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以前,先给大家拜个年,祝愿各位新的一年里,认知不断升级,净值稳步增长,狗年旺旺旺,财务自由之路顺顺利利。

春节与各种亲朋好友聚会聊天,除了让人倍感压力的感情问题、婚姻问题以外,理财和投资也常常是一个热门话题。

就我个人而言,近乎偏执的理财投资和对于消费开支的苛刻削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以至于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不是「应该如何投资」,而是:

  • 「你为什么能坚持把钱省下来,而不去买你想买的东西呢?」
  • 「你为什么愿意坚持这样(痛苦)的生活?」

同样的问题就算我们没有被问到过,也多多少少去问过别人。一般的回答是「自律、坚持」,但是我想了很久,发现这其实只是表面,真正喜欢理财投资的人,是不需要靠「自律」来控制自己的,因为理财本就是已经能够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如果把理财的动力归为「自律」,就等于把理财定性为了一种痛苦但是有利的事情(感觉就像小时候被要求吃胡萝卜一样,哈哈)。有一次录节目,被主持人给定调为「苦行僧般的理财」,字是个重点,反应了对于理财的普遍心态。

但是,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在我自己看来,理财的过程、对目标的追求非但不痛苦,还能带来很大的满足感。思考了很久,我把自己的动力来源归因为「对于未来的确定性」

因为对未来确定,相信自己的理财会不断带来收益,所以更愿意把钱留到明天。也是因为这份确定性,相信现在的一块钱等于明天的两块钱,消费反而变成了一种不快的事情。反观那些「享受当下」的观点,无不是建立在「我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还不如今天好好潇洒一下好」,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

在我看来,愿意省钱理财的人,都带有一种对未来执着的确定性,这才是理财的核心动力。如果只是自律,骨子里却不相信投资能带来收益,那肯定是难以坚持的。我相信,我今天省钱,我明天的生活会更好,甚至说,我今天省吃俭用,几年后我就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和预期,抵消了对于物质和消费的渴望。

也就是说,对未来确定,就不再需要靠消费满足当下,而是在理财的时候,获得了对于未来的(或者说来自于未来的)满足感。

未来是什么?确定性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那么未来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目标,可大可小,但是必须让我们足够心动,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可以量化的。

如果只是简单的,「我想变有钱」,其实算不上一个有效的目标。而应该是「我想在 X 年后有 XX 万」,这样才是一个有效、可量化的目标。

但是,仅仅有目标(未来)还不够,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行动(确定性)。通过行动,可以把当下和未来链接起来,也就构成了未来的确定性。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我们的小行动背后到底有什么意义。

举个例子,比方说想要在 5 年的时间,获得 50 万的存款。行动应该如何构建呢?

  1. 明确一个预期收益率,这里假设为 10%(如果不知道怎么确定,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
  2. 根据这个投资收益率,就可以计算出每个月应该储蓄 6530 元
  3. 五年以后,获得的 50 万存款中,有 11 万来自投资收益,39 万来自储蓄
  4. 重新规划生活,实现每个月存下 6530 元的目标,就这么简单。至于如何存下这笔钱,那就又是一个新计划的开始。

不过,对于理财投资我们也应该明白,理财是一种必须能力,但是却不是万能的。理财的能力必须和收入(比如工资)相结合,才能爆发最大的潜力。仅仅靠理财而完全不考虑收入来源的问题,是有点不切实际的。

话说回来,当我们通过行动,把未来与现在链接以后,当下的小行动就被赋予了长远的意义。想想看,如果我知道, 我选择存钱少消费,5 年后就能获得 50 万,这种满足感是远远超过购买一件衣服。

一次樊登老师的课程,介绍了马斯洛生存理论,其中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从最底层的基本需求开始满足,然后一路向上,追求最高层次的目标。不过,仅仅是这样,不足以解释焦裕禄、王进喜等人的事迹,因为他们的基本生活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

如果在顶层的目标得到满足,可以减弱甚至忽略底层的基本需求;
而如果缺失顶层目标,人们就会转而追求下一级的物质层面,获得满足。

苦行僧其实并不是自己没有欲望,而是欲望在某一些层面就已经得到满足,所以才没有被释放到下面的层面。

总结

所以说,愿意现在省钱投资的人,往往并不是简单的自律和自我控制,而是由于目标的存在,需求已经在「未来」得到了满足。想要坚持理财投资,仅仅有知识并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个目标和一系列行动来指引自己,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