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准备玩游戏时,发现自己的鼠标 MX Master 已经积灰很久。 于我而言,罗技大师已经是当今市面上最好的鼠标。今天想写一篇文章,来通过我使用罗技大师鼠标和苹果妙控板的经历,对比一下这两种交互方式,聊一聊为什么我选择使用触控板胜过鼠标。触控板于我而言,不再是鼠标不在时的临时替代品,而是绝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

人机交互

苹果在电脑的人机交互方式上做过很多努力,早些年的轨迹球,鼠标,到近些年的多点触控,触摸板,触控条。轨迹球提供了类似摇杆的控制,你不需要移动手,就可以轻松控制光标位置;鼠标赋予了电脑无与伦比的精确指点能力;多点触控首次允许你用上两只手进行并行输入;触控条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代替了快捷键,将深一层交互拉到台面来供所有人而不仅仅是专家来使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替代鼠标的会是触控板?为了讲清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为什么我可以随时扔掉鼠标使用触控板,反之却不行。

交互维度

触控板对比鼠标多了两个新的交互维度,那就是压力和触觉反馈。这里我说的触觉反馈不是鼠标按钮按下去被动发出的卡嗒声,而是触控板在你做出交互时主动给出的触觉反馈。

压力感应:我生活在英语区,经常会有读论文的时候查生单词的需求。这时我会找到我不认识的单词的同时用力按下触控板,它就会弹出字典及单词释义。此外,你还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为压力幅度进行定义,轻则可以是手按相机快门的压力,重则可以到手压门把手的压力。

触觉反馈:参考线对齐是我的基本需求之一,这时候触控板的震动反馈就极其重要,你感觉到指尖轻微震动的同时,参考线就对齐了,就这么简单。不必死盯着屏幕上的细线查看是否对齐贴合,可以省下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交互深度

记得乔布斯第一次展示初代 iPhone,屏幕旋转的惊艳吗?他双指在屏幕上展开,图片即被放大,双指旋转,图片也跟着手指旋转。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在手机上习以为常的交互方式却依然离电脑很远。原因很简单,因为鼠标虽然适合精细的指点操作,却同时受限于指点本身,无法完成更多任务。有人肯定会提到触摸屏,我认为在电脑上用触摸屏确实是个不走心的做法。大多是情况下,电脑的屏幕是垂直于打字工作平面的,这使得抬手触控屏幕成了一个很费力的做法,在过去几年触摸屏电脑的使用中,我发现自己极少会点击屏幕,只有偶尔看视频的时候拖动滑块时才会惊讶,哦,我的电脑居然是触摸屏。

相对而言,触摸板就很擅长于提供更多的交互。首先他非常大,为更多的交互空间提供了可能。你可以很轻松自然的把整个手搭在上面。关于深度,首先不得不提到触控板的多点触摸。简单的功能诸如放大图片,你不用再在软件上寻觅那个永远不好用的放大镜图标,单纯的依靠触控板就可以极度精确的控制到你所期待的缩放程度。如果你想尝试一下,你可以试着用四指在触控板上捏合,这是一个回到所有程序选择界面的手势。在捏合的同时,注意观察这个缩放动画,你会发现这个动画好像跟着你的手一般,根据拇指与其他三指的缩合程度,可以实现精确的控制缩放。在此期间电脑播放的动画被称作可中断动画,不同于一般的缩放动画一次性直接放完,触控板操作时所采用的大多是这种可以精确控制,打断或停止的动画模式,来营造一种非常跟手的感觉。

触控板的操作深度不仅局限于精确控制,通过优秀的软件逻辑配合可以实现更多便捷操作。比如重压预览,你可以尝试重压文件夹中的任何一个图标,它会直接将你带入预览窗口,帮助你快速了解文件内容。比如三指上滑进入快速程序切换及多桌面菜单,顺手滑向右上角即可添加新桌面。在运行很多软件后,你也许已经有了很多个桌面打开,三指在触控板上左右滑动即可快速在多个桌面中来回切换。想打开调度中心快速查看下天气日程,不用费劲点击屏幕右上角的调度中心按钮,直接双指从右边向左划即可。

触控板的使用深度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双指点按出现右键菜单,这里和老式机械触控板对比。我一向觉得右下角点按出现右键菜单是个极其反人类的设定。你需要额外腾出一个手指头来去够到那个按钮,点完了之后还得把指头挪回来。我是个懒人,我不希望在无用功上耽误时间,使用触控板双指辅助点按,在你需要的光标放好同时就弹出属性菜单,不用挪指头,更不用打断手底下操作的感觉。快哉!

当然触控板的操作远不止这些,仔细想想,就只是以上这些操作全都可以只靠触控板完成,也难怪我离不开触控板。这是鼠标难以企及的操作深度与广度。

易用性

鼠标厂家很努力的标新立异,设计出最适合你手型的鼠标。可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只鼠标吗?我不喜欢繁多的东西,只买过并留下了两只鼠标,一只是「MX Master」,另一只是「MX Anywhere」。他们满足了我的两个期待,一个是工作时用着顺手,一个是携带是小巧方便。可是我真的需要它们吗?我不这么认为。大鼠标罗技大师上带着很多很多功能键,这些大多数时候用键盘或者触控条就可以搞定,所谓的无级变速滚轮,翻文档的时候确实有用,可以我为何不直接双指上下滑动而需要额外的一个吵闹的滚轮呢?设计出标新立异的功能容易,设计出称心如意的东西很难。不可否认,罗技大师至今依然是我心中最好的鼠标,它的很多设计实打实的考虑过用户使用习惯,可是当你用习惯触摸板的时候,又会有多少次,想要拿起这个吃灰已久的鼠标?

走心的说,我认为目前的 iMac 配合触摸板使用体验依旧比不上 MacBook Pro 自带的键盘,触控板和触控条。最主要原因是因为 iMac 妙控板的位置,放在键盘下方高度不和搁手,放在键盘旁边每次使用时需要挪动手姿。我期待的苹果新外设不是带触控条的键盘,而是拆掉屏幕的 MacBook Pro 15。这是我目前最欣赏的输入设备,需要变更内容时使用触控条,需要更多操作时手不用离开离开键盘就可以使用触控板。

尾巴

我认为触控板的伟大,是在于它将许多隐藏很深的功能直接拿到台面来,允许所有人快速学习与掌握。这和曾经触摸屏智能手机的出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用在一个一个键的导航更深层菜单来找到想要的功能,而是轻轻一滑一触,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