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OS 自带的预览一直是 Mac 上标注图片和 PDF 的得力选手;但其实 iWork 套件中的 Keynote 也可以用来标注图片。那么这二者究竟孰强孰弱,又各有什么特色呢?废话不多说,直接来对比。

准备工作

开比之前,先来谈谈「简单标注」这个概念。移动端上有不少图片标注应用,很多著名的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它们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 添加功能,也就是在原先的图片上加上各种各样的简单标记元素,突出图片的重点,主要有四种:文字、线条、形状和箭头;
  • 强调功能,也就是强调图片中某些部分的功能。添加功能也可以强调图片上的元素,但强调功能「专门」负责强调,因此也有必要拿出来单独说说。强调功能主要有放大镜、马赛克和遮罩;
  • 功能性功能,其实这个名字也挺奇怪的,因为这些功能不像添加功能和强调功能,不能直接标注图片,但标注图片时,又总能派上用场,所以也单列一类,主要是裁切和图层。

这些功能,Keynote 和预览都能实现,但是实现的方法和复杂程度则各有不同,接下来,就一个大项一个大项地对比。

顺便介绍一下这次对比的图片素材:一张网上随便找的热气球,大小 2560pt * 1600pt

添加功能

这一部分,Keynote 的功能倒是中规中矩:需要文本,就点文本(菜单栏 > 插入 > 文本框,或者在工具栏上选择「文本」);需要直线、箭头、形状,就在「插入」菜单里面找,但更推荐将 Keynote 更新到最新版后,使用工具栏上的「图形」按钮,新的图形库里有不少其他的箭头样式。

但是要注意:在 Keynote 中标注时,谨慎使用直线工具。移动线端时,几乎一定会将「移动」识别为「连接」,从而影响使用。而直线箭头则不受此限,可以随意移动。既然说到直线箭头,就要夸一夸 Keynote 的直线(直线箭头)工具了。既可以自定义线形、颜色和线条宽度,还可以自定义端点样式,甚至是两端的端点样式,效果更为多样。

自定义程度高,当然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过度依赖图形库。需要什么都要先点开图形库,再选择/拖拽到画布上。如果标注种类较少,那还可以用拷贝的方法解决,但要是每种工具都涉及,就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了。

相比之下,预览的添加功能主打灵动:虽说也可以中规中矩地点击对应的形状、文字添加编辑,但完全可以用「速写」工具 + 触摸板/鼠标完成:

  1. 需要什么形状就画什么形状,系统会自动转化成对应的形状(当然,如果自信自己画的比系统转换的好,也可以保留);
  2. 需要添加文字就按下触摸板,轻拍取消(这个功能的鼠标优化比较迷,至今没有摸索出一套必中的套路)。

这两个操作,完全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添加功能需求。当然,便捷的代价,就是自定义的选项很少:比如说,不能创建多种线端的箭头,至多只能改变是哪一端有箭头,还是都有箭头;创建对话气泡时,主体部分只能是四平八稳的椭圆,不因自己画出了什么样的角度而变;不能创建多于一个弧的箭头,只能靠自己画的(当然画功好的当我没说)……

总结一下,添加功能方面,Keynote 胜在图形库全,自定义程度高,但输在缺少一个「一步到位」的解决措施,总要点点点点点;预览恰恰胜在有「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但自定义的选项少。但二者在这方面还是伯仲之间,都说不上复杂,效果也能应急。

强调功能

强调功能上,预览在便捷性上就可以拉开 Keynote 一大截了。为尊重双方选手,还是从最简单的马赛克说起。

实际上,Keynote 和预览都无法实现传统意义上的「马赛克」,也不支持任何形式的模糊。但考虑一下:

Q:马赛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A:有东西不想让人看见。

所以,只要能把东西挡住/消失,就自然算是一种马赛克的「变种」了。Keynote 和 预览都可以通过添加图形来遮蔽图片内容,预览还可以选中想遮掉的部分,再按 delete 键,直接删出一个透明区域。

接下来两项,预览的效率完爆 Keynote。放大镜和遮罩就是「形状」列表里的最后两个,点击即可用;简单得都不想多说什么了,直接上结果吧:

可以分别调整放大镜的边框和遮罩的颜色,后者需要调透明度

而在 Keynote 上实现这两种效果,都说不上轻松。先说放大镜:

  1. 复制一份要放大的图片;
  2. 对图片应用遮罩;
  3. 控制条上,左侧左边的按钮缩放图片,右侧的按钮调整遮罩大小和位置;
  4. 放到自己感觉合适的地方,加边框等操作。

至于如何加遮罩,又有四种方法:

  • 双击图片,这是坠快的;
  • 菜单栏 > 格式 > 图像 > 编辑遮罩;
  • 使用上一条给出的快捷键:⇧⌘M;
  • 如果要自定义遮罩形状的话,菜单栏 > 格式 > 图像 > 用形状进行遮罩 > 选择想要的图形。


而建立自定义遮罩,步骤则如下:

  1. 新建一个矩形,大小和图片一致,有透明度,置于图片之上,正好盖住图片;
  2. 再新建一个形状,颜色随意,置于大矩形之上,遮住想要亮出来的地方;
  3. 选择这两个形状,在右侧「格式」检查器的「排列」标签最下,选择「减少」或「排除」。

总结:强调功能方面,预览的操作实在是简便而且直观,但能自定义的选项要少不少,比如放大镜和遮罩的形状。而 Keynote 则胜在玩法多,可以用各种异形遮罩和放大镜,还可以将放大镜/遮罩与动画结合,搞出更多有趣的效果;操作不能说简便,但也可以单独创建一个演示文稿,把效果做好放在里面,用的时候拿出来即可。

功能性功能

功能性功能中的两项,Keynote 和预览正好各自占一个。预览非常适合拿来裁切图片:只需要选中一个区域,在工具箱栏中点击新出现的「裁剪」按钮即可。选区工具有矩形、椭圆、套索和智能套索工具,用过 PhotoShop 的读者应该不陌生。

而 Keynote 要想实现裁切图片,就更复杂了。读者可以自行尝试,这里给两个提示:遮罩工具和调整幻灯片大小。

接下来的图层工具,则是 Keynote 独占。Keynote 的上一个大版本更新中,添加了「显示对象列表」(⇧⌘L)这个功能,类似 Adobe 家的「图层」,可以调整元素的显示顺序,方便规整元素、成组、调整组内元素顺序……可以说是极大地提高了 Keynote 制图的效率。

总结及注意事项

三项对比下来,相信读者对 Keynote 和预览执行简单图片标注的异同优劣,心里大概有数了。总的来说,预览就像租精装修的公寓,该有的功能都有,而且用起来没有什么障碍,但没法拆墙破洞,也没法变换家具;Keynote 则像自己买的毛坯房,乍一看啥都没有,但自己捯饬捯饬,功能的扩展性就凸显出来了。这也符合这两者的定位:预览作为系统内置应用,肯定是要能开箱即用的,也就保留了最直观、最基础的功能;Keynote 的专业性比预览高,自然也会对用户直接能用的功能有所限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Keynote 起初就不是用来干这个的。)

那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了:「Keynote 如果对上预览,完全不占优势,那为什么还要把 Keynote 拉出来?」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本文探讨的范围对预览太过有利,一款用来查看照片的应用,简单标注肯定强过一款做幻灯片的应用。但如果要在简单标注的基础上加上多图片管理,那 Keynote 的优势就无限大了,毕竟预览本身没有「空白画布」这个概念,想要搞多图片组合标注的难度就像用 Keynote 裁切照片一样。事实上,这篇文章里,除了直接截图,所有的图片都是用 Keynote 制作的(包括题图和那个假的桌面)。所以这二者孰强孰弱,还是要看使用者的目的:单张照片标个重点,毫不犹豫上预览;几张图片组合标注,那肯定首选 Keynote。

那么问题来了:组合标注,Keynote 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别急,下篇再说。

最后,就 Keynote 标注图片提几点注意事项:

  1. 最好将幻灯片的大小调整至与要标注图片的大小一致,以换取最佳效果;
  2. 尽量将要标注的图片锁定(菜单栏 > 排列 > 锁定),快捷键为 ⌘L。
  3. 导出为图像时,质量一定选最高,也就是「JPEG(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