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介绍一下,本人是一名电子专业大三的学生,接触时间管理大约两年了,目前使用2Do进行时间管理,经过这两年的实践和总结,我连续推翻自己的结论,并在推翻后找到新的合理解释,一直在不断的总结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下文就是我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大家多多交流,首次在少数派上发表文章,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1-我对时间管理的理解
- 我认为时间管理的目的是如何高效的做好今天的事,既然要高效,就要将所有的事按照轻重缓急条理的安排好;要做好,就要摒弃冗杂,专注的完成。往往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 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充足的精力高效工作,注意最基本的3个词:时间、精力、效率。时间和精力不但是有限的,对大部分人来说甚至没有规律,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如何让时间和精力准确的对应生活中的事中,结果反馈于时间和精力,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 对应着问题,我建立了几个模型将时间、精力等关键词囊括在其中,然后把模型中的参数对应到标签和列表中,虽然不能面面俱到的百分百处理好所有的事,但是有了几个模型,很多事直接套用模型便简单了很多。
- 开始是'如何高效的做好今天的事',分析到最后要正确的建立标签和列表,在建立标签和列表之前,很多人会问:为啥要同时使用标签和列表呢?我只使用列表给任务分类可以吗? 答曰:当然不可以!
2. 关于标签和列表
2.1 为啥要同时使用标签和列表?
- 关于列表:列表代表着大方面的概括,不同的列表代表着互不相干的类别,而我们平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大事化小,小事化零。当自己的事情非常烦多并且找不到头绪时,使用列表分大类查看任务会很舒服。
- 关于标签: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一个水杯,请你列举一下这个水杯具有哪些属性?回答说:有颜色、容量、品牌、材质等等。如果想用列表来代替标签,并且要有明确的分类,那么这个杯子有几种属性就需要列几类列表,最后还需要强迫性的把杯子放到一个列表里面。看到列表太多太乱自己都嫌弃,后来引入标签才发现,标签相对于列表更加灵活,一件事儿只能归属于一个列表,但是多个标签可以同时归属于一件事,这就对应了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件事的理论,所以我的建议是标签和列表要同步使用,关于如何使用,请继续阅读。
2.2. 我正在使用的标签和列表
- 标签

- 列表

2.3 概括性标签和列表的关系
- 定义概括型标签:和列表之间有从属关系并且可以概括事件分类的标签。

- 标签是用来解释列表的,从属于列表但是比列表表达的更加详细,而我在设置概括型标签的时候把它放在列表的下一级,这样在列表中的每一项事件都有对应的概括型标签而且不会导致标签杂乱。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面对的事也不同,所以你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概括型标签。
-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有很多种标签吗?,包括地点,所需时间,设备等等,我把这些标签用文字的方式加在备注里,因为我并不常用这些标签,为了保持标签栏简洁采取了这种的方式,若是觉得自己经常用某些标签,就可以设置到标签栏里。
3. 其他的的标签是如何建立的?
- 每一个标签的建立不但要有理有据,还要恰如其分贴在我们的日常事项中,所以先说道理和根据,我建立了如下几个模型来解释建立标签的依据。
3.1 模型一:时间-地点模型
- 我把生活中的时间和地点分成无数个小点,用直角坐标系去度量它们,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地点。
如下图:

.jpg?imageView2/2/w/1120/q/40/interlace/1/ignore-error/1/format/webp)
- 时间轴的正方向越大————>时间点越密集————>连续的时间就越长。
相反,时间轴的负方向越大————>时间点越离散————>零碎的时间也就越多。 - 地点轴的正方向越大————>地点点越密集————>地点越固定。
相反,地点轴的负方向越大————>地点点越离散————>自己在移动。 - 然后我们把时间和地点两个参数结合起来,就把我们生活中的事分成四类:
- 第一象限(专注单一)————时间连续地点固定,这种情况就适合我们专心致志或者是集中精力去做一些事情。例如自习的时候,可以专心写一篇文章,用心读一本书并且记录笔记。
- 第三象限(并列叠加)————时间不连续,地点也随之移动,适合做一些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走路时,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今天的新闻,记忆几个单词,计划在淘宝买的东西等。
- 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随时随地)————只是时间或者是地点中有一个参数不是连续的,这就表示着我们可以并列着去做一些事。例如在蹲坑、吃饭等等一些可以靠潜意识完成的事情时,就可以叠加其他的事情去做,高效利用时间。
- 建立时间地点-模型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时间,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又能保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3.2 模型二:重要-紧急模型
- 知道时间管理的同学都知道这个模型,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各个象限的含义。
如下图:

- 标签中只保留一,二,四象限作为标签,因为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没有任何意义。
3.3 模型三:时间统计模型
- 时间统计法就是要随时统计自己的时间安排并记录在备注或者纸上。
例如:2017.10.13——20:00-21:00——一个小时——写GTD文章 - 通过这用方法记录自己全天的安排,除去吃饭,睡觉等每天必须做的事,计算自己纯工作时间的效率。每周,每月,每年形成一个统计表格,回顾自己本周,本月,本年做一件事所用的时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督促自己定点定时完成任务。
如下图:

- 这个模型来自一本书——《奇特的一生》,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书中主人公管理时间的意识,强烈建议有兴趣的同学看一下。
3.4 模型四:视觉简化模型
- 准确的说这不是一个模型,是一种从视觉上化简的方法。
- 定义任务堆积产生腻烦:给自己设定的一部分任务是重复的,而且必须每天重复提醒,但是又不一定没天必须做,长时间不去做就会因为任务堆积产生视觉上的腻烦。根据达尔文主义的理论,人的生理机制就会对任务管理产生抵抗作用,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 因为2Do(或者其他的GTD软件)的列表可以创建项目,一个项目可以包含很多个任务,所以就可以有选择性的将一部分任务放到单独的项目里面。通过视觉上的简化达到心理上的去冗杂。
4.总结
- 时间管理的核心是自己,只要自己能够高效的做完今天的事,今天的目的就达成了,若是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做这件事情本身上而是其他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上,也就失去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 能够高效的做好今天的事不只是与时间管理有关,还要自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精力等等,就像查理·芒格所说的lollapalooza效应(共振效应),一件事的完成是多个不同因素叠加强化,相互促进的结果。
- 最后,本文也只是从我自身的角度去思考,时间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希望看过文章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方法。么么哒~
本文通过iPad Pro & Smart Keyboard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