友心中没有那么多的常识禁锢想象力,他们可以讲出“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这种诗意的话,而大人只能理所当然的想到这只是灯而已。“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到的。”《小王子》里的小狐狸这么说。
因果观帮你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这里赖声川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论点,他认为在戏剧中要去“导因不导果”,他认为在一部戏中需要哭泣,你要去创造让演员难过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让演员哭。他举例了他采访金庸先生如何能把小说写得那么好的原因,金庸说他总是先创造人物直至人物活起来,再放到剧情中,人物就会自己跑起来了。
方法:构建创意的机房
作者说,大部分人都迷恋“创作”中“创”的部分,因为“创”代表了想象、创造一切都很浪漫迷人,而“作”则意味着乏味的苦工。但是在创意过程中,恰恰是“作”占据了百分九十的功劳,灵感谁都有,但是要把它完整的呈现非得花一番苦工夫不可。话虽这么说,但是作者还是厚此薄彼的只花了两章的内容来介绍方法的这一部分。方法总的来说就是创作的技巧、方式。掌握一件事情的规律(万物运行理论)加上一点技巧、固定的结构,然后反复练习,弄脏你的双手,直到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将它呈现出来。
按我自己的话来理解,创意便是在平时注重对创意体验的积累、转变思考的习性、找到创意的动机,通过运用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揭示事物的本质,再通过熟练掌握的方法把想法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是一种创意了。或许再简练一点,就是将自己经过思考的人生感悟技巧性的呈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作者在谈论创意的时候涉及了很多佛学的智慧,比如“三毒”和“三智慧”、佛法中的八种意识等等。作者把佛学融合进自己的创意理论中不单是对创意阐述,更能对人生智慧、人生哲学产生启迪。即使不把书中的方法用在艺术创作中,读者通过审视自己的习性、动机、世界观、如是观,发现一种新的看待人生的角度,也未尝不是过上了与一般人不同的“创意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