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住生活的精彩时刻,人们质疑记忆的能力,借助雕刻和绘画,试图靠双手切实地重现。等到摄影术出现以后,对光迹的永恒定格,成为了现实的复制品,技术的不断更新又让原本舍不得浪费的胶片被只在乎快门寿命的数码相机替代。洗衣机、吸尘器、空调、电冰箱,诸如此类的物品都旨在解脱人们的身体,驱散疲惫,但无论是哪一样,你都非要动动手指不可。


相机同样需要用手指按下快门,但它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让我们解脱。相反地,它努力让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禁锢在被捕捉到的瞬间。因此在镜头前,我们被要求微笑,或者被要求令人发笑,终究还是挺累人的。我们似乎也乐此不疲,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发布的内容只有文字是无人问津的,我们需要配图。


不管是自己拍摄的还是网络盗用的,不管是随意捕捉的还是精心构图的,不管是原生版本的还是滤镜美图的,照片已经成为了内容的主体部分,而文字却沦为对照片的阐释。如今,智能手机生产商也明白人们的需求,着重标榜千万级像素和手机摄影功能。但是自带相机太基础了,每个智能手机兴许都会额外安装一个以上的相机应用。它们各式各样,相机或者摄影被拆解成一个个细分操作,有的主打延时摄影,有的主打美颜功能。


最近突然又流行起胶片风,区别于 VSCO 那样的胶片模拟滤镜,Gudak、Huji 和 Calla Cam 等相机应用试图完全模拟整个拍摄过程,尤其是 Gudak 和 Huji,傻瓜式的操作、塑料感的界面、微小的取景框、还有胶卷冲洗过程,都充满了怀旧气息。这些相机应用主打复古色调和时间戳记,得到的影像往往画质模糊,但随机的惊喜又让人充满期待。值得一提的是,Gudak 需要等待 72 小时才能看到三天前你拍摄的照片,这在即拍即得的数码摄影时代,简直是一种折磨。


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些梗早已被 Hipstamatic 玩尽。Hipstamatic 是一款经典的相机应用。在我看来,它比上面那些要精致太多。它同样有傻瓜式的操作,但是除了快门键,还有闪光灯、双重曝光的按钮;它的界面没那么塑料,而是在细腻地模拟皮革或金属外壳;它的取景框在只占屏幕的一小块,但轻轻触击,便会放大;它也有胶卷冲洗过程,不过这需要你的 iPhone 足够古老,才能够看到由于处理速度导致的缓慢呈现。它的照片也可以出现时间戳记,还能模仿锡板或相纸。


Hipstamatic 内置有 Pak 商店,每一个 Pak 都以城市为主题,内含镜头(Lens)和胶卷(Film),有时候还会出现闪光灯(Flash)或者外壳(Case)。这些 Pak 都经过精细的设计,不同 Pak 之间可以随心联结,也因此,镜头和胶卷的搭配有着一千种可能。开启随机模式后,轻晃iPhone,按下黄色快门,每次呈现的照片都不同、独特,且不可编辑。


虽然 Hipstamatic 的操作更复杂,学习成本也要高些,但它还是和 Gudak 之类的应用很像,照顾懒得修图的人,比如我,傻瓜式的按下去,获得配置之中又想象之外的照片。只是,上面这一切在 Beta 300 之前,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而 Beta 300 之后,Hipstamatic 换了应用图标,开启了更为复杂乃至臃肿的功能,现在 App Store 的应用介绍页面,就是新版的截图。现在的 Hipstamatic 可以调焦、曝光、控制快门速度,还可以编辑拍摄的照片,好在开发商照顾了老用户的情绪,用户可以把应用图标换回老样子,拍摄模式也可以换回经典模式。


从 2012 年至今,我用 Hipstamatic 拍摄的照片似乎并不是在留住生活瞬间,而是借助它的惊喜效果,创造出另一种事实和我的一万个瞬间。下面,我将不再介绍 Hipstamatic 的功能细节,因为正如前文所言,文字成为注释,照片才是内容的主体内容。


常用镜头:Jane, Lowy, Vincent, Murray, Jack London, Florence

常用胶卷:Blanko Freedom13, Rijks, Otto, From 2000, Ina’s 1982, Tilda, Telegraph, DC, US1776




以下为我用 Hipstamatic 拍摄的照片:


Jane Lens + Blanko Freedom13 Film/Jane Lens + Ina’s 1982 Film/Jane Lens + US1776 Film


Lowy Lens + Otto Film/Lowy Lens + Rijks Film/Murray Lens + Tilda Film


Vincent Lens + Blanko Freedom13 Film/Yoona + Blanko 일 Film/Jack London Lens + Irom 2000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