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定这篇文章标题时,先后经历了从「扎克伯格的傲慢与偏见」到「硅谷的傲慢与偏见」再到现在「科技公司的傲慢与偏见」。这也是我在阅读欧逸文最新发表在《纽约客》一篇文章的心路历程,这篇名为 Can Mark Zuckerberg Fix Facebook Before It Breaks Democracy? 的文章,通过采访扎克伯格及其身边的人,试图找到 FB 当下困境的缘由。

这篇长文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从扎克伯格的家庭到他创立 FB 的经历以及 FB 发展过程中多个重要节点,比如搬到加州、推出 News Feed、收购 Instagram、拒绝雅虎收购以及最近两年的假新闻和数据泄漏事件等。在欧逸文笔下,扎克伯格的形象变得非常丰满,他并非如 CNN 所言的「没有情商的工程师」,也不是电影《社交网络》里的那个野心勃勃的创业者。

扎克伯格是一个典型的技术从业者,是一个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的典型硅谷创业者,他的成功当然有自己的天赋,但如果将 FB 的发展放在美国 2004 年后的创业大环境下去看,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结束后,新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正在孕育一大批新的创业公司,Facebook、Twitter、LinkedIn 等公司都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也因此,某种意义上说,Facebook 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社交帝国。

而扎克伯格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也和硅谷半个世纪所形成的文化氛围类似,有着技术从业者固有的傲慢与偏见。欧逸文认为,随着 FB 的发展壮大,FB 的决策层形成了一种自信,即虽然用户质疑声不断,但最终还是会喜欢自己的产品,News Feed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

2006 年,Facebook 推出 News Feed。从此之后,用户登录 FB 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 News Feed 推荐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括朋友的状态更新、朋友最近看了些什么、重要新闻推送,而且还在其中夹杂了不少原生广告或软文。这些用户所看到的内容都是通过机器对用户习惯的分析,从而进行的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