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的「家人共享」(Family Sharing)服务最早出现于 iOS 8。而我直到上周才刚刚开启使用,只因为我这个老用户刚刚才发现「家人共享」在新系统里交互的变化,打消了长久以来的困惑。

与老用户何干?

暂且按下「家人共享」不表,先来说说这功能及其变化究竟与老用户何干?「老用户」在这里的定义是指从学生时代便已开始接触 Apple 产品的用户。拿我来说,面对眼花缭乱的功能介绍就实打实地产生了一个需求,与一个困惑。

算下时间不难发现,初入大学遇到初代 iPhone 发布的老用户,到如今已近三十而立。慢慢地都组织起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家人共享」的需求就像这功能的名字一样直白。众所周知,Apple 近年来的广告宣传无不将产品融入生活场景,意在引发共鸣。相信我,「家人共享」就是这样一个能将幸福感带给你的家人的功能。

然而令我困惑的是,作为一个老用户往往 iCloud 账户与商店账户 1 是两个不同的账户。这是因为 伴随 2007 年 iPhone 推出,Apple 在 2008 年将其 .Mac 服务升级为 MobileMe 服务,但仍保持收费。大多数用户只会选择先用自己邮箱注册一个免费的 Apple ID,如我这般冲着「@me.com」后缀去买个 MobileMe 服务的也早已在之前的 Apple ID(商店账户)中买了不少内容。更别说免费的 iCloud 服务直到 2011 年末才姗姗而来。2 

于是问题就变成,「家人共享」很吸引人,但直到 iOS 10.2 其入口仍然位于 iCloud 设置选项下,各种功能介绍中均未明确提两个不同账户的情况。本文便在介绍「家人共享」的同时,尝试理清一些有悖于老用户惯性思维的困惑。

「家人共享」是什么

Apple 家人共享可让最多六位家庭成员轻松共享 iTunes、iBooks 和 App Store 购买内容、Apple Music 家庭会员资格和 iCloud 储存空间方案。您的家人还可以共享相簿、日历和提醒事项,甚至帮助定位彼此丢失的设备。

——   Apple Support HT201060

就目前国区而言,「家人共享」可为你与其余五位家人带来如下服务:

  1. 大多数非内购应用只需购买一次,家人间即可共享。
  2. 一人付费,家人均可获得自己的 Apple Music 会员资格。
  3. 在保持隐私的基础上以更经济的价格共享 iCloud 存储空间。
  4. 家人间位置共享。
  5. 可以为 13 周岁以下家人设置独立的儿童账户。
  6. 相簿、日历、提醒事项共享。

简单来说,「家人共享」就是可以在享受更优惠价格的同时,加强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上功能其实均从 Apple 原有服务中衍生而来,具体功能与从属账户的关系也与原来一致。所以当你有两个账户时,首先别搞混了:

  1. 商店账户控制着:Apple Music 与 iTunes、App Store 购买行为。
  2. iCloud 账户控制着:iCloud 存储空间、位置共享、相簿、日历、提醒事项等 iCloud 相关功能。

如何开启「家人共享」

在 iOS 8 ~ iOS 10.2 中,「设置家人共享」的选项位于「设置 - iCloud」中,一切看起来都只是 iCloud 的一项功能,令人心生困惑。

iOS 10.2 之后,设置选项中新增了一项「Apple ID」选项 3 。如果我们使用的是两个账户,点击进入在头像下方会看到「iCloud」与「商店」两个账户,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到,自己的「Apple ID」由「iCloud」与「商店」两个账号组成,逻辑比之前清晰许多。

点击「设置 - Apple ID - 设置家人共享 - 开始使用」,便会来到开始使用页面。

按照如图四大入口,我们需要选取将与家人共享的第一个功能,然后点击进入,按照指引设置家庭,并通过 信息.app 邀请家人加入。

如果受邀成员并未成功收到您的信息,也可以直接让被邀请的 Apple ID 设备通过「设置 - Apple ID - 邀请」中查看邀请信息并直接接受。当家人接受邀请后,「家人共享」便自动在组织者与家人的设备上被开启。

为了防止被恶意使用,所有家人每年只能更换一次家庭群组。

细节与体验

有关 Apple 各项服务的使用教程,新用户最好的途径还是查看 Apple 官方的 帮助文档。接下来的体验介绍基于 iOS 11,会着重说一些有悖于老用户惯性思维的细节。

一、共享 iTunes Store、iBooks Store 和 App Store 购买项目

小标题是 Apple 官方对这一功能的描述,中文版帮助文档也一字不差地翻译了过来。但现实是残酷的,事实上对于国区用户而言只能共享 App Store 中的应用购买。当然其他那些音乐、电影、书籍倒不是因为禁止共享而是在国区完全欠奉。

「家人共享」中 App 共享的运作方式可以简要总结为:

  1. 所有成员均可通过「设置家人共享」中的选项设置自己用于共享已购应用的商店账户,不需要和 iCloud 账户保持一致。
  2. 所有成员 90 天内可以变更一次自己用于共享的商店账户。
  3. 所有成员均可通过「设置家人共享」中的选项,来控制是否要向其他成员共享自己的已购应用。在打开共享的情况下,也可以在「App Store.app - 自己头像 - 已购项目 - 我的购买项目」中左滑具体应用来向其他成员隐藏某个已购应用。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无法在 iOS 设备上取消已隐藏的应用。要取消隐藏应用,得开 iTunes。
  4. 所有成员的购买动作均由组织者付费。不论购买的内容本身是否可被分享给其他家庭成员。另外成员的商店账户中如有余额,则会优先使用自己的余额支付;而组织者商店账户中的余额无法用来替成员付账,所有费用均从组织者登记的付费方式中扣除。
  5. 组织者不能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成员,拒绝为其购买行为买单。要么整个关闭「App Store 购买项目」共享功能,要么直接将此人踢出家庭。虽然组织者不能拒绝为成员付费,但组织者可以针对未满 18 周岁的成员开启「购买前询问」功能,从而审核改成员的购买行为。该成员以后的购买行为都会发送请求通知给组织者,后者可以进行批准或拒绝的操作。
  6. 所有应用内购买项目都不能共享,订阅也属于一种内购。所有在介绍页面的「支持」部分4 标明「家人共享」的应用,都可以一次付费家人共享。

二、Apple Music 家庭会员

Apple Music 国区的会员资格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存在。一方面他拥有所有区域中最便宜的价格,配合「家人共享」甚至能喊出「每月一张公交票,尽享无限音乐体验」这样的本土营销词。但另一方面音乐本身是一个仁者见仁的东西,Apple 分区域运营曲库,国区 Apple Music 曲库只能说在华语、欧美的大众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方面表现不错。

想当年第一次接触「家人共享」就是拿非国区商店账户与推友组成「异国家庭」来享用非国区 Apple Music。面对这样的需求,有必要着重强调「家人共享」的一个基础:所有成员的账户需要处于同一区域。

组织者开启 Apple Music 家庭会员套餐,即可为所有成员带来 Apple Music 会员功能。

三、共享 iCloud 存储空间

如果说「Apple Music 家庭会员」是 Apple 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定价策略,那 「iCloud 存储空间」能算是 Apple 的统一化鸡贼策略。当 iPhone 容量已达 256G 的今天,仍然只提供 5GB 的免费 iCloud 存储空间。不要说备份手机,光是一个「iCloud 照片图库」功能就直接塞爆。

iCloud 存储空间,除了在云端接管我们的手机备份、照片、文稿、电子邮件,还能通过  CloudKit 接管 Apple 生态下各种应用的数据同步体验。虽说在国内的稳定性与速度都不尽如人意,但如果拥有不止一台 Apple 设备,显然还是一个必要的功能。

好吧,那我购买额外容量。咦,好像用不了这么多?嗯,不如同家人分享。但 Apple 也不会给你「精致生活」的机会,继续鸡贼地从你兜里多掏出那么一点钱:第一档付费空间并不支持「家人共享」,至少第二档 200GB 起。

启用之后,所有家庭成员共享这总计 200GB 或 2TB iCloud 存储空间。通过「设置 - Apple ID - iCloud - 管理存储空间 - 家庭用量」,可以查看各个成员已占用的容量。但具体每位成员各自储存的内容,其他成员无法查看。

四、位置共享

组织者通过「设置 - Apple ID - 家人共享」开启「位置共享」功能后,默认将自己的位置共享给所有成员。此功能一旦开启便无法直接在「家人共享」设置中关停,只能通过「共享我的位置」这一选项来控制打开或者关闭。

所有成员也可以通过是否「共享我的位置」这一选项,来选择要不要与其他成员共享自己的位置。

「共享我的位置」开关,默认入口位于「设置 - 隐私 - 定位服务 - 共享我的位置」中。当在「家人共享」中开启「位置共享」功能后,也可以直接通过「设置 - Apple ID - 家人共享 - 位置共享」进入。

「位置共享」主要涉及「查找朋友」与「查找 iPhone」两款 App。他们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共享「人」的位置,后者是共享「设备」的位置。所以具体到「家人共享」时,他们在使用逻辑上会有一些不同以往的体验。

查找朋友、查找 iPhone

「查找朋友」用来定位「人」。在「家人共享」中不需要再主动去「添加朋友」。只需成员开启「位置共享」,便可在应用中直接看到家庭成员的位置。当某位成员用自己的 iCloud 账户登陆了多台 Apple 设备,则也需要通过「共享我的位置 - 位置来源」来选定具体通过哪一台「设备」来代表「自己」的位置。基本使用逻辑与之前一样。

「查找 iPhone」用来定位「设备」。在「家人共享」中则会受到「共享我的位置」与「查找我的 iPhone」5 两个开关的双重影响:

  1. 同时打开「共享我的位置」与「查找我的 iPhone」的设备。可以被所有成员在自己的「查找 iPhone」应用中看到这台设备的具体位置。并且可以查看该设备处于联机还是脱机状态、在设备上播放声音,或将设备设为「丢失模式」。
  2. 关闭「共享我的位置」,但打开「查找我的 iPhone」的设备。其他成员在自己的「查找 iPhone」应用中无法查看此设备的具体位置。但依旧可以可以查看该设备处于联机还是脱机状态、在设备上播放声音,或将设备设为「丢失模式」。
  3. 不论是否开启「共享我的位置」,只要关闭「查找我的 iPhone」。则无法针对此设备查看或操作「查找 iPhone」的相关功能。

所以从使用角度可以发现,我们无法再像以往那样通过选定某一台「设备」来与好友共享位置。面对家庭成员,要么完全关闭「共享我的位置」或者「查找我的 iPhone」,否则通过「查找 iPhone」成员之间总能查看所有「设备/人」的位置。

五、儿童账户

早些年身边不少朋友习惯于和家人或是朋友共用一个 Apple ID,随着 Apple 设备的普及以及 iCloud 服务的成熟,开始出现各种通讯录混乱、iMessage 乱窜的诡异问题。渐渐的,每个家庭成员设置并使用自己独立的 Apple ID 成为共识。而在国区,未满 13 周岁的儿童无法建立自己的 Apple ID。或许虚报年龄信息注册账户在国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操作,不过当我每每听到什么「熊孩子游戏内购花去爸妈 XXX 万」的新闻时,总觉得这便是熊家长缺乏常识的后果。

所以说,通过「家人共享」「为不满 13 周岁的儿童创建 Apple ID」算是一个当代生活新常识。

组织者通过「设置 - Apple ID - 家人共享 - 添加家庭成员 - 创建儿童账户」进入,选定孩子的出生日期后便可按照引导建立账户。过程中,系统会验证组织者的付款方式 6 来完成一个「家长同意书」的确认操作。

针对未满 13 周岁的儿童,「家人共享」默认会为其开启「购买前询问」。此后该成员所有的购买行为都会发送请求通知给组织者,后者可以进行批准或拒绝的操作。

图片取自官方说明页面

组织者也可以在「设置 - Apple ID - 家人共享」的家庭成员列表中,针对每一个未满 18 周岁的成员单独开启或关闭「购买前询问」。需要注意的是,当某位成员年过 18 周岁,如之前已打开「购买前询问」选项,则会继续受其影响。但因为成员已成年,若此时组织者关闭「购买前询问」,那就无法再重新开启了。

另外,组织者可以在「设置 - Apple ID - 家人共享」的家庭成员列表中,将 18 周岁以上的成年成员设置为「家长/监护人」。此后该成员也可收到其他儿童成员的「购买前询问」通知,并进行批准或拒绝的操作。

六、相簿、日历、待办事项共享

启用「家人共享」后,Apple 会在「照片.app - 共享」、日历、提醒事项.app 中自动新建一个名为「Family」的组。过程毫无技术含量,但相当实用。使用方法与在各个应用中主动添加好友的共享体验无异。结合 Apple 原生应用的体验,可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家人之间的联系。

图片取自「iCloud 照片共享」官方说明页面

可能也是因为功能本身太过简单,在 Apple 「全盘中化」的今天,默认组名竟然还叫「Family」。是的,在「隔空投送」、「雷雳局域网」诸如此类之外,给你来上一发「Family」。

价格与推荐

如第三部分所述,「家人共享」可以通过四大入口开启。因为从属于不同的 iCloud 与 商店 账户,会需要我们为两个账号都设定有效的付款方式。

四大入口中「iTunes 与 App Store 购买项目」和「位置共享」在开通过程中不会要求我们付费。所以通过这两项开通「家人共享」,花费为 0 。

「Apple Music」会员资格针对单人有 5元/月的学生套餐、10元/月的普通套餐、100元/年的年付套餐。家庭套餐的费用则为 15元/月。开通过程中我们需要支付该费用或是补足差额。

「iCloud 存储空间」的套餐方案分为 免费/5GB、6元/月/50GB、21元/月/200GB、68元/月/2TB 四种。从 200GB 开始的两档可供「家人共享」使用。在开通过程中,我们需要至少支付或是补足 21 元。

「家人共享」正如其名字一样,让用户在来到人生新阶段时有了更好的选择。因其自由的组合方式,新恋人可以享受到更具性价比的服务,初诞小生命的新家庭也能零成本享受到必要的功能,不同的用户都能以自己的方法来使用「家人共享」。当然,最终的结果总是让我们心甘情愿花出去更多钱。

首页题图来自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