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信息的时代以及我的应对模式
当今阅读的主流媒介是简短的文章,无论是通过公众号还是 RSS 源,短小的文章化为一股巨流扑面而来,裹挟住情愿与不情愿的读者们。有人称呼这种阅读中得到的是「碎片信息」以示贬低,认为其不如阅读书籍得到的「系统知识」来得正经。其实,碎片有碎片的价值:
- 碎片洪流之中潜藏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性: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金融危机刚爆发的 2008 年,一篇关于加密货币的论文发布在一个密码学信息群组中,比特币登上历史舞台。而第一本关于比特币的书籍,要到 2014 年才面世。书籍里的新「机会」,在碎片信息时代可能只是 6 年前的「常识」。
- 在碎片的嘈杂中大脑能更好地利用规律识别的能力:人类大脑天生就善于识别规律,在噪音中的模式识别比平时更强,因为大脑时刻保持在警惕的状态。处理嘈杂的碎片信息时,人脑模式识别的能力被不断调用,也在不断加强。
- 碎片信息间的连接容易迸发出创意的火花:碎片的无序给连接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而创意经常来自连接。1979年,乔布斯参观施乐公司研究中心,发现被冷落的图形交互系统,而他将这种便捷的操作方式,和个人电脑的前景连接起来,意识到其中无限的机会,最终推出 Macintosh,开创了个人电脑新时代。碎片信息时代,有更多的创意埋藏在连接之间,等待挖掘。
我曾经因为信息的嘈杂十分焦虑,一度考虑将自己保护起来,专注「经典」,但从机会成本的角度,「保护自己」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直面碎片信息」的价值:放弃先机,放弃利用规律识别,放弃激发创意。这些放弃的代价太高了。我开始逐渐意识到,参差多态是信息本质的面目,主动站到潮头的繁杂中,筛选、碰撞出对自己有用的思路,接受碎片化的现实,进而再管理它。
管理的第一步,是认清问题。批评者对阅读碎片信息的忧虑并非毫无根据,他们指出的碎片信息的问题大致有三类:
- 不成体系:碎片信息中的知识或信息是零散的,不成体系,没有用处。
- 信息过载:大量的新碎片信息不断涌现,让人无法兼顾。甚至会因为害怕遗漏不停追新,无暇沉淀。
- 杂乱廉价:由于互联网网络传播低成本,碎片信息总量剧增,其中低价值信息比例会更大。
我不否认这些问题,而是要找到既能减少这些困扰,又能利用好其中的价值的方法。管理碎片信息有很多方法,既可以分类整理,也可以构造私有素材库以供搜索,但我认为,最好地管理碎片信息的方式是:将碎片信息「网状化」 ,形成互相联系的网络。下面我将从解释「网状化」开始,逐渐介绍它的优势,介绍我的碎片信息整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