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位发烧友耳机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他很可能会告诉你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戴上耳机,世界只属于你一个人」。

然而,一个人的世界是美好的,但也注定是冷清的、甚至是危险的。便利店里摘下耳机的忙乱、路上无视朋友招呼的尴尬、背后突然冲出一辆车的险境,都是这种「隔绝尘世」令人困扰的副产品。

其实,「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来自一人世界的精彩和现实世界的万千未必是矛盾的,最理想的结果莫过于将它们无缝融合起来,而非偏废。而骨传导技术,就是将这两个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

虽然在日常生活应用不多,但骨传导技术本身并不神秘。声音归根结底是一种振动,既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固体传播。骨传导耳机正是使用后一种途径,将振动通过面部骨骼直接传递出去。这不仅免去了不少空气传播的多余步骤、提高了传声效率,更重要的是把耳道完全解放了出来,使其仍然能畅通无阻地感受外部世界。

当然,理论总是美好的,关键在于实现是否成功。骨传导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声音的真实还原?与日趋普及的主动降噪技术有何优劣?这些都是在选择这一小众技术前需要思考的。作为一家有生产军用产品背景的厂商,AfterShokz 的民用骨传导耳机已经经历多次迭代。在之前一周多的时间中,我体验了其新品旗舰 Trekz Air,试图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Trekz Air — 包装
Trekz Air — 包装

外观和佩戴

Trekz Air 的外观设计很简洁,钛合金的框架上包裹着类肤涂层。得益于材质特性,整副框架十分轻盈,头梁弯曲部分富有弹性但又足够坚韧,收纳时能令人放心地折叠塞进口袋里。佩戴时,耳挂部分牢靠地贴合在耳廓上,发声单元则自然附着于两侧,没有下压或紧缚的感觉。

由于与面部接触的位置较为靠前,佩戴这副耳机并不会和眼镜镜脚产生太大冲突。如果你想对 Trekz Air 的佩戴感受有一个感性认识,那么不妨想象一下将太阳镜反戴在脑后的感觉。一言以蔽之,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是有保障的。

Trekz Air — 外观
Trekz Air — 外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副耳机的一些细节设计十分用心。播放/暂停键设计在左单元外侧,按下时有令人愉悦的震动反馈;位于右侧电路模块下方的音量增减键尺寸虽小,但手感干脆利落,兼任电源键的音量加按钮上还有一个凸起的小点,便于盲操时识别。另外,按下这三颗按键的声音反馈,音调也是各自不同的。

Trekz Air — 发声单元和控制按钮
Trekz Air — 发声单元和控制按钮

Trekz Air 的文案和包装中,处处都在强调自己作为一幅运动耳机的身份。我恰好有着每天早起跑步的习惯,收到耳机的第二天便戴上它进行了一次跑步运动。虽然耳机的头梁部分并未紧贴后脑勺,但在我约 5 分钟/千米配速的跑动中依然十分稳固,没有任何晃动感。北京冬天的早上七点经常起风,但这副耳机也顺利通过了考验,在半小时中没有出现一次被风吹离原位,需要我手动摆正的情况。加之双耳完全开放,运动后也不会出现耳道汗湿的困扰,这让从入耳式切换过来的我感到十分清爽。

唯一令我遗憾的是,Trekz Air 的防尘防水等级是 IP55,这对于户外运动虽已绰绰有余,却仍然不能下水游泳,而按说骨传导耳机相比于传统设计是更容易实现密封设计的。希望能以后的产品能配备更高的防水性能,真正成为一副「全能」的运动耳机。

音质

当然,由于是第一次体验骨传导技术,Trekz Air 最令我关心的是它的声音表现。

按下播放键,听到声音的瞬间,我竟然有些惊讶。但令我惊讶的不是这副耳机的声音有多么特别,而是它的声音是如此的「普通」和「正常」,令我很难判断出这是出自一副发声方式独特的耳机——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有没有佩戴正确,以至于听到的是单元直接通过空气传出的声音,而不是骨传导传来的声音;直到捂上耳朵发现声音之准确依然如故,方才相信「骨听为实」。这种「普通」当然是件好事——在声音回放这件事上,还有什么比真实、自然更值得追求的呢?

必须承认的是,受到传声方式的制约,Trekz Air 的声音素质并不能算突出。以流行乐播放为例,声音虽然足够清晰,但显得比较扁平,人声和器乐似乎拥挤在一起,定位不够准确。另外,低频的表现也略嫌「蜻蜓点水」,这固然免去了动次打次的疲劳,但也让动感的乐曲有些失色。

不过,有失必有得,Trekz Air 的这种声音特点反而让它在播放人声时效果颇好。特别令我惊艳的是收听播客的体验。由于不像普通耳机那样堵住耳孔,Trekz Air 发出的声音相当通透。于是,播客主播的嗓音仿佛自然地「叠加」在环境音上,像是与你聊天的朋友一样在一米开外娓娓道来,而不是像入耳式耳机容易造成的那样,像一道紧箍咒在你头中萦绕。这种真实、自然的效果很快让 Trekz Air 成了我的播客专用耳机。

null

抗噪能力

写这一节的提纲时,我原本用的标题是「降噪」,但很快便发现这是不准确的,因此改成了「抗噪」。这是因为,骨传导技术并没有通过物理隔离(被动降噪)或反向声波(主动降噪)的方式拦截或抵消噪音,而是通过损耗小、干扰少的颅骨传声,给我们想听到的声音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使其能与环境音并行不悖。

在户外运动场景中,这种优势就十分明显:如果佩戴普通设计的开放式耳塞(如 AirPods),频率较高的风声往往会对播放的人声产生干扰,而骨传导耳机中传来的人声就颇有种「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稳定。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通话时的感受。

不过,在面对汽车噪音和公共场所的嘈杂人声时,骨传导耳机则并不能带来明显优于传统非降噪耳机的效果。毕竟,我们能听得多清楚,说到底不单取决于输入的强度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信噪比。在噪音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增大音量仍然是最直接的选择。

这就又来到了骨传导耳机的优势领域:由于声音不经过耳道,骨传导耳机理论上不会像传统耳机那样对鼓膜造成冲击,因此可以相对安全地使用更大音量。实际使用中,Trekz Air 的确即使在稍高的音量下也更不容易带来疲劳或疼痛感。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应该无限调高音量——骨传导的声音最终还是要通过听觉神经的,过大音量仍然会对其造成损害;此外,较为明显的震动和漏音也是高音量需要付出的成本。一句话,无论什么耳机,用适中音量保护听力都是不会错的选择。

另外,Trekz Air 的包装中附带了一副耳塞棉,佩戴后可以较好地起到被动降噪的效果。不过,这样做也会导致耳机的声音听起来会显得较为「闷」和「糊」。此时,可以同时长按音量增减按键,切换到专用的 EQ 配置来改善上述现象。但软件层面的改善终归是有限的,我并不建议在不必要的场景中配合海绵塞使用 Trekz Air。

Trekz Air 配件:便携袋和耳塞棉
Trekz Air 配件:便携袋和耳塞棉

总结

在体验了 Trekz Air 一周多之后,我并不想对它与其他耳机的优劣下个定论。其实,骨传导耳机和传统耳机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关系;相反,它们能形成很好的互补:在室内认真聆听音乐的场合,传统耳机能提供更好的保真度;而在运动、通话、出出行之时,骨传导耳机则能兼顾听音、安全和便利。

这与 AR 和 VR 间的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传统耳机类似 VR,是通过物理隔离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世界的话,那么骨传导耳机就像是 AR,在真实世界之上创建出一个新的「图层」来。两组技术在实现方式上大相径庭,一边是「出世」,一边是「入世」,但最终目的却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让你更有效地接收信息。

null

从 Trekz Air 的设计和宣传来看,它毫无疑问瞄准的是运动人群。但在我看来,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副用于聆听音乐的主力耳机的人,它也很适合拿来作为听觉体验的补充。如果你已经或多或少厌倦了「一人世界」的冷清,不妨借已经颇为成熟的 Trekz Air 一睹「大隐隐于市」的乐趣。

你可以在 AFTERSHOKZ 京东旗舰店 购买 TREKZ AIR 骨传导耳机。也可以再等等,随后有少数派联合 AFTERSHOKZ 官方的下一期「福利派」读者特惠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