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用印象笔记打造知识管理系统」教程。
印象笔记存储的文字、图片、音频、文档,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信息。印象笔记的核心功能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调用。前两部分主要介绍了输入和编辑,这部分,我会手把手带着你完整地走一遍信息整理的全流程。
这个流程特别像发快递,你需要像快递员一样,每天从各种地方揽件,汇总到中转站,再分发到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手中。这个流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事实上,看一看频频整顿的快递行业就知道,这件事儿没那么简单,甚至困难重重。
我们知道,像顺丰、京东、饿了么,这些物流领域的顶级玩家,正是因为建立起自己完备的物流系统,才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壁垒。对知识工作者而言,信息就是我们每天要运输的货物,要想让信息实现高效流转,我们同样需要打造高效的物流系统,不断调整优化信息的传输流程。
这个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制作了一张简单的流程图。
第一步:信息的判断和收集
首先,你需要建立自己的每日必读清单,通过梳理和调教阅读信息源,确保每天浏览的内容质量在较高水平。互联网时代,信息源是极度过载的,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平台,比如下面这些:
- RSS
- 邮箱
- 微信订阅号和群消息
- 得到 App
- 知乎
- Slack 信息
- Telegram 信息
- Bilibili 等视频网站
- 聚合类资讯平台
- 微博
- 即刻
- 轻芒阅读
这些不同的平台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你需要有意识地订阅、关注、Follow,当然,更需要持续地退订、取关、屏蔽,让这些平台能为你带来最有价值的知识增量。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提到过对不同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些直接处理、有些存到稍后读列表,还有一些存到印象笔记,所以这部分就不再展开。如果你记不太清,可以翻回到第一部分,进行简单的回顾。
以上这些信息源,每天提供的可阅读信息条目轻轻松松超过 100+,不过别担心,绝大多数信息,你只需要扫过题目或简单了解即可。如果能保证每天从中挑选出 10 - 20 篇对你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并将其保存到印象笔记进行深度阅读就非常非常了不起啦。
所以,第一步,本质上讲,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筛选。我们在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快速浏览,识别出符合条件的信息,并通过各种方法快速收集到印象笔记中。
这件事,一般情况大家会选择随时随地进行,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没事的时候刷手机。在这里,我强烈建议:从今往后,不要这样!
请尽量将这件事集中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完成对不同信息源的批量化处理。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只能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才能刷微博、微信和其他资讯网站,用来筛选价值信息。其余时间,这些 App,都应该处于不可打开的状态。
这必然不是一件容易的改变,但只要你下定决心,它会为你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也会让零碎时间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如何把第一步做好,还有很多辅助的点要注意,篇幅有限,不再展开,先简单罗列:
- 严格根据阅读源的价值判断确定阅读顺序;
- 限制时长,不在这个过程耗费过多时间;
- 区分筛选和阅读,这个过程是信息筛选,不要沉溺于「刷手机」。
第二步:识别出不需要阅读的内容
经过初步筛选之后,我们完成了信息的输入工作,印象笔记每天会存入 10+ 篇文章等待我们进一步处理。同样,我们也应该尽量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批量完成对这些文章的深度阅读,我自己就特别把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一口气处理完,效率高,体验好。
和第一步识别挑选文章不同,处理印象笔记里的文章,在时间上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啦。我还是建议最好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段,不过相对于这个建议来说,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培养自己在大部分零碎时间,不是打开微博、朋友圈,而是下意识地打开印象笔记的收件箱,随时随地,启动高质量阅读。
在阅读这件事情上,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线上阅读,大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太怕错过」,觉得但凡是书上的内容都有特别高的价值,同样,但凡是印象笔记里的内容都要认真阅读,否则辜负了知识,也浪费了时间。不过事实上,书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印象笔记的内容更是如此。
我们先来讲一讲,有哪些内容完全不需要阅读,通常有 3 类:
第 1 类:无价值信息
虽然经过我们的初步筛选,但是难免还是会有一些漏网之鱼,比如标题党,或者看起来很高级的低价值信息,或者是之前阅读过的文章,只是换了个标题。对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直接删除。
第 2 类:参考信息类
什么叫参考信息呢?举几个例子,北京最地道的 30 家火锅店、豆瓣经典科幻电影 Top 30、亚马逊官方推荐书籍 30 本等等。这些文章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用来阅读学习的,而是供你查阅参考的。当你想要周末和朋友去西单吃顿火锅;某个周末想窝在家里看几部电影;新年伊始,要制定新一年的阅读计划,这时候,在印象笔记里搜索出这份清单,它将给你最直接的帮助。
还有一种情况是说明书、票据类的信息,虽然大概率用不上,留在家里挺占地儿的,但是以防万一,也不太敢扔,干脆,所有重要的纸质资料都直接扫描到印象笔记。对这种信息,当然也不需要从头到尾详细阅读,但是,真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印象笔记里搜索出来,看看型号是什么,还在不在保修期,自己有没有可能把它折腾好。
所以,处理这些信息的基本原则就是:不需要阅读,直接移动到相应的笔记本即可。
第 3 类:尚不能处理的信息
这些笔记和第一种笔记不同,因为它是有价值的信息,不应该删除。他们又大多属于文章,不是单纯的参考消息,那么为什么这些信息,我们也不进行阅读呢?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难度较大,尚无法阅读,另一种是乐趣所在,但还未能启动。
难度较大,理解困难:比较好理解,比如我最近收集了非常多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章,但,实事求是,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模型,远远高于我现阶段的认知水平。所以,对待这类内容,我会贴上标签直接转移,不会强行阅读。
乐趣所在,尚未启动:这通常是类似 Gap Year、去南极旅行、学习古琴等计划,虽然动心起念,但时机尚不成熟,我们现阶段虽然也会关注相关的信息,并存储到笔记本里,静静等待解除封印的那一天。
比如我自己对字体设计很感兴趣,但是现阶段没时间去阅读这些内容。但是我依然关注了一些字体设计师,有时候看到他们写的一些好文章,也会忍不住保存到印象笔记。但是,每当我在收件箱看到关于字体设计的内容,我甚至不会看一眼正文,直接就会将其移动到「字体设计」等笔记本,等待合适的时机完成主题学习。
除了删除的文章和不需要阅读的文章,剩下的文章就是我们需要深度阅读的内容啦,对于这些内容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三步:立即阅读
我们在前文提到,每天最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集中阅读这些文章,效果会比较好。
为什么我推荐集中时间阅读呢,在这里再稍微展开一点:因为阅读是需要基本的专注力保障的,如果在一个环境较好,注意力相对集中的环境,不仅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配合番茄钟,还能大幅减少阅读所需时间。
同时,阅读也是有状态好坏之分的,而且尤其是每天如果能够连续阅读同主题的文章。比如前段时间我一口气阅读了十几篇关于 AlphaGo 的评论文章,阅读效率持续倍增。道理很简单,因为前面一篇文章的内容还存储在我们的工作记忆里,再阅读同主题的内容,来来回回核心事实和概念就那么几个,当然更容易理解,也就越读越快。
文章阅读完之后,我们贴上标签,把它们从收件箱移出来,根据主题移到不同的笔记本中,这样就完成了阅读流程的基本闭环。具体如何阅读,我们在 2.1 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记不太清的朋友也可以回去 Review 下。
第四步:处理暂缓阅读内容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 3000 字,也不是所有的文章我们都有兴趣马上阅读。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当然不能像第一种处理方式一样,直接丢到其他笔记本。但是,非要硬着头皮在半个小时啃下这 2 万字或者刷完一篇专业文章,也没太大必要。因此,我们对这样的文章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理规则。
如果是非常长的文章,且一时半会读不完,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如果这篇文章非常重要,那么我建议,无论如何先硬着头皮读 5 分钟,如果觉得感觉不错,干脆就一口气读完。如果读完 5 分钟,感觉血槽的血都掉光了(形容阅读得很痛苦),那不妨先停止阅读,在阅读的地方临时添加一个书签。
很多朋友会问,印象笔记还有加书签的功能,我怎么不知道?
实话实说,印象笔记没有专门的书签功能,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段落标签」实现这个效果(关于段落标签的更多用法,我会在教程的第四部分具体介绍)。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添加一个相对正文更好检索的关键词,我通常直接输入 _书签
,同时我会给这篇文章打一个稍后读的标签,提醒我,这篇文章还没有读完。这样我们再次打开这篇文章,只需要搜索 _书签
就可以立即定位到上次阅读的段落。当然,书签具体怎么设置可以根据喜好,也可以设置成 bookmark
、shuqian
或者 _sq
等各种形式。
如果是当下不太想读的文章,我们基本上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添加稍后读的标签,暂时跳过,和长难文相比,唯一不同的就是不用添加书签。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操作,比如是 App 的教程或者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尽早完成阅读,甚至带有工作属性的阅读,我通常会将其添加到我的任务管理工具中,并设置截止时间,保证我无论如何一定在限定时间完成,或者推迟到下一个时间再次提醒我。
所以,每天到地铁、到单位,不要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刷微博,从今往后,拿出手机或打开电脑,按照这个流程,刷印象笔记的文章。坚持 3 个月,相信我,当你发现某一个主题的笔记本,从 1 篇到 2 篇、10 篇、20 篇、30 篇、50 篇……你的时间质量发生巨大提升、对相关主题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更重要的是你的内心也会越来越踏实。
希望你能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试着改变原有的阅读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信息处理流程,未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感谢做出转变的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