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多抓鱼”
多抓鱼,促进优质耐用品循环使用的新型二手电商,目前主营类目为图书及周边,并建立了美国日本港台优质二手图书到中国大陆的流通渠道。使用多抓鱼可以方便的卖掉自己不再阅读的图书,结识和你喜欢同一本书的朋友,并享用全网最低的价格购买高品质国内外出版物。
Logo 是一只猫,下方有几个不认识的单词 déjà vu,据说是法语“既视感“的意思,翻译成中文叫“似曾相识”。大意是说面对二手商品,推动你的买的情感因素不是“必需”,而是“有缘”,能买二手书的目标用户,如同喜欢抓鱼的猫,很衬Logo。
据公开资料称17年5月上线以来,公众号已有超过 30 万用户,累计卖出超过 20 万本书。12 月开通全国所有城市后,目前平台每天稳定售出2000本书,卖出一本书的时间中位数是 19 小时。同时,用户黏性和单个用户产生价值也较高,平台客单价是 74.68 元,复购率 32.91%。卖书最多的用户,在多抓鱼一共卖出 1146 本书。
二、使用中的问题
安心做个消费者,记录中间遇到的问题,吐槽是最低成本的产品经理。
1. 计件时,一个ISBN(书号)计为一本书,但丛书系列存在一个书号包含了多本书。
如上截图所示,《狗狗的那些事儿系列绘本》总计4本,扫描或手动输入只能计为1。换个角度,其中任意1本,都可以当做整个系列绘本上架。
不管对卖书的人,还是潜在买书的人,都会有巨大的困扰,数量多点,售后问题也是揪心。
书号越来越贵的今天,不知道算不算噩耗。
2. 遇到不收的书,无法立即获悉理由,也没有办法“暂存”进入人工审核通道。
查询一下规则,什么样的书不收,然后对比了自己的这本书,豆瓣评分7.1,并且是全新。也许过一段时间这本书会进入可回收队列,只是那会儿不晓得如何提醒我了。
3. 珍藏杂志目前不在出售与购买范围。
略可惜,但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4. 新手并不知道需要达到8本或者40元才能卖的游戏规则,如果不能一次性成功添加图书,下一次进入就得继续。
第一次交易的效率影响好感度与口碑传播。不妨考虑下新手,是否有首单优惠,比如只要4本,或者满20元就可以卖。
我相信会提供导入书单的功能,否则我真不好奇怎么达到对外说的某个用户“一天卖出1146本书”,光扫码这件事就要累死人啊!工具导入的图书,不仅是订单的转化基础,也为平台运营提供了支持。
我现在使用的“晒书房”,基于书籍条码来识别图书信息,生成个人电子版的线上书库,并有一些社交元素,两者挺适合互补。
5. 无法充值,但是支付时使用余额将有88折优惠。这简直是对新手的连环暴击。
支付环节,余额88折,微信支付不打折,问题是对第一次操作的我来说,看到很惊喜。
我站在命运的分岔路,思考要不要先退回去先充值。但最后发现,余额目前只支持提现,不支持充值,符合了二清的合规性要求,防止了卷款跑路、无法按时体现或者是售后追责,但是并不方便。
6. 品相很好,但是书籍气味不佳。
下单时无法获悉二手书的品相,但是相信不差。特别是了解到只收没有物理硬伤的书,所有书都会经过重新修整打磨,以及臭氧机,并加上无菌塑封,最后通过顺丰快递寄送,不论速度与服务都已是最佳。
到这个环节都是满意的,除了封面上有一点点黄渍,但是拆开封塑,还是有一点气味,我就放在太阳下晒了两天。
三、一些小红花
“多抓鱼”值得表扬的地方也不少。
1、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就不搞App,轻、快的MVP,很容易让人接受,关键节点的信息推送干净、准确。缺货的商品已到货、订单状态已支付、已发货与已送达。
2、惊艳的书单管理,不是传统的按照类型、出版社、作家的分类,也不是简单的按照价格高低、热门程度做过滤,品类管理上花了不少心思,国内很多阅读App上的运营人员都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只了原材料的搬运,而不是加工。
截止2018/3/17,总计38个书单:
最新出版的书(554 在售)
豆瓣8.5分以上(1260 在售)
漫画与轻小说(278 在售)
关于阅读与写作(62 在售)
知日·读库·单读·等等(121 在售)
大作家在多抓鱼(162 在售)
啊!设计(171 在售)
历史(659 在售)
日本作家在多抓鱼(457 在售)
中国作家在多抓鱼(723 在售)
做个有传记的人(448 在售)
互联网聊天必备(232 在售)
懂点经济学(191 在售)
试着画画画(141 在售)
自然科学爱好者(108 在售)
推理(581 在售)
读客(62 在售)
有年头的书籍(139 在售)
科幻世界(132 在售)
学佛抄经静静心(66 在售)
军事与战争(88 在售)
中国社会(160 在售)
理想国(64 在售)
短篇故事(85 在售)
三联书店(138 在售)
整点西餐(37 在售)
你是哪里人?(25 在售)
多抓鱼最贵的书(54 在售)
新闻·媒体·传播(42 在售)
孤单的星球(49 在售)
百科事典(19 在售)
江南皮革厂倒闭了(890 在售)
为了封面购买(45 在售)
童年记忆(53 在售)
你的点好奇怪(36 在售)
多抓鱼进口书精选(89 在售)
异世界的入口(7 在售)
可以读很久很久(10 在售)
四、一些马后炮
关于图书,或者说阅读的互联网产品,至今在印象中有印象的是产品有两个,虽然商业层面他们都失败了。
一个是“快书包”,另一个是“拇指阅读”,都是在图书的细分领域里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 快书包
2010年创建的“一小时送达”服务,而且非常小清新的用蓝色印花布包装书籍。最终在2015年把自己卖掉了。
快送图书这件事,在部分爆款书籍上可能非常奏效,但是实际:
- 没那么多“热门”,如果依靠长尾的图书销售还得自建仓储与物流,成本不可想象。
- 非伪需求,而是买书的人对于送达时间并没有那么敏感,甚至买书也不像通勤属于高频、强需求。
- 一定有人希望越快收到越好,类似“滴滴打车”也开始送外卖,那自然也可以送书,我也试过让朋友通过达达配送给我送充电器。问题是买书的人对于送达时间并没有那么敏感,甚至买书也不像通勤属于高频、强需求。
- 2010年还是PC时代,还没有所谓众包或共享经济,快书包需要规模优势,但缺乏配套资源。
- 我还是在电脑上收着各家平台的的图书推荐、优惠信息;快书包的线下资源也做不到全国铺开,上海、西安、成都、长沙、杭州、深圳,已经是入不敷出,我所在的南京是一直没有分站,所有需要的线下铺设的资源都是烧钱,烧钱,烧钱。
- 拇指阅读
我心中最精致的阅读App,诞生于2013年的拇指阅读,于2015年年中,卖给了京东。
书籍排版小而美,定位主打“严肃阅读”,从巨有腔调的App启动页开始,就注定了其审美趣味与阳春白雪的基因。可是:
- 用户增长太慢,社区建设是一条漫漫长路,看不到变现的可能。
- 艰难的版权合作,抑制了发展。自身毫无资源筹码的前提下去跟传统的出版社一家家谈,显然没有不足以撼动大象。也许还得感谢当年京东30万电子书版权的输血。我还记得在微博上问过拇指,既然号称“严肃阅读”,怎么迟迟还没有“三联”,客服当时的回复隐约透露出一种无奈。
- 当年在产品的投入上过于冒进。iOS、Android的原生App不说,还有iPad版,这对初创企业来说简直是成本灾难,在每一个客户端的细节打磨上都是被用户催着前行。
当年没有保存自己的书架与笔记,现在觉得好可惜,只能回溯相关新闻里的截图了。
这两款产品的光芒,是附加在“人”上的价值,这是属于买不走的财富。
- 关注用户,CEO 站在一线战场。
CEO是最爱产品的人,常年蹲点在微博或者App内做客服,关注用户的反馈。
徐智明(快书包CEO)在微博,会第一时间给到答复,这绝对不是一般的热情。
我在“拇指阅读”的读书社区里反馈的问题,参与的读书交流的评论,社区氛围非常沉浸。
左志坚(“拇指阅读”CEO,社区ID:老左)也是常年在线关注,经常参与讨论。很可惜当年没有留下截图。
- 重视内容,对读书这个业务有自己的深刻理解。
两位老板都是资深的媒体人,换句话说,业务过硬。
快书包会员邮件非常文艺,正文内容精致撰写,会推荐一两本读物,渗透着自己的愿景。我现在还在邮箱里存着不忍删除,看看标题,到第五期,也是最后一期的时候已经看到“吃力”,开始从卖书,既然卖其他零食等周边。
第一期:蓝花布,或者珍惜
第二期:快快送,慢慢读
第三期:快书包,我在这里等你
第四期:每一次,看到你的留言
第五期:花好月圆,中秋有礼
而“拇指阅读”,从版权的切入就能窥探一二。勉强找到的微博上留下的一周限免活动(主要是运营拉新)内容,书刊内容包含:
《人物》(2014年5月刊)
《他乡》(《单读》杂志书第4辑)
《民立场》(大象公会第3期)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
《怪诞心理学》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一本书读懂中国税 》
完全不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员外与俏丫鬟的路数,回头看,不免一阵唏嘘。网易云阅读也变得不忍直视,只能再转蜗牛读书。所有产品人的路,都浇注了几许辛酸泪。
阅读类互联网产品,也别放大技术的作用,何况人工智能暂时比不上人工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