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是 GTD 中制定项目计划时必不可少的步骤,虽然它不一定能帮你精确地预估工作量,但是没有它,你的任务管理系统就和 checklist 没有什么区别,工作严重超过处理能力会掉入不断 defer 的陷阱,事情少了就容易盲目夸大自己的实际收获。

下面由浅入深介绍三种量化的方法。


初级量化:番茄工作法


很多人可能会质疑:番茄工作法也能称之为量化吗?

是的,番茄工作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的量化手段。原因很简单,你仅仅需要关注一个维度:数量。没有那么多的参数供你选择,只要粗略估计一下每日目标,比如我今天想要完成6个番茄钟,然后去做就可以了。期间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都是可以切换的,自由度很高。

在手机端,我体验了不少番茄钟类的 app,比如 Forest滴答番茄钟潮汐等等,最终留在手机里的只有一款:


这只熊完全符合我的要求:可调节专注时长,闪光灯提醒(图书馆需要安静),简洁到极致的计时方式。没有好友排名、没有分享按钮。

如果你还在纠结用什么软件,不妨看看这篇文章

其实,番茄工作法大可不必拘泥于 「25/5」 的限制,每个人集中精力的时长是不同的。我的建议是记录 3 ~ 5 次你能保持专注的最大时长,然后根据平均值设定。我个人能保持专注的时间并不长,采用的方式是:每工作35分钟,休息7分钟;每4个番茄钟之后是 long break,休息30分钟

关于番茄工作法的看板,我推荐在 todoist 中单独新建一个「番茄周期」项目,标签设置为「番茄」和「offline」(表示断网),你可以设置一天想要完成的番茄钟数量,以编号排序,子动作是具体的事件名称,如图

 todoist 中番茄工作法的运用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的每个「Pomodoro」动作没有完成选项,这里分享一个 tip,即 如何在 todoist 中创建不可完成动作

其实很简单,要创建一个无法被完成的任务,只需要在任务名称前添加 * 号 和 空格,之后输入任务名称

这样一来,todoist 的 番茄周期 列表便成为了一个简易的「看板」,不需要频繁创建,而且免费版的 todoist 足以实现此功能


中级量化:拆分长期项目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做到了这一步,只是形式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所谓「中级量化」,只是我自己构造的一个名词,简单讲就是把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眼下可操作的小目标。

诚然,怎么拆已经成为世纪难题。各种成功学的书挤破了头皮往这个主题上靠,然而如果存在一套普适性的方法,成功未免太容易复制。目标的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碰到的问题都不同。不敢把调起得太高,我在这里以自己如何啃 学术类厚书 为例,十分浅显的介绍自己在工具上的运用

我认为,厚的语法书 以及 带有明确学习路线的任务, 最适合放在此类。大部分语法书由于严谨性、全面性上的需求,都编写的枯燥而晦涩,但不啃又是不行的。如何不半途而废的关键,在于薄薄的两三页目录上。

将书名作为项目名,应该是很自然的做法。

接下来,如何把目录的每一章节作为动作,添加到 OmniFocus 中呢?逐条输入未免太不 Geek 了点,我们采取的办法是批量输入1 。

批量输入有两种途径:

  1. 在 Mac 上,你可以用 Taskpaper 格式批量导入任务到 OmniFocus,复制粘贴即可
     
  2. 在 iOS 平台,当然也可以用复制的方法。但是 Drafts 提供了更方便的入口以及更强大的格式支持,可以方便的添加旗标或是截止日期
 

这个动作可以在 Drafts 官网的 Action Directory 中找到(Drafts 5 已内置)

此外,在学习一项技能时,拆分目录的方法也十分有效

 
廖雪峰的 JS 教程导入效果图

你已经完成了中级量化的第一步,但是看到这么多子任务,一定会头疼。不要慌,将动作类型设置为「顺序」,在你的自定义透视中便只能看见接下来要看的第一章

 

现在,试着大致计算一下看完每一章所花费的时间,如果你不确定每天留多少时间给这本难啃的书时,这个 AppleScript 也许会帮到你

 

它可以快速计算完成所选事项的总时间花费(当然前提是你做好了预估),帮助你确定自己还有多少精力来学习。

AppleScript链接地址

接下来具体如何确定子任务的推迟/截止日期,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严格程度和学习精力

更多关于 OmniFocus 的使用,请移步 OmniFocus 入门与进阶


注意:这项操作仅仅是为了啃厚书、确定进展,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书籍不建议放到任务管理中,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个很 free 的过程


高级量化:时间日志(Timelog)

到了这一步其实有点玄,颇具道家「化境」的意味。其实就是不再拘泥于工具、形成自己的一套时间统计框架的人,已经不仅仅是时间管理,还包括精力管理,计划管理

前苏联的时间管理大师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 鉴定袋蛾–二十分
  •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
  •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光看这种形式我会觉得是小学生在记流水账,但是其中蕴含的是柳比歇夫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这也是这位大师能在一生中完成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的原因。

这里推荐一个专门做 Timelog 的网站,已经颇具规模,有30天的免费试用

Timelog.com

结语

任务管理归根究底还要服务于效率,前几天读 @Jiahao 的文章「无题」也让我开始反思追求生产力与工具崇拜的关系。提升效率之路的终点在哪里?这依旧是困扰我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