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要说的是,我们很难抵挡岁月。技巧可以精进,感情历练可以增加,可是有一件事情是反转的——体力值。所以我一直在摸索的是情感、经验值、技巧与体力值四者的综合评量的最佳状态。我其实基本上是拼了命在补体力值的下降。

林志炫

以上这段文字中,歌手林志炫对于自我有着很明确的认识。对于我们自身,有没有思考过为何我们很想做好多件事情,但到头来发现自已还是一事无成?

以本人为例,我对3D,编程,绘画等都感兴趣。书也买过了,学习资源也下载了,但最后多数都是吃灰;同时,又忍不住各种视频、新闻、文章(比如少数派 🌝)的诱惑。这是简单的「懒」可以解释的吗?我觉得,真正的问题在于思维方式;而「懒」这个笼统的借口,本身就暴露出我们对自己缺乏了解

市面上讲思维方法的书很多,我将和大家分享的这本和那些「鸡汤」不同,它在讲述方法之余还解释了背后大脑的机制,不仅说了 How,也说了 Why。这本书的名称就是《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

Your Brain At Work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和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没什么关系,同样和博赞的思维导图也没什么关系。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YOUR BRAIN AT WORK》,说的就是大脑的运作机制——至于中译版为啥取了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字,估计大家也知道是什么原因 🌚。

这类讲思维方法的书,往往内容都很多很杂,读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就只挑自己需要的看,其他部分则只是简单扫过。其实在这个「自助」的过程中,我已经在尝试进一步了解自己。

多任务处理,不等于效率高

文章开头我提到过,自己对好几个领域都感兴趣,但一个人真的能同时 hold 住那么多的学习任务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科学家哈罗德.帕什勒指出:当人们同时做两个认知活动时,他们的认识能力会从一个哈佛MBA降到一个8岁小孩的认识能力。这个现象叫做“双重任务干扰”。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智商测试中如果有持续不断的邮件和短信来干扰受测人员,那么他们所得的分数会平均降低成本10分-女人降低5分,男人降低15分。对男人来说,这种影响3倍于大麻。

看到这里,我反思下自己,做过不少计划如学好英语,学好N语言等等,但却没有多少件能坚持下去,看来还是没有理解到自己的局限所在,只是一味的做计划。尝试在短时间内做好多件事情,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同样在日常工作中,QQ,微信,工作网站来回切换,看起来很忙,但发现最终效果不如人意。

书中还提及一个地方,简直是直击内心:

因此,如果你的邮件多得根本处理不过来时,那么就利用一切琐碎的时间来处理吧。大脑总是保持关注的状态,不仅会降低你在工作中的表现,而且还会使你收到的邮件越来越多。因为人们发现人总是能很快回复邮件,所以就会不断给你发邮件了。

而在书中的对应的应对方法是:

一次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同时执行多项任务的捷径是将它们中的一部分转化成“重复性行为”。

第一项比较好了解,我们从小到大也有认知,如什么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之类。这只是涉及到个人的自我规范。第二项就是当我们无法维持一次做一件事的完美要求时的实际做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书中有三种方法:

  1. 持续不断地特殊训练直到牢固掌握熟练为止: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刚开始打字时和「一指禅」进行过艰苦的战斗,但现在打字应该自在多了。
  2. 分清处理问题的先后次序:后面有提到,此处先不展开。
  3. 交替转移注意力:就是把事情分时间段处理。同时也和周围的人知会自己处理事情的时间,尽量为自己营造一小段专有的时间。

上面提到邮件回复,而对于国人来说,微信和QQ的消息也存在着相应问题。这些即时通讯工具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之余,同时也不断消耗着注意力储备。我个人体会是,集中、批量回复,尽量不要来一条回一条,不然别人还以为你很空,一来一回就没完了。实在处理不来时,宽容自己,毕竟我们也只是人类而已,不像机器人般不知疲倦。

区分任务的优先级

知道多任务处理的不靠谱后,我就想把精力花在刀刃上,但哪些任务才是真正重要的?就算是四象限法则的提出者、《要事第一》作者史蒂芬科维,说起如何区分任务优先级,也是含含糊糊。不过《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从大脑运作的角度切入,倒是给了我一些启发。

前额叶皮质层消耗葡萄糖、氧气之类的代谢燃料十分迅速。“大脑对用于像做决定、冲动控制之类的行为的资源有限,”罗伊.鲍梅斯特解释说,“当我们把这些资源用尽的时候,来不及为下一个行为做足够的储备。”做出一个艰难决定之后,下一个将会更加艰难。人脑能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此有限,不是简单一句“再努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原来,区分任务优先级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好,作者继续讨论了解决方法:

要么让助手帮你冲杯葡萄糖水补充能量,或拿出今天已经商量好的解决方案,要么拿杯可乐(通常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除了有一些不好的副作用之外,例如长胖、得经常去看牙医或者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估计看到「喝糖水」,有人要乐呵呵地起身去买可乐了。但别急,书中这部分的重点是提醒我们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再安排优先级,比如早起脑袋最清楚的时候。作为反例,起床后看到满屏的通知就先别急着去回复,天晓得在「起床气」的作用下我们会发出怎样失礼的信息。

具体对于如何区分优先级,我觉得有个工具挺有意思的,叫做“计划扑克”,出自杰夫.萨瑟兰的《敏捷革命》。

计划扑克说起来也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一副牌,上面印着有趣的斐波那契数列数字,也就是1、1、2、3、5、8、13等。每一个需要评估的事项都会被列出来,摆到桌面上。然后,人们根据事项的难度,抽出一张相应的扑克牌放到桌子上,但正面朝下。接下来,听口令一起翻牌。如果数字之间相差的牌数不多于2张(比如一张5、两张8、一张13),只要把这几张牌的数字加起来,然后取一个平均值即可(就本例而言,平均值是8.5),然后继续探讨下一个事项。请记住:我们正在讨论的内容是“评估”,而且是对于整个项目分解之后的小片段的评估,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日程表。如果翻开一看,数值之间相差的牌数达到了3张或更多,那么数值最大者与最小者就要谈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想。讨论结束后重新出牌和开牌。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结果比较接近。不这样做的话,也可以直接取一个平均值,这会近似于兰德公司的统计学家们最后得出的预评估值。

以上主要是针对团队,而对于个人我觉得也可以借鉴下。此外有一本书叫《请给我结果》,里面提到结果的重要性。

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是对我们工作的价值负责;而对任务负责,是对工作的程序负责,完成任务≠结果!

这里的结果导向我认为对区分优先级有很大帮助,就是说目前所制定的优先级对我们所想达到的种种结果有多大帮助。最优先的行动对应最大的所想达到的结果。列待办事项是一个无底洞,我们可以无穷尽的列下去。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成了什么。

  • 减少其他高耗能活动,为区分优先级留出能量空间。(我觉得这里和上面明确思维的稀缺性是重复的)
  • 将观点视觉化,在纸上写下来(这里相对应大脑区域为脑后的枕叶。文中提到这个区域通常通过想象、比喻和讲故事来被激活,而本书的写作方式也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实现)。

视觉化我想这很容易理解,流行已久的思维导图就是典型的范例。思维导图将一个个概念通过线连接,并辅助以图案让我们既能以整体的,又能以局部的方式理清自己的思维。思维导图软件层出不穷,但在我看来,发明者所提倡的是图案,而这图案最开始是自己手画的。而现在大家用软件列出一层又一层看起来很壮观。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否能加深自己的印象。俗话说,来得容易,去得容易。借用一下换种说法,画得容易忘记也容易。

画图有助于表达 图/《一页纸工作整理术》

再比如现在网上有些信息图,大家一看就容易理解,如果只用文字形式估计看得人都睡觉了。

注:这样看来如果对自己精力没有充分的认知及控制,离肥宅只是一杯可乐的距离。。。

换个角度,找到自我意识

最后这一部分听起来有点玄乎,不过联系前文来看,寻找自我意识其实是比较自然的:
  1. 认识到不能进行多任务处理
  2. 找到最重要的任务
  3. 寻找自我意识
前两步难免遇到困难,遇到障碍时,换个角度可能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的能力,很多时候它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想象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在这个互动中,我就是照相机,从而看清我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

我想,跳出「自己」来自省,对我们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比较好的帮助。比如说当我们今天在沉迷于某种娱乐,抽离一下想下自己明天下一顿就没着落时,这时就会想到今天自己的砖还没有搬了。当年有个游戏叫做《模拟人生》,我们在观察里面的游戏人物在生活,其实不妨将自己当成里面的游戏人物,但同时也抽离出来以玩游戏的人的视角看正在游戏的自己。不是有句话人生如戏,这个戏我想用游戏来解释也可以,只不过游戏可以不断重来,而人生只有一次。

这本书还有其他有意思的观点,我只是像自助餐一样,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你可以在原书里读到更多内容。换个角度想想,要是我都把书的内容剧透完了,你读着也没意思了嘛。

另外说说买书和选书时的一些感悟。这个版本的中文书是2011年版的,现在估计也难买到新的,我在我们这边的图书馆可以借到,如果是英文版的话网上也可以买到。至于新版的中文版图灵也有引进,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出版。PS,这本书是我在图灵网站看到的准备出版的,但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版,因为想尽快看到,所以就找到对应的旧版的中文版本。另题外话,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Amazon.com的评价也不错,有四星半的评价。不知道为什么,在Amazon.com上的评价既多又详细。而在Amazon.cn则更为少之,而在京东则很多简单的评论或无意义的回复。我觉得评论对于我选书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有些看得出来是走心的评论。而除此外,就是看出版社了。


以下为文中所引用文字出处的书本:

《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作者:作者:(美)大卫·洛克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敏捷革命》作者:杰夫·萨瑟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4月1日)

《请给我结果》作者:姜汝祥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3版 (201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