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落下帷幕,作为 iPhone 十周年的重要节点,苹果也破常规地推出了 iPhone X,虽然大部分产品信息已经被泄露,但依然不影响它成为行业和媒体热议的焦点。目前大多数讨论都停留在全面屏、Face ID、仿生处理器等硬件方面,而我们则更加关注系统和交互的变化,少数派已经对 iPhone X 的新交互做了详细介绍,这一篇,我们要回到过去,说一说手势操作那些事儿。
手势操作的开创者 webOS
正如微博上时不时冒出一些对 webOS 的祭奠,手势操作的故事要追溯到八年前,这是一个冗长而悲伤的故事,容我娓娓道来。
2009 年 1 月 8 日,在拉斯维加斯的 CES 大会上,当时知名智能手机厂商 Palm 公司,正式发布了搭载全新操作系统的 Palm Pre 智能手机。这款手机的硬件特点是「弧面屏幕」(通过将屏幕嵌入一体塑料外壳实现),虽然配备了珍珠般的 Home 键,但整个屏幕下方是一个触控操作区。为了满足效率人士的输入需求,设计了袖珍的全键盘,同时首次在智能手机上推出了无线充电功能。
时任的 Palm 公司 CEO,正是从苹果退休不久的鲁宾斯坦(Rubinstein),他是 iPod 产品的硬件设计总裁,被成为「iPod 之父」,为了打造 webOS,他还挖来了苹果资深研究员 Michael Bell 负责产品开发。
最华丽的创新,最惨烈的结局
产品发布后,科技媒体纷纷为之侧目,评价 Palm Pre 将成为 iPhone 杀手。然而,没有人知道,当时的 Palm 公司已经进入生死一搏的阶段,为了抢新品进度,整个 webOS 系统和 Palm Pre 硬件都存在大量缺陷,产品上市前又被签约运营商 Verizon 临阵毁约。销售渠道受阻,硬件故障频出,应用开发不利,硬撑一年之后,Palm 公司只能选择卖身,希望依赖大公司的资源,让广受赞誉的 webOS 继续发展下去,而收购方惠普公司,也信誓旦旦地要将 webOS 打造成全平台生态系统,手机、平板、电脑、打印机、云服务,能上的都要上。
而惠普公司是知名的毁人不倦,果然不到一年时间,所有关于 webOS 的大计划都随着惠普 CEO 的下台戛然而止,webOS 系统先被开源,随后被转卖,UI 交互的核心团队也纷纷离职,去了谷歌、苹果、诺基亚等公司。其中最为知名的是 webOS 的交互设计师马蒂亚斯(Matias),离职之后加盟谷歌,担任 Android 用户体验总监,主导了 Android 3.0 之后的交互体验设计。
创新的血液开始四处流淌
于是,我们渐渐发现,webOS 的先进特性,逐渐在 Android、Meego、iOS 等系统上出现,包括卡片式任务管理,滑动清除通知等等,这期间,小众的黑莓 BB10 系统和诺基亚 Meego 系统,都推出了纯手势操作的智能手机,终因应用生态等问题,销声匿迹。而日益壮大的 iOS 系统,因 Home 键的存在,一直没有全面启用手势操作,直到这次的 iPhone X 的发布。
作为 webOS 的资深用户,我们已经感受过了手势操作的实用性,滑动是一种比按压更人性化的动作,习惯了手势操作之后,配合对应的 App 设计,让人沉迷于那种人机交互的高效和灵动之中。虽然刚上手学习成本比较高,习惯之后却爱不释手,坚信它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交互方式。但对于用户来说,优秀的界面交互只是一个起点,与硬件、生态、服务的完美整合,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手势操作对比和未来拓展
我们现在来对比一下webOS 和 iPhone X 的手势操作:
- iPhone X 在屏幕下缘设计了一个虚拟指示条,与 webOS 触控区的实体感应条非常类似。
- webOS 上划先进入多任务卡片,上划卡片退出任务。iPhone X 上划手势退出任务,上划停顿则进入多任务卡片界面(上图)
- webOS 左右滑动触控条直接切换程序(下图),iPhone X 的虚拟触控条同样可以滑动切换。
除此之外,webOS 还有很多进阶手势,比如手势区左划为返回,右划直接切换上一个任务,在任何界面按住屏幕上划调出快捷程序,熟练这些操作之后,可以大大减少跨屏幕的点按操作,提高操作效率。
后人一步还是敢为人先
前段时间,国外媒体有一篇专门的评论文章,回顾了苹果在这个世纪以来,各大重要的硬件和软件服务的「后人一步」。然而,这种落后,最终都成了它的竞争优势。创新与应用的时间差,让苹果重新将技术以用户为中心重新整合包装,深度优化。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一次又一次让苹果成功的弯道超车。
题外故事
很多用户可能不知道,八年前的煮机网曾经是国内最大的 webOS 用户社区,我们极度热爱这个创新产物,汇聚数十万 webOS 用户,打造了中文的付费应用商店,孵化了上百款常用软件,虽然没有商业上的成功,却奠定了我们创建少数派平台的基础。我们曾经是创新科技的追随者,今天则更加关注科技的应用和场景,关注产品对用户的真正价值,这也是一种蜕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