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语言考试前几个月开始突击复习,考的时候思如泉涌,脑中的套路模板一个接着一个蹦出来,结果考完过不了多久,那些「高分词汇」就渐渐忘去,想要再看看和考试难度相当的长文也有点力不从心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我们面对考试太过功利了,我们的目标已经不是提升语言水平,而是通过考试了。当然,这种应试方法也有他自己的优势:时间短,效率高。但如果你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亦或是你已经通过考试,而仍想保持这个水平,那就应该试试沉浸在你想学习的语言环境中,真正培养出对语言的感觉和兴趣

我是在 17 年年初正式决定去德国留学的,当时顶多只有欧标 B1 的水平,抱着逼自己一把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两个月后的德福考试(可以理解为英语中的托福,留学德国的必经之路)。时间不算充裕,但我也没因此就进入盲目应试的状态。我很清楚,即使通过了考试,如果自己真正的语言水平不过关,去了德国依然会到处碰壁。

第一次考试我因为听力部分少拿了一分(听说读写四门加起来 20 分)没有通过,但也正是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找到了属于我的德语学习方式。在考试之后的日子里,我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学习节奏,没有刻意去背模板或者研究套路,仅仅在考前做了一套模拟题和个别针对性的题目后就去考试了。

最后拿了 16 分,不是特别出众——因为如果要在德国上文学专业,有些大学要求的分数还要更高——但也算是自己漫漫德语学习路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成果。

请输入图片标题

各位都知道,语言学习和考试都要照顾到 「听、说、读、写」,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这篇文章,我主要会以语言的「输入」—— 也就是「读」和「听」为重点,讲述我是如何用更加平缓的学习曲线,逐步提高我的阅读和听力能力的。

文章虽然是以德语学习为例,但我想大多数的方法和思路还是共通的。

阅读向来是中国人的「强项」。在德福考试中,考生最不担心的便是阅读了。然而,这种所谓的「强项」在大部分情况下只停留在应试层面,在我看来,阅读过关至少要做到在阅读时基本或者丝毫没有抵触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读完整篇文章一个生词都没有才算没有抵触感。真正影响我们理解作者意思的,也许不是生词,而是语感。我们可以随便翻翻身边的字典,几乎每个词条下面都有两三种不同的意思,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无法选择出这个单词在文中正确的含义,那么你的词汇量再大也没有意义。而对意思正确的选择,就是语感的一种重要体现。在上世纪 60 年代,哈佛大学就曾因为这个闹出了个著名的笑话。他们所开发的一个最早的语义剖析程序将「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阴似箭)这样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敏锐」地理解出了五种完全不同的意思:

  1. 时间像箭一样快速行进。——句子本意
  2. 测量苍蝇的速度和测量箭的速度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3. 测量苍蝇的速度和箭测量苍蝇的速度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4. 测量像箭一样的苍蝇的速度。
  5. 一种特别的苍蝇「时蝇」喜欢一支箭。

无疑,如果我们刚刚接触一门新语言,也会像这台「剖析程序」一样,每个单词都要查遍意思,然而查完后依然不能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这种沮丧感正是使我们在阅读中心生抵触的重要原因。而要消除这种抵触感,最好的办法是从「明察秋毫的剖析程序」变成「凭感觉判断意思的人类」

从「低级文章」读起

那么,说完要求,要如何才能达成呢?很多人会告诉你多读。但那么多可读的东西,从哪读起可以减少我们对陌生语言的抵触情绪呢?

在初级阶段,我认为不需要那么在意文章质量,甚至可以说越低级、越简单越好(当然,必须是母语者写的「低级文章」,如果同样是学习者写的「低级文章」那就是语法单词错误百出了)。 因为这段时间的目的不是从文章中学习金词金句,而是消除要对阅读的恐惧感,让自己可以长时间的、无心理压力的阅读文章。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简单」、「低级」的文章,并且坚持每天大量阅读呢?

我的建议是,从自己的兴趣入手。一个原因是更容易坚持下去,另一个则是在擅长的领域你可以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意思,不会被一两个生词卡住。相信少数派的读者大多都对电子产品感兴趣,科技类的文章就特别符合这个要求,因为大多数词汇我们都知道英文的原文,阅读起来会更顺畅。

我在 RSS 上订阅了两家科技媒体,每当作新机发布的时候,他们都会做个简评。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内存多少多少,容量多少多少,运行速度有多快,机身有多薄等等。也许第一次看的时候,需要查好几次字典(毕竟一些专用词还是要查一下的,但那是因为我想知道它的含义),但之后就基本可以流畅阅读了。

我常看的两家科技媒体
我常看的两家科技媒体

进阶阅读

在大量阅读简单文章,消除恐惧感后,就需要对自己的阅读难度进行提升。我们在考试或者日常接触的文章中,用法和词汇都会比「低级文章」难得多。当然,难度的提升不能太大,一切都要以我们可以大量阅读为基准。

相比「低级文章」,这类文章就会好找得多,我在这里推荐个适合年轻人的新选择——游戏。

可能有人觉得去玩外文游戏太难了,自己连普通的短文都看着费劲,怎么可能去完整的玩完一个游戏呢。

我在这里要郑重的推荐一下任天堂的 3DS,由于任天堂游戏的策略一直是老少咸宜,所以在 3DS 上拥有非常多的「子供向」(也就是孩童向)游戏,这些游戏语法简单,对词汇量要求也较小,然而同样非常有趣。

另外,由于任天堂在过去几年对中国市场一直不够重视,导致当时有句针对 3DS 很流行的调侃:「八国语言,没有中文」。在那些只会中文的人眼里看来,这固然是件悲伤的事。但对于我们这些外语学习者来说,反而是一种动力,毕竟这些游戏如果我们还想继续玩下去,那就只有乖乖的去啃外语版本。

当然,也不是说是个「子供向」游戏就适合初学者学习,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 必须要感兴趣:没有兴趣的游戏,就算是中文你都不一定玩的下去,更别提小语种了。
  • 最好要贴近现实生活:不要选择那种具有庞大架空世界观的,那种游戏普遍都会出现大量的「自创词」,对于学习初级阶段的人来说,估计会很痛苦(当然,如果自己兴趣很大,也可以尝试尝试,不拦着)。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个人比较喜欢「雷顿教授」系列:

「雷顿教授」系列在 3DS 上的最后一作「雷顿教授与超文明A的遗产」
「雷顿教授」系列在 3DS 上的最后一作「雷顿教授与超文明A的遗产」

「雷顿教授」系列属于解迷游戏,每作都有几百道谜题加上一条剧情主线,对我们学习者比较友好的是,不仅是谜题和谜题之间,在谜题和剧情主线之间也几乎没有关系(只要你在每个阶段达到了最少的解题数,就可以继续走主线),所以如果你个别谜题看不懂,也完全没有问题。目前 NDS 上有三作,3DS 上也有三作,再加上手机上的最新作,一共有七作,绝对够玩一阵子了。

对于在阅读方面已经有一些积累的人来说,可选择的游戏就很多了,比如最近很火的「八方旅人」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在德语方面没有像英语有这么多「古文」)。

单词记录与复习

说完了怎么阅读、阅读什么之后,还要说说如何处理其中出现的生词。

首先是查生词,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词典很多,即使去除那些专攻英语的,也有像「德语助手」、「沪江小D」这类针对小语种的词典,但我建议大家,除了这些网络词典之外,还需要有更专业的应用。

网络词典一般只会收录一两本权威的字典(印象中德语助手就只部分收录了新德汉字典和杜登德德辞典),当你想更仔细的查这个单词的用法或者生僻的意思时,就束手无策了。

我在电脑上用的是 GoldenDict ,手机上用的是 深蓝词典 ,这两款应用都支持许多字典格式,只要是你找得到的资源,都可以放进去。更厉害的是,GoldenDict 不仅支持字典,还支持许多网站,在查这个单词意思的同时,你还可以在应用中直接浏览相关词条的百科或是变位,十分方便。

我在 Goldendict 中使用的字典和网站
我在 Goldendict 中使用的字典和网站

其次就是查词的便利性了。如果查词过于麻烦,必然会打乱阅读的完整性。然而支持小语种划词翻译的应用也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干脆自己在 Windows 上用 AHK(语言 AutoHotKey 的简称,下同)写了一个双击查词的小应用。

我自己写的查词小应用
我自己写的查词小应用

当然,光查完意思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这些生词整理起来,以便以后复习背诵。背单词的应用在英语上是层出不穷,但这些应用基本都不支持小语种,而且还普遍有个缺点,那就是不支持自己做词库。如果这些生词不是通过自己阅读时接触的,那么背起来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我在电脑和手机上用的都是 Anki ,本身没有官方词库,但却可以自由的去制作仅属于自己的词库。为了更加快捷方便,我还做了个双击 Ctrl 直接将在词典里查好的单词添加至 Anki 词库中的小应用,同样用的是 AHK 。

导出到 Anki
导出到 Anki

与阅读相比,听力是中国人普遍的难题,还是拿德福举例,几乎每次考试都有一半的人是因为听力不行而导致无法过关。但「听力好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好的人却各有各的难处」,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觉得自己听力差就开始「题海战术」,而是要分析自己具体是哪方面差,然后对症下药。拿我学习德语的经历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其中的天数是以我当时练习听力为基准的,仅供参考
其中的天数是以我当时练习听力为基准的,仅供参考

阶段①:克服一脸懵圈

什么都听不懂可以说是每位初学者都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大体上来说就是感觉说话者语速又快,其中又夹杂着许多生词。但千万不要把这个阶段草草的总结为听力做得太少。你可以想象下,如果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也就是外国人说这段话的时间)把这个听力的原文读完理解完,你是否同样也做不到。

如果你连快速阅读文章都做不到,那就更别说听了。所以我将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阅读上,直到我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词不需要在脑海中搜索,下意识的就能反应出什么意思,再辅以慢速而又标准的德语听力(最好是有原文可以参照学习的),就自然而然地越过了这个阶段。

阶段②:克服看得懂却听不懂

其实这也是我们初学者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只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而已。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以前做听力的时候,真正看了原文也看不懂的比例其实并不高。我当时就经常出现这个情况:一句话来回听,就是听不懂在说什么,结果只要扫一眼原文,就马上明白了。

这说明我们的词汇量已经足以应付普通的听力,但为什么依旧听不懂呢?渐渐地我就意识到,其实是因为有许多单词我并没有「真正的记住」。我只是知道了它们的意思,却还没有熟悉他们的读音。所以在之后的学习中,每每遇到新的生词,我都不仅会记住他们的意思,更会去多读几遍,让「音」与「义」建立联系。除此以外,我还会经常去跟读简单的听力,通过读的过程,去熟悉他们的发音。

在这里我也推荐一个网站:FORVO 。基本上常见的语种这个网站都支持,而且都是由作为母语者的普通人志愿上传发音的,少了专业人士的「播音腔」,反而显得更地道了。也更加贴近外国剧或母语者日常对话中的发音。

这个网站也支持一个单词在不同国家,甚至是相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音
这个网站也支持一个单词在不同国家,甚至是相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音

阶段③:克服不会总结

在经历过前两个阶段后,我听单独的句子,如果允许反复听,就基本上不会再去看原文了。但如果一篇听力语速很快,而我中间又不暂停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每句听的时候都感觉明白,但听完后要去想想这篇到底讲了什么,就竟然一无所知了。

我想,这是因为我在做听力时,所有的精力都被用在听当前的句子上了,根本没有余力去管这句句子和之前讲过的话有什么联系。所以我在之后的精听练习中,会每听一小段就停下来,用自己的话(当然是用德语而不是中文)去做一个复述,也就是和「说」结合了起来。这个复述不是把原话重说一遍,而是要将里面的重点总结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五六句就得做个总结,要不然就会把之前讲的内容忘掉,但在坚持了大半个月之后,我发现不仅我的总结能力得到了提升,整个听力水平都跟着有了巨大的进步。

阶段④:克服做不好题

在我自我感觉听力水平已经足以应付德福考试后,便信心满满地去做了德福模拟题。但对完答案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事后总结下来,这应该是我在长期「不正确」练习听力的后遗症。因为我一般在做精听或泛听时,都是以「听懂」或者是「复述」为最终要求。这两个要求都是针对耳朵而非双手的,甚至我偶尔在很累的状态下做听力练习时,都是闭着眼睛听的。如果长期这么练习,就必然导致在用到手去写的时候,影响了平日里所谓的「听力水平」。也许有些已经通过考试,或者对语言考试没什么要求的人觉得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其实不然,德福听力想要模拟的场景,就是日后上学或听讲座时,你是否能把老师讲课的重点记录下来。如果我一动手记笔记,就跟不上老师的语速,那这显然是达不到听力过关的要求的。

针对这类问题,我一方面是找了一些德福的听力模拟题,每天早上做一道用来熟悉德福试题(毕竟前一次德福就是挂在了听力上,心里还是比较怕),然后就是每天都会做听写练习。Windows 上有个很好用的应用:Aboboo 。可以自动将一段听力材料拆分成一句一句,并且可以自定义每句句子读几遍、句与句之间停顿几秒等等。我一般是每句句子读一遍,然后停顿当前句子时长两倍的时间。这样在读到长句时,一般你还没写完,下一句句子就开始播放了,这时你就必须边写边听边记忆,非常锻炼学习者的综合水平。

我用 Aboboo 学习的界面
我用 Aboboo 学习的界面

当然,听力也跟阅读一样,需要大量的寻找适合自己当前水平的材料,这里有许多资源是专门针对德语的,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不过总体思路还是和阅读一样,从简单的、自己感兴趣的听起,可以听一听针对儿童的新闻节目,或者是一些字正腔圆的记录片。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可以上 Twitch 找找对应语种的主播。喜欢化妆的,可以去 YouTube 上看看相关的化妆视频。

结语

相信你已经发现,在这篇文章里我所使用的方法大多数都在借助电子设备、软件或者互联网服务。如今的我们如果可以善用利用工具和信息,去创造并沉浸在一个外语的学习环境会比以前轻松很多。

而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势也非常明显——虽然慢但却牢固。即使考完试后,我们的语言能力也依旧会继续提升,或者起码不会大幅下降。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祝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早日学成!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