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获奖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 获奖作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完整获奖名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前言
大家好,我是 @Ethan_Yang,一名 vlogger 和摄影爱好者。对我来说,我的年度 App 毫无疑问是「一闪」。它即可以用来修图,也可以剪 Vlog。但其实,一闪最开始吸引我的功能是它的动图创作。在持续拍了一年动图以后,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大家在这里分享。
动图是什么?
在去运用一个媒介创作之前,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所以我们首先要回答「动图是什么?」。
动图和照片不同,它会动。它和视频也不一样,只有三秒,并且不记录也不搭配声音呈现。从一闪保存到本地的文件可以看出来,一闪的动图本质上是由三十张图片拼接在一起的时长三秒钟的 GIF(本地储存的动图会把内容重复一遍,所以最终文件是六秒钟)。
或者说,它也是一个每秒十帧,时长三秒的短视频。对它的认知已经提前决定了你是否能很好的运用了这个媒介。这里观点上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但在展开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每个人在拍摄之前都能做到的,让自己作品变更好的三件事。
首先,把镜头擦干净。以下是摄像头不干净和干净的差别。
其次,我们要知道该用什么拍。
一闪支持三种主要的动图制作方式:第一是应用内拍摄,打开一闪,点开底栏正中央的「创造」就是一闪的相机界面。你可以拍摄动图,照片,和视频。第二是使用本地的相机应用。
你可以拍摄视频(最好三秒以上),然后倒入一闪转成动图,这对手机内存较少的用户不太友好。iPhone 6s 及之后机型的 iPhone 用户也可以选择拍摄 livephoto ,再用一闪提出其中的视频文件制作动图。第三种是拍摄多张照片,然后用一闪拼接起来,也叫定格动画,算是另一种创作方式了,同样有很高的可玩性(我个人很少用,一闪上有很多在这方面很有创意的用户,我就不在这里多介绍了,大家可以去一闪上看)。
我个人的选择很明确,就是进入一闪的「创造」界面拍摄动图。因为一闪对动图拍摄有比自带相机更好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是可以迅速切换选择不同画幅;第二是可以选择是用正常速度,延时摄影还是慢动作进行拍摄;最重要的是第三,按下快门后,一个进度的视觉提示。
我个人的建议是使用一闪自带相机进行 16:9 画幅的动图拍摄。16:9 画幅的好处很多,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就是「看起来更清晰」。(很简单,一闪上 16:9 画幅的动图显示面积最小,同样像素情况下当然显示面积越小当然越清晰。)
(图示里 4:3 是通过提取 livephoto 实现的,现在一闪自带相机默认 16:9 画幅了。正方形也可选。)
第三:记住,把手端稳,大多数情景里只坚持三秒就好。
总结一下,每个人在拍摄之前就能做到的 tip 就是:1. 镜头擦干净;2. 横过来,用 16:9 的画幅拍摄;3. 端稳。以上是前期所有人都能做好的准备,下面我们进入如何拍出一张好看的动图的讨论。
我们怎么拍
学会控制信息量
这是我个人总结的所有经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学会去控制动图的信息量。
动图由三十张照片构成,信息量显然比照片大,但是也达不到视频那么多。大多数人拍动图,并不知道要有意识地控制动图表达的信息量。就像之前提到,他们往往把动图当成一段三秒的短视频来拍,这种预期让他们会用拍摄视频的手法拍摄动图。这种认知很难让人拍出好看的动图。
所以在拍摄动图之前,你要提前想好自己要拍什么。要知道你想让哪一部分是运动的,同时保证别的地方不会对动图要表现的部分形成干扰。所以大部分时候,我的镜头是保证绝对静止稳定,并且画幅内的大部分物体也只是微动或静止,以此来突出运动的部分,达到吸引人的眼球的目的。
在我拍过的动图里,其实恰恰还有一部分运动镜头的动图来佐证这个观点。我拍过一个背影系列,这个系列其实是逆其道而行之,通过镜头的运动来达到控制信息量的目的,因为我通过和拍摄对象的共同运动,把人物固定在了画面中央,用另一种方法达到了控制信息量的方式。
而对大多数人来讲,最糟糕的其实就是什么都想在一张动图里展现出来,以至于把镜头晃来晃去。把镜头定住,把你最想拍的拍好,哪怕多拍两张,也不要用太多无关信息去干扰你想表达的东西。这种转变会在结果上会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其实更鼓励用拍照片而不是拍视频的思维去拍摄动图。不要摇镜头,不要企图一张动图表达所有的景色,不要在移动镜头瞎拍了。
而如果真的能够一直保持对动图的探索,会发现三秒钟的动图也足够表达出你当时身处的情绪。比如我最喜欢的一张在塞维利亚的情侣图,也就恰恰只有动图能够刚刚好的表达出当时的情绪,去拍一段视频或者一张静止的照片,大概都会逊色不少。
你甚至可以有所设计,比如下面这张就是我把景取好了以后,招呼了一声小狗。
构图
既然刚刚已经强调过,用拍照的思维去拍摄 16:9 画幅的动图,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就很广了。比如每个手机摄影帖子都会提到的三分法或是对称构图。其实单是多认真看看电影画面,都会有不少收获。当然,还有一个最基础的一个建议,就是尽量保证水平线是平的,不要拍歪了。光是能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这里也推荐一下镜面模式,对一些人来说会有很高的可玩度,也算重新构图的小伎俩。
关于调色
一闪的滤镜是及其优秀的,即使我是 VSCO X 订阅用户,现在也很少用VSCO来修图了。因为一闪的滤镜足以满足我用手机修图在社交网络分享图片的需求。
但我经常在评论和私信收到「能不能说一下这张图是什么滤镜」以及「有没有调色教程」之类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这种询问相当没有意义,毕竟一个人在图片里对色彩的控制也是个人的表达方式,单纯的问某张图加了什么滤镜其实毫无帮助。毕竟你也不可能跑到同样一个地方拍一样的场景,然后加同样的滤镜。
而我个人认为真正值得被分享的感受是:在使用一闪之后,我从原来的「看哪个滤镜顺眼用哪个并且经常就用那几个」转变为去探索每个滤镜各自的适用场景,去思考这个滤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调,适用于哪些特点的图片。滤镜变得平等,我开始反过来接受滤镜对我的教育。
所以关于调色,我认为去更主动的了解不同的滤镜的特点,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它们来帮助自己表达,要比问某张图是用什么滤镜修的更有意义。
如果真有什么要说的,就是按下快门之前,要稍微注意一下曝光。毕竟手机的宽容度、动态范围有限。iPhone 的算法更倾向于根据阴影处曝光,会导致照片主体有时会有轻微过曝的倾向(大概是因为 iPhone 的算法认为「拍到」比「拍好」重要),所以我们在一些时候需要手动降低一点曝光,如果高光过曝太多,在后期很难拉回来,这是要注意的一点。
其他参数调整
而在更后期的参数调整上,我非常推荐大家尝试使用一闪内置的五个预设「胶片,杂志,拍立得,Lomo,电影」。我个人相当喜欢用「电影」预设,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再进行不同的参数微调,也算是一个熟悉如何修图的思路。
最后,我个人几乎每张图都会加上一闪的算法防抖(即使我的手已经很稳了)。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依赖它,把自己的手练稳才是正经事。 「过渡」这个选项一般我也会勾选上。这样在动图重复过程中会衔接的相对自然一些。
而一闪也有调节正序播放还是倒叙播放,甚至是想 boomerang 那样的反弹特效,有很高的可玩性。
一些额外的 Tips
在最后一部分,我再介绍一些额外的玩法,方便大家更快速的上手。
延时摄影其实很好玩,也很容易上手。直接在一闪应用里的拍摄界面里选择延时摄影,手稳一点,搭配一闪的防抖,就能拍出精彩的延时摄影动图。类似车流,人流,云雾这样的景观都可以用来做延时摄影的入门应用。
而慢动作的话也很有趣,如果你想表达某种安静的氛围,树叶的光影,完全可以用慢动作。而一闪的慢动作和iPhone 相机里的慢动作也有差异。用 iPhone 自带相机的话,画质比一闪的相机拍摄的差一点,但是胜在放慢倍率比一闪更高,以及可以用一个从正常速度到慢速的过渡。一闪的慢动作是原速的百分之五十,其实大多数情况也够用了。
最后
以上就是我拍了一年动图以后,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动图确实是个很有趣的媒介,希望大家能多用它去创作。如果你想集中感受一下动图的魅力,我有做过一个动图的集锦视频在这里可以分享给大家。
也欢迎关注我的微博和一闪 @Ethan_Yang,来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