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企业,从事着不同的业务,一家房地产公司,和一家互联网电商公司,究竟谁更有投资价值?同样是电商公司,京东和阿里巴巴谁更有投资价值?或者,对于京东本身而言,今年的京东,表现得比去年好吗?

财务数据让公平比较成为了可能

量化是比较的基础。在衡量这一切时,财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平比较的框架。还记得我们上一篇中所说的「三好」吗?财务数据就可以量化地衡量这些好。

  • 和市场比:想要确定哪个是好行业?每个行业所做的事情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个核心宗旨都是不变的:商业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钱创办一家公司,一定是希望最后能赚回来更多的钱。那么,通过财务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同样购入 1 块钱的净资产,在不同的行业里,得到的平均回报分别是多少,从而找到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那个行业;
  • 和同行比:在同一个行业中,权益回报率同样有高有低,是因为即使身处同一个行业,每个公司的营利能力、资产周转效率、财务杠杆也是不一样的。把一个行业内的公司放在一起对比,可以从财务层面看到每个公司的优势与弱点所在;
  • 和自己比:最直接的莫过于拿同一家公司,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这样,收入与利润的增速、成本结构的变动、营运效率的提升等等,都可以有直观的趋势。而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公司未来的情况,是否会超出市场的普通预期,从而判断是不是值得买入的好价格。

三大报表是什么

公司经营的业务千差万别,然而,在财务报表的呈现上,几乎全世界都通用的是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之所以这三张表在全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都是通用的,是因为它们从数字的角度,抽象了企业的融资、投资、经营的三大过程,反映了商业公司最核心的本质:如何用钱生钱?

在传统的会计教科书上,往往会这样向你介绍三大报表:先告诉你资产负债表是什么,然后告诉你资产负债表恒等式:资产=权益+负债,再向你具体介绍每一类别中每个科目是什么;接着向你介绍利润表的构成……

这样的介绍方式,虽然详细而具体,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三张表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许多人觉得会计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其实,这三张表之间的联系简洁而优雅。

让我们回到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这个世界上所有公司在做的事情,可以抽象成什么?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钱生钱,更具体一点,是通过融资、投资、经营这三个步骤完成的,融资拿到钱,投资花掉钱,经营赚回钱。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过程。

一、资产负债表

融资的过程实际上回答的是钱从哪里来。

一家公司的设立,自然需要钱。这个找钱投入公司的过程,就是融资。而融资又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同样是给企业注入资金,但两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是完全不同的。

股权融资的收益,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如果企业发展得特别好,每年赚到的净利润都是属于股东的,而如果发展得不好,你同样需要承担亏损,决定是否追加资本,甚至就算是倒闭,也是优先补偿债权人后,才将剩余的清算价值分配给股东。

债权融资很好理解,就像你借钱给同事,会跟他谈清楚每年的利息是多少,借多久之后还给你本金。而他用这个钱,最后是赚大钱了还是亏光了,你并不在意,也无权干涉,你只要求他按约定的时间偿还利息和本金就可以。不过,借钱给你的人也不傻,他当然也会评估一家公司的偿债能力、信用水平,至少,你不能空手套白狼,这家公司首先肯定得有股东愿意投钱吧。

因此,股东先通过股权融资成立一家企业并向其中注入资金,然后,看公司发展需要和外界是否有人愿意借钱给公司,从而再通过债权融资获得资金。

在财务报表上,股权融资的钱体现为所有者权益(又称为净资产),债权融资的钱体现为负债。

那么现在有了这些钱,如何花钱,就是投资构建资产的过程。

比如说,我打算创建一家「存银行赚利息公司」,个人作为股东投入了 10 万元,同事借给了这家公司 10 万元。而公司的经营方式就是将融资得到的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这时候我的投资决策,就是将所有融到的钱,都投资存在银行里,作为银行存款。

这就是一张最简单的资产负债表,也就是所谓的会计恒等式之一:所有者权益 + 负债 = 资产。

不过,现实中当然不会存在「存银行赚利息公司」,企业的经营业务肯定会更复杂一些。相对应的,在资产负债表上,人们往往会进一步将资产细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将负债细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将权益细分为股本、留存收益等。而且在习惯上,一般都是按资产、负债、权益的顺序编排资产负债表。

但我们不深入到这样的细节,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更宏观的视角上帮助大家厘清三张报表的框架与联系。那么现在,企业已经将拿到的钱,投资购入了各种各样的资产,例如买入厂房、办公大楼、设备,从他人手上收购知识产权,生产存货,留有一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用于发放工资……

这时候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其实是这个时点下,这个企业是如何整装待发,准备利用盘活这些资产,去赚钱的。而反映赚钱的这个过程,则是利润表。

二、利润表

利润表的概念相对较简单,无非就是「收入 - 成本 = 利润」。这个过程反映的就是企业的经营,即如何利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端,为企业创造收入,在扣减掉各项成本开支后,剩下的利润就是这一年赚到的钱。

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利润表上,你却会发现好多个不同的「利润」。一般来说有毛利润、营业利润、税前利润总额、净利润四者。它们其实反映的是企业不同经营层面的盈利能力。

以一家餐饮为例,毛利润实际上反映了最小经营单位的盈利能力,比如对一家餐饮来说,这个最小经营单位,往往是客人吃一桌饭。如果这顿饭客人吃了 3000 元,而相对应的,餐馆专门为了这顿饭有哪些变动成本呢?各种原材料食品的成本、厨房的燃气费成本、一次性餐具的成本……扣减掉这些成本,就是企业的毛利润。

那么进一步的,经营一家餐饮,还需要给厨师/服务员/餐厅经理发基本工资,交房租,打广告,还银行贷款的利息……这些成本,无论你今天是 100 位客人,还是 200 位客人,花出去的钱都是一样的。这些就是所谓的固定成本,扣减掉他们,得到的就是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在一定规模下经营的总体盈利能力

不过,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不常规的情况。例如,当地发生了洪灾,你作为餐厅的老板,决定以餐厅的名义捐款 100 万元,这笔钱就是正常经营外的支出。最后,缴纳完企业所得税,最终得到了餐厅这一年来真正赚到手的钱:净利润。

一般来说,我们在分析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时,都会想方设法去除掉营业外损益的影响,因为我们假设这些事情是一次性的。不过,你也不能拿到利润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营业外损益剔除掉,很多时候,企业也会想方设法通过一些会计手段来调整自己的利润水平,把很多非一次性的东西,打包放在营业外损益中。比如这家餐饮的老板特别乐善好施,每年都喜欢以餐厅的名义捐钱,这时候你就不能把它再简单地看成营业外损益了。

对于净利润来说,它最终又会回到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企业的经营周期。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企业今年的净利润 c 元全部已经以现金的方式存入到了资产端的银行存在当中,那么,在不分红、不回购的情况下,c 元的净利润同时也作为留存收益,使所有者权益增加了。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企业通过融资获得资金,去投资经营所需要的资产,然后通过一定时间段内的经营产生收入,最终产生的净利润,使最初股东投入的所有者权益增值了,实现了用钱生钱的过程。

至此,企业的融资、投资、经营三个过程都已经完成了。那么,还有一张现金流量表,是做什么的呢?

三、现金流量表

其实,现金流量表和前两张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最大的不同,是两者的编撰视角。

在会计上,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两家公司之间签定了合同,A 公司向 B 公司售卖了 100 万元的手机,哪怕 B 公司还没有付钱,这时候 A 公司已经可以确认收入了。也就是说,在这种视角下,权利和责任都已经产生了,剩下付钱只是迟早的一个步骤而已,企业统计资产、确认收入,都是以权利和责任确认的时间点为基础的。

而现金流量表则不同,它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也就是说,它是以真的有钱进账,或钱款汇出的时间点进行统计的。在这个视角下,它会将经营、投资、融资三者按实际进入与流出的现金流进行调整,像之前提到的 100 万元只要还没有实际收到,都会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中剔除。

现金流量表的必要性,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额外的视角来观察企业。从现金的视角出发,首先能够辅助判断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表非常好看,但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些利润到底只是账面上的数字,还是有实际的钱款进账,则可以使用现金流量表判断。其次,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短期偿债能力,毕竟,当别人向你要钱的时候,是需要你真金白银地掏出去的。

财务分析怎么做

在介绍了三大报表之后,下一个疑问,是怎么解读和分析财报?

最基础的财务分析:财务数字之间的联系

财务分析最基础的水平,就是分析财务数字之间的联系。从刚刚介绍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其实这两张表一共有六大块结构:

最基础的财务分析,其实就是这六块之间的两两联系。我们常听到的财务杠杆水平、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等,其实都可以用两两的比例来衡量。

当然,每个指标细分下去,其实衡量的维度也略有差异。就以盈利能力来说,我们前面提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利润,你选取不同的利润,实际上衡量的是不同的盈利能力。例如,毛利/总收入=毛利率,这个水平往往跟行业高度相关。互联网行业的毛利率可以高达 50%,而传统制作业的毛利率可能只有 5%。一家公司生意的性质,往往就决定了毛利率的高低。而净利润率则更适合比较同个行业内,不同公司的经营水平。回忆一下我们前文所说的毛利率与净利润率最大的差异,其实是来自于固定成本,而固定成本则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治理、规模扩张、成本控制等能力高度相关。

除了两两的比例之外,许多财务指标关注的是其内部构成比例。例如,对于企业最终的净利润来说,它最终的分配比例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净利润可以作为企业的留存收益用作再投资,可以分红,可以回购。如果一家公司将大多数净利润给股东发放分红,用于再投资的比例非常低,同时还能获得高速持续的增长,这样的公司谁不喜欢呢?

进阶的财务分析:财务数字和业务数字之间的联系

财务分析的进阶,要求我们不仅仅只把目光局限在财务数字上,更应该进一步关注公司的业务数字。

哪些是业务数字呢?由于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同,业务数字是指那些不能在所有公司之间标准化,却是财务数字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

还记得上一章我们所说的「把公司变成公式」的能力吗?比如说收入是一个标准的财务数字,但收入可以被不断地细分成背后驱动的业务数字。

例如,对于苹果来说,我们可以按地域拆解其 iPhone 收入的构成:

苹果 iPhone 收入 = 欧洲市场购机人数 * 客单价 + 美国市场购机人数 * 客单价 + 亚太市场购机人数 * 客单价 + ……

而对于腾讯而言,占到其半壁江山收入的都是游戏,我们可以按游戏类型拆成其收入,其中,特别重要的明星游戏可以单独列出:

腾讯游戏收入 = 王者荣耀玩家数 * 付费玩家比例 * 客单价 + 英雄联盟玩家数 * 付费玩家比例 * 客单价 + 枪战类 PC 游戏玩家数 * 付费玩家比例 * 客单价 + 休闲类手游玩家数 * 付费玩家比例 * 客单价 + ……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发现每次公布财报后的投资者电话会议,最常被问起的是苹果的其它收入能不能透露明细,腾讯的明星游戏能不能公布付费玩家客单价……

这样进阶的财务分析,往往没有固定的套路,因为每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重点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回到本质上,其实是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你想分析什么?最相关的财务指标是什么?财务指标背后驱动的业务数字是什么?

好行业和好公司,到底看什么

那么,我们之前提到的好行业、好公司,到底应该看什么判断呢?

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千差万别,想要挑选好行业,最直观的财务指标就是 ROE。ROE = 净利润 / 平均股东权益。它纯粹是从钱的视角,来公平地衡量各行各业的。平均股东权益代表投入了多少钱,净利润表示这些钱最终生成的钱有多少,它可以直接地告诉你,同样买入 1 块钱的净资产,投入到哪个行业性价比最高。

纽约大学整理了一份美国各行业的 ROE 水平,你可能发现了,如果单纯从 ROE 来看,餐饮和建筑材料零售行业是最高的。那意味着我们应该投资这两个行业吗?

其实不是。ROE 挑行业并不是说越高越好,它其实是一个门槛值。按这份统计,美国市场 ROE 的平均值是 12%,意味着低于这个水平的行业,都跑输了市场。然而,高于这个值的 ROE,除了这个公司真的特别好之外,还有几种可能性:

  1. 由于 ROE 是使用股东权益计算的,它是一个账面价值,比如说这家企业成立得特别早,那么这个权益值可能是被低估的;
  2. 高 ROE 可能是由于激进的财务杠杆产生的。想像一下这个最极端的情况,股东只向企业投入了 1 元钱,但借贷了 1000 万元。这个时候 ROE 非常漂亮,但财务风险是极高的。

ROE 除了衡量行业外,它当然也可以衡量一家企业。最经典的杜邦分析法,就是将 ROE 进一步拆解,以此来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和财务杠杆。

ROE = 净利润率 * 总资产周转率 * 权益乘数。

  • 净利润率 = 净利润 / 收入,衡量盈利能力
  • 总资产周转率 = 收入 / 总资产,衡量经营效率
  • 权益乘数 = 总资产 / 权益,衡量财务杠杆

这三个指标是财务的通用视角,而针对具体公司的分析,则离不开前面提到的结合业务数字。不过,优秀的公司虽然千差万别,但如果我们希望找到的是能获得超额回报的公司,那么增长速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关注点。

在下一节讨论好价格时,我们会再次提及增速,在这里,我们先看看增速为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对于价值投资中的成长投资来说,增速是改变一家公司基本面的前提。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从最小业务单元出发,一家公司的利润 = 最小业务单元盈利 * 规模。最小业务单元盈利,是每卖一台设备苹果平均能赚多少钱,每卖一件商品京东平均能赚多少钱,每多一个学生报名新东方平均能赚多少钱。规模更好理解,到底有多少人想买苹果的设备,上京东购物,或报名新东方培训班。

而增长意味着一家企业的动态成长,它通过对规模的影响,改变着公司最小业务单元的盈利能力。回忆一下「收入 - 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 = 净利润」这个公式,最诱人的增长,是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增长

以 iPhone 为例,如果销量增长得越快,卖出的 iPhone 越多,那么苹果向供应商的议价权就越大,可以进一步降低原器件的采购成本,从而使每台 iPhone 的变动成本下降。同时,苹果的研发支出如果保持不变或仅仅小幅增长,那么摊薄到每一台 iPhone 上的固定成本也就越小,从而使最小业务单元的盈利能力增强。

好价格怎么算

所谓好价格,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推演得到的价格,高于股票目前的实际价格。例如,苹果现在的股价 180 美元,如果我们分析得到的结论,苹果股票的市场价值应该是每股 220 元,那么显然这是一个买入的好时机。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估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预测未来。它没有绝对的正确之分,也没有一套永远可以遵循的套路。在财务知识和估值方法之外,它更是我们之前经常提到的一门艺术,需要你个人做出大量的假设和价值判断。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价值,有的人看好(认为应该比现有价格高),因而买入,有的人看空(认为现在的价格已经高估),因而卖出或卖空,市场才有了交易的双方。

理解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

我们买股票,其实是在购入一家公司的股权,即所有者权益。在从财务视角理解好价格之前,有必要先理解股权的两种价值: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

所谓股权的账面价值,其实就是公司资产负债表里,所有者权益的列示价值。以苹果的资产负债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股权的账面价值为 1340 亿美元。

然而,我们常常听说苹果有超过 8000 亿的市值,这里的市值实际上指的是股权的市场价值,我们在二级市场买卖的股票,其实就是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如果你把股票理解成艺术品,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可以这样简化理解:你有一个好朋友爱好收藏艺术品,最近以 100 万的低价转让给了你一幅名画,这 100 万就是它的账面价值。然而,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如果你把这幅画卖给别人,有许多人愿意出 200 万来购买,这 200 万就是它的市场价值。

上一节中提到的 ROE 很高的公司,之所以不一定是好的投资对象,还可能是因为太贵了。ROE 的分母是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因此即使 ROE 很高,如果权益的市场价值,已经远远高出了账面价值,那么就不一定是一个好价格了。以苹果为例,2018 年 3 月 9 日,每股价格 180 美元,对应的账面价值大约为 27 美元的净资产。这意味着,你想要购买苹果 1 美元的净资产,实际上需要付出 6.6 美元。

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当前这些净资产,在未来带来收益的能力。能力越强,市场价值相对账面价值就越高,反之,甚至会出现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这种情况,即表示市场的普遍预期认为,这家公司是个败家玩意儿,未来非但赚不了钱,还会把现在的家底都败光。

用现金流的角度估值

在「二、为什么选择价值投资」中提到过,股权的市场价值,实际上是把未来每一年能赚到的钱,折现到今天的价值。按理来说,这是股价的基础定义,由此算出来的股价应该是最精准的。这种基于现金流的估值方法,一般称为 DCF(discounted cash flow) 估值法。

不过,在实操中,这往往只是「精准的错误」。原因在于,从现金流的角度估值,你必须假设以下参数:

  • 这家公司能存活多久?
  • 不同阶段下,公司的增长率有多少?
  • 贴现率,即你所需要的必要报酬率是多少?

这些假设的细微不同,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估值。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DCF 估值的具体步骤和常规操作。但比较枯燥,不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到下一小节。

  1. 假设企业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DCF 的基本假设是这家企业能够永久经营下去。那么,我们会把这家公司的发展阶段分为两个:增长阶段、永续存在阶段;或更细致地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平缓增长阶段、永续存在阶段。当然,针对特定类型的企业,比如暂时亏损的企业,估值最终不可能是负的,这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流肯定会转正,那么就变成:暂时亏损阶段、现金流转正后的增长阶段、永续存在阶段。
  2. 计算当期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所谓自由现金流,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能够回报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收益。净利润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现金流,一方面,净利润扣除了折旧、摊销这样的非现金支出,或利息这样的债权性支出,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净利润中有一部分会再次投入到企业当中购买经营性资产和补充营运资本。
  3. 假设未来发展阶段的自由现金流:要预测未来的自由现金流,一般会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假设不同的增长率,由此得到每一年的自由现金流;
  4. 确定贴现率:一般来说,会选用 WACC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必要贴现率。WACC 考虑了企业的债权和股权的加权平均必要回报率。
  5. 调整为每股价格:上述步骤贴现后,得到的实际上是整个公司的价值。而我们想要计算的是股票的市场价值,这时候需要从公司整体价值减去负债价值,得到的股权价值/流通股数,就是每股的市场价格。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就是 FCFF(自由现金流)估值。同理还有 FCFE(股权自由现金流)估值,原理其实是类似的,只不过直接使用股权自由现金流和股权必要回报率,由此得到的直接是股权的市场价值。

用市场同类可比的角度估值

DCF 估值看起来这么麻烦,而且最后得到的结果受主观假设的影响非常大,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

相对简单的就是和市场同类公司作比较,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乘数,来横向对比不同企业的市场价值。它不要求我们去预测某一家公司的具体现金流,而是根据市场上已有的同类型企业,特别是领头性的企业,假设市场已经对它们做出了公允的价值评估,我们只需要拿需要评估的标的公司,和他们相比较。这种同类比较,我们普通人容易掌握,而且即使对于专业的投资机构,也是常用的方法。

1. P/E (市盈率)以及 PEG

市盈率从每股的视角出发,P/E = 每股价格 / 每股盈利。相对应,如果分子分母同乘上企业流通股数,那么 P/E = 股权市场价值 / 净利润。

同样的,在计算市盈率时,分母上的净利润如何选择,构建的是不同的市盈率。一般来说,主要分为三类:

  • 静态市盈率:用上一个财年的净利润作为分母,较为滞后;
  • 动态市盈率:用最近四个季度的净利润之和作为分母;
  • 远期市盈率:用未来年度的预测的净利润作为分母,存在不确定性;

还记得吗?股价其实是未来所有现金流的折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远期市盈率如果估算得当,更具备参考性。特别是对于成熟的大公司来说,一般会公布一个盈利预测范围,和最终实际的经营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而对于处在高速成长或不确定性较强的公司来说,远期市盈率就不一定那么准确了。这时候退而求其次,我们也需要关注动态市盈率。不过要记住,动态市盈率反映的只是既成的过去,如果在这期间企业的未来基本面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那么其参考意义也就打折扣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静态市盈率呢?这更多像是一种无奈之举。特别是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发季报并不是强制要求,部分企业会选择不发季报,只发年报,这样就无从计算动态市盈率了。

市盈率作为最为广泛使用的一个指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从概念上很好理解:这家企业能赚多少钱,它的股价就是相应的倍数。按 2018 年 3 月 9 日的股价,苹果的动态市盈率是 18,Facebook 的动态市盈率是 34,Google 的动态市盈率是 64。你可以看到,即使美股市值排名前十名的公司里,各自的市盈率也千差万别。那么,在如何解读市盈率上面,到底应该怎么看待。

一个公司的市盈率很高,从乐观的角度来说,代表市场对这只股票未来增长的预期很有信心;而从悲观的角度来说,则可以解读成这只股票已经充满了泡沫,估值虚高。归根结底,还是不同的人对未来公司利润增速的信心不同。

因此,在评估和选用同类公司的市盈率作为参考时,还可以把增速也纳入考虑的范围,由此产生了 PEG 指标。PEG = 市盈率 / (净利润增长率 * 100%)。

同样的道理,这个公式中的两个指标,如果有可能当然是选用远期市盈率,以及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比较有意义。按这个口径下计算,苹果的 PEG 为 1.32,Facebook 为 0.93,Google 为 1.11。你可以看到,PEG 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市盈率之间的差距那么大了。

因此,在综合考虑市盈率和 PEG 的前提下,在参考同类型公司的市盈率时,应该尽可能选取增速较一致的公司。如果增速差异较大,那么可以让被评估企业最终的 PEG,和行业平均的 PEG 趋同。不过,这样的评估方式会受到市场整体的影响,如果当前市场普遍给的估值较高,那么导致行业平均 PEG 也会处在高位。

另一种比较保守的方式是,瞄定 PEG 始终等于一个数值,由此基本上市盈率就是和净利润的比值始终是保持一致的。瞄定的这个数值是多少,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例如价值投资领域的传奇投资人物 Peter Lynch 认为,一个公允的股价,其市盈率应该是等于增长率的。

2. P/S 市销率

市盈率指数的预设是,公司是盈利的,否则一个负数的市盈率就没有意义了。然而,对于许多科技公司来说,很可能仍处在连年亏损的状态,如 Snap、Twitter 等。

这时候,可以参考市销率 = 市场价值 / 总收入。市销率的假设基础是,企业经营最终有一天肯定是奔着盈利去的,当前没有盈利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例如还处在早期的资本投入期,还没有大到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等等。不过,因为同类公司最终的利润率往往是趋近的,这意味着总收入和利润的比例有一天会稳定下来,那么公司价值和总收入也应该是成比例的。

例如,Facebook 的市销率是 13,而且已经实现了盈利。而 Twitter 的主要营收性质,和 Facebook 非常类似,都是 Feeds 流的广告收入,尽管现在还没有实现完整的财年收入,利润是负的,但其估值是按照市销率 = 11 的水平给出的。

你应该发现了,P/S 很像是在 P/E 因为利润是负数而无法运用时,暂时的替代项。不过,P/S 这个指标并非完全严谨,因为 P 对应的股权的市场价值,而 S(Sales 总收入)则对应的是公司的整体资产,包含了由负债构建出来的资产。因此,如果更严谨一些,P/S 的适用范围应该是那些负债较少或几乎没有负债的公司。

3. 各种和业务数字挂钩的指标

和市销率非常类似,对于许多科技公司来说,我们可以将股票价格与其各种业务数字来形成比例,只要这些业务数字能够反映其商业模式的规模特征。

比如说,市值/用户数,我们可以从这个思路来估算 Snap 的价值。一起来看看大致的思路。

首先,Snap 和 Facebook 的商业模式非常像,主要是社交网络上的广告投放。那么,有多少用户数,就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有多少广告曝光和收入。

其次,我们看看 Facebook 的市值与月活的关系。目前 Facebook 的市值大约在 5400 亿美元,按照 2017 年末公布的数据,日活达到 14 亿人,那么市值 / 月活 = 385。

接下来再来看看 Snap。Snap 最新的日活数是 1.87 亿,市值为 220 亿美元,那么市值 / 月活 = 117。

这些都是目前的基本情况,下一步,就是每个人价值判断的分水岭了。

首先,如果向 Facebook 的市值/月活比例看齐,Snap 的 117 有多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给出一个系数 a。这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比如说,Snap 的用户年龄较低,对于广告主的价值肯定不如 Facebook 的用户。其次,Snap 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不如 Facebook,其基础构架严重依赖于 Google 提供的云服务,导致其新增用户的成本大于 Facebook,在广告投放自动化等方面也差强人意。

其次,目前 Facebook 和 Snap 的用户增速不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时间点,Snap 增速和 Facebook 基本趋同之时,其月活数是 b。

那么,你最终给 Snap 的估值,实际上是 117 * a * b,从而得到你认为 Snap 在未来的股价应该是多少。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思路,在这里的目标并不是真的计算出 Snap 的理想价格,而只是展示思考的框架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果更细致的,那么你应该进一步搞清楚这些问题:

  1. 如果投资 Snap,你的投资周期是多久?这个时间周期直接影响到你对 a 和 b 的预估值能达到多少;
  2. 最终的估算结果,往往是一个区间,而不会是一个固定的价格,我们往往会假设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好,一般,差),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最终结果,从而确定安全边际;
  3. 使用日活数是不精准的,更进一步的考量,广告收益其实应该和使用时长挂钩;
  4. Facebook 的业务相较于 Snap 更加多元化,我们应该从财务数据中剥离出两者的广告业务进行对比;
  5. ……

和 Facebook 当前的用户增速不同,我们现在想预测未来的股价,应该是找到一个时间点,这时候 Snap 增速和 Facebook 基本趋同之时,其月活数是多少。
就如同最前面说的,想要判断是不是好价格,估值是必备的基本功,而估值这件事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预测未来,没有绝对的对错与好坏。上述提到的 DCF 估值法、市盈率、市销率等,只是众多估值方法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方法只是手段,更核心的是在于,理解这些估值方法背后的实际含义,通晓估值所运用的逻辑和假设。

这个结束是一个开始

财务报表、财务分析、公司估值……这些事情当然不可能一篇文章全部说透,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原本陌生的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文章当中可能有些部分你一下子看得不是特别理解,这很正常,因为有许多细节和专业内容并没有完全展开,如果你反复阅读后还是有疑问,可以在评论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