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种类何其多,小到「身份证险」大到「寿险」,究竟哪个保险必要、哪个多余,有没有一个万能的判断方法呢?为了解决自己的保险选择困难症,我想出了一套标准的判断流程,买保险再也没纠结过。

对于任何保险,其实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保险所保障的意外情况是否有可能在我身上发生?
  2. 如果参加保险,我所面临的损失究竟能减少多少,实际保额是否超过五年收入?

只有两个答案均为「是」,这份保险才有必要。

保险所保障的意外情况是否有可能在我身上发生?

回答这个问题所需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 5 秒钟,如果答案为「是」,则进入下一步,为「否」,这份保险直接 PASS。示例 👇

保险内容 回答
重大疾病
意外事故
遗失钥匙
被陨石砸到
自驾事故 否(我还没车)

如果参加保险,我所面临的损失究竟能减少多少?

可以简单理解为,保险的实际保额与年收入的比例。如果真的不幸发生了这种意外,保险公司能帮我承担多大的损失。

实际保额往往低于保险合同上的保额,比方说一种疾病治疗费用是 50 万,保险合同保额是 200 万,那么实际保额也只有 50 万。

我的判断标准是实际保额是否超过 5 年的收入,如果超过 5 年的收入,则投保,如果不及 5 年收入则放弃。

核心逻辑——概率与风险

保险问题,实际上就是概率与风险的问题。概率并不需要我们计算,具体数据保险公司已经算过了,作为消费者肯定概率劣势,即保险公司收到的总保费总是高于赔付金额,不然保险公司早就关门了。

比方说,一份意外险(意外死亡)保费 20 万,每年收费 20 元,收费仅为保额的万分之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普通人一年内出意外致死的概率一定是远低于万分之一的,和我们的日常认知也是相符合。

既然是概率劣势,保险买得越多亏得越多,在大样本的概率问题上,保险是个减法。凡是购买保险,概率上来讲,必然是亏损的。从这一点来看,保险的生意和赌场很像,只不过赌场的概率计算更简单,保险要难得多。

既然是亏钱,为什么还要买保险?因为,在小样本(个人)问题上,保险是个加法,小样本并不符合概率分布。

虽然保险在整体来看是赔钱买卖,但是在个人的角度,又是另一种情况。一些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低,造成的破坏却很大,大到我们没法承受。我只是一个学生,如果不小心烧掉实验室,上百万的赔偿款我是绝对没法承受的。就拿烧实验室这件事来说,发上在我身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事实上,实验室火灾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是看哪个人倒霉而已。谁愿意当这个倒霉蛋呢?

这种情况就需要保险来承担,我们以概率劣势为代价,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障。所以,保险问题的核心是:保障是否能够弥补概率劣势,即一个减法,再一个加法,最后是正是负?

只有当保险的实际保额可以保障我的「不可承受之重」时,保险才有意义;如果保险保障的风险,我自己就可以化解,那么这份保险就没有意义,是一份亏损,何必给保险公司送钱呢。

如何判断这个结果?用「保额 比 年收入」。这个比值大家也可以根据心理和承受能力自行调节,我选择的是 5 年。

如果我年收入 10 万,保险 A,保费 10 元,实际保额 10 万元,保险 B,保费 200 元,实际保额 100 万元,咋一看 A 比 B 划算。但是,我一定是毫不犹豫的选择 B,因为 B 的保额对我来说更有意义,如果真的发生意外,A 保险对我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不值得我承担概率劣势;而 B 可以保障我的「不可承受之重」。

理论说了这么多,估计大家还是有些迷惑,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判断的过程。下面的分析只是从我个人的情况出发,结论并不普遍使用,请根据自己的情况思考

实例一:放弃「重疾险」,选择「医疗险」

最开始研究保险时,曾纠结于「重疾险」和「商业医疗险」,大部分的文章都建议两份保险都保,甚至认为「重疾险」优于「医疗险」。我的方法就是在那个时候总结成型的。

重疾险:只要确诊特定的重大疾病,立即赔付指定金额,这笔钱可以自行安排
医疗险:只对医疗费用进行报销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没人能保证一辈子不生大病,对于两个保险答案均为「是」。

然后,我分析了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重疾险」和「医疗险」,发现「重疾险」的实际保额最高为一次性 50 万,远远低于「医疗险」每年 200 万的保额,而保费却比医疗险高得多。

如果真的不幸检查出癌症,一次性 50 万的费用并不足够治疗,也就维持一两年。并且,根据我的计算,50 万比年收入的倍数会在最近几年快速缩小,未来 5 年总收入高于 50 万,低于 200 万。

所以,第二个问题,「重疾险」为「否」,「医疗险」为「是」。

综上所诉,我最终为父母投保了「医疗险」,放弃「重疾险」。

实例二:不买「奋斗无忧保」

保险中一个典型的错误想法是,「才 10 块钱,买不了吃亏」。但是,其实就和买 2 元彩票一个道理,本金虽少,到底亏不亏,大家心中都有数。

奋斗无忧保
奋斗无忧保

最近众安保险一直推广的「奋斗无忧保」 就是这么个例子,19.9 元保费,保 20 万。乍一看很划算啊,才 20 元,陪 20 万呢。但是,再看保险内容,「意外身故」或「突发急性病身故」才给保障。

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勉强算是通过了,就按照「是」来算。

再看第二个问题,20 万的保额真的有用吗?至少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意义,人都没了,才给赔个 20 万有什么用呢?而且还必须是意外事故或者急性病,其他原因都不行。一个人遭遇这种意外的概率远远低于万分之一吧。

综上所诉,「奋斗无忧保」也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

实例三:小众保险,「身份证险」、「赏月险」等

绝大部分的保险都不能通过第二个问题,就拿「身份证险」来说,身份证丢了赔偿个 100 元到底有什么意义?(除了心理爽一下)买这些保险和买彩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总结

判断一份保险归根结底就是平衡概率与风险,作为消费者,概率一定是劣势,一份保险是否值得买,最后就是回归到「能够抵御多大的风险」。

个人收于越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大,实际保额较高的保险才能匹配;个人收入相对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就低,这个时候保险需要的保额就较低,保额低费用也低,如果盲目选择高保额的保险,反而徒增经济压力。

保险一定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所以,保险的重点不在全面,而在于必需性,攻敌所必救,守也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