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虽说更适合普通投资者,但新手也难免因为各种原因掉进一些“坑”。今天小慢就跟大家一起盘点下那些“养鸡”的误区,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在今后的投资中轻松避开。

(一)偏好新基金

在选择基金的时候,我们打开基金公司官网,首先映入眼帘的一般就是各种新产品的募集宣传。在这些宣传里,基金公司对基金未来前景都是描绘的非常美好,包括强大的投研团队、优秀的基金经理等等。我们有可能受到这些宣传的影响,想要抢占先机,下意识的偏好这些新产品。

然而,这却是一个误区。同一基金经理新发行的产品,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基本与同类型的老产品一致,且新产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建仓,建仓中购买与老产品相似的股票,不排除存在给老产品“抬轿子”的可能。所以,如果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老产品很相似的话,买老产品是更理性的做法

(二)偏好净值低的基金

基金净值1元的基金看起来好像是比5元的便宜,事实上,购买基金时没有贵和便宜的区别。

基金净值只是基金过往业绩的积累,净值高是业绩好或者分红少的结果,并不代表基金“贵”。例如,持有5万份净值为1元的基金和1万份净值为5元的基金,如果收益率同样是3%,我们获得的收益是一样的,和基金净值没有关系。

(三)喜欢分红多的基金 

一些投资者喜欢选择分红多的基金,他们认为基金的分红是基金赚取的额外收益。实际上,基金分红只是从基金净值里分出来的一部分钱,分红后基金的单位净值会下降,基金的实际收益应该以收益率来衡量。

(四)喜欢规模大的基金

我们在选择基金时,考虑到申购赎回流动性和清盘风险等问题,通常不会选择规模过小的基金。但基金规模是越大越好吗?

答案是不一定。对于货币基金来说,无论多大规模,基金经理在管理上的难度差距很小。但对于其他基金来说,规模过大也意味着基金经理管理难度较大。以权益基金为例,当基金规模过大的时候,持仓股票的市值也相应很大,调仓也变得更为困难。

(五)买涨不买跌

我们常常在经过一番挑选后,选择了一只去年的业绩冠军或者排名前列的基金。但当我们买入后,基金表现却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今年和去年表现大相径庭。

事实上,基金中流传着“冠军魔咒”,大量绩优基金往往在次年表现不佳,其中的原因在于市场环境的改变。

所以,我们在分析绩优基金业绩时,也应该分析基金获取收益的原因,如果未来的市场不再适合基金的过往策略和风格,未来业绩难以保证。并且,也不要恐惧过往业绩不佳的产品,业绩只是我们分析基金的一个方面。

(六)忽略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我们购买基金,肯定是以获取收益为出发点,对基金也持有美好的期望。基金上涨起来固然值得高兴,但基金下跌确实令人有些难受。风险较大的基金涨跌弹性都很大,如果由于跌幅难以承受而过早卖出,不仅丧失了未来收益的机会,还损失了进出的费用。

投资过程中难以克服的往往就是人性的问题。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道:“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投资有时也和马拉松一样,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事往往不能长久。如果下跌时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那不如选择一些低风险的基金,如固定收益类的,或者选择用定投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坚持都是可以的

(七)短期频繁买卖

在对待基金,尤其是权益型基金的时候,很多人把买基金当做买股票,喜欢频繁的买卖。但基金的产品设计就是和短期频繁交易相悖的,基金尤其是权益类产品追求的是中长期持有,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时所投资的行业和股票也是立足于中长期。频繁买卖该类基金不仅不能很好的享受基金的收益,还会承担较高的交易费用

(八)分散投资不是买的越多越好

俗话说“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布局是人类常用的分散风险方式。但在基金投资上,分散投资并不是指不看基金类型、基金投资范围等等就买一篮子的基金。有的基金投资是类似的,风险也是类似的。

比如同一个基金经理下的多个基金,投资思路和持股都可能类似,再比如多只同样跟踪中证500的指数基金,一同购买这些基金,并不能达到分散风险分目的。

 (九)长期投资≠简单长期持有

我们很多时候担心投资者“拿不住”基金,经常会宣传“长期投资”的概念。但长期投资不等于简单长期持有,更不等于买了基金以后就不再关注。基金经理变更,市场环境变化,都是值得关注并进行买卖操作的时机,适当的调仓也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