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记账系统包括 4 个部分

虽然本教程是「MoneyWiz 完全使用指南」,但因为是「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所以,在开始介绍 MoneyWiz 的使用方法之前,有必要先掌握基本的方法论,也就是我眼中个人记账的「记账系统」。

我们的消费交易是一个从需求开始、通过账户流出、产生交易并得到商品的过程,记账就是对这个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和归档。如果把这个过程映射在记账行为中,就是一个在预算的基础上、通过账户和类别的输入、到消费交易的处理流程,最后,在期末用报表的形式进行输出,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账系统,它也是你在学习记账中的重要的逻辑基础。

想要真正地学会记账,就必须搭建一个包含这 4 种元素的记账系统,我把这 4 个元素模块化,分别分成:1. 输入,2. 处理,3. 输出,0. 预算。

如果你仔细看编号,可以看出我把预算和其他 3 个模块区分对待,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相较于其他 3 个模块,预算的建立与否并不影响整个记账系统的运作,它可以被看成是高阶需求,会使用到这个模块的人相对于新手来说往往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所以我将它独立化;

另一方面,预算的设置是建立在完成前 3 个模块的基础上,从初始设置的步骤上看它应该属于第四顺位,但,如果站在消费的角度,它则是优先发生于任何一个模块之前。所以,我给它编号 0,但排在最后一位。

模块一:输入

在开始记账之前,我们要先给记账系统进行输入,这个输入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账户的设置、二是对类别的设置。账户决定了你的消费从哪里流出,让你清楚你有多少钱;而类别则记录了你的交易归集在哪里,让你明白你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用「账户」追溯所有金钱的踪迹

记账 App 中的账户是用来真实映射我们生活中的账户。在设置账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分到最细;当你有很多银行卡的时候,你应该在记账 App 中分成交通银行、上海银行、光大银行,而不是统一称为「银行卡」;你经常用的支付宝应该在记账 App 中分为支付宝、余额宝、花呗,而不是统一称为「支付宝」。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是:记账 App 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你现实生活中的账户情况,当你想知道某一个支付工具中还剩多少钱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在 App 中查看,而不是分别走向各种其他支付平台的独立 App、输入密码、登录,然后查询;其二是:细致的划分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乱账」的发生,在记账过程中难免会有漏记、错记的情况,这种错误通常可以在对具体单个账户进行对账的时候通过期初余额 +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的逻辑找出在本期发生额中漏记、错记的消费交易,然后订正。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就是,分到最细指的是对所有正在使用中的账户而言,「正在使用」指的是在可见范围内会对你的现金流产生实质性影响,这就决定了有两种账户不用记:一是可见范围内不会对现金流产生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房产、车产这类短期内并不打算卖的资产;二是产生的影响并不实质性,比如说你在支付宝里设置了「自动将支付宝余额转入余额宝」,那么就没有必要分别设立支付宝和余额宝两个账户。

在 MoneyWiz 中,在你记录了所有资产和负债之后,它会在最上方显示「净值」,这就是你真实的净资产,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多少钱」。

用「分类」划分并归集消费交易

在设置完账户之后,下一步就是设置类别,同样的,类别的建立也是为了在记账 App 中真实地映射出你的消费框架;但不同于账户分类有依据可遵循,类别的设置非常个性化和随意化:个性表现在不同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随意表现在即使从个体出发,消费行为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但是个性随意并不代表无理可依。在设置类别时,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乐这 5 大类为出发点,分别建立购物、餐饮、生活、交通和娱乐这 5 个一级分类,同时根据个人的需求不同,增加额外的分类。比如,学生、和对知识获取有着持续性消费的人可以再设立「学习」这个分类;已经有小孩的人可以设立「育儿」。

在一级分类的划分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抠字眼,比如:认为交通也可以归属于生活,再比如生活这个分类过于宽泛,因为一旦开始抠字眼,在一级分类的过程中就把自己陷入了死循环,那么就很难再进行下去了。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全局观审视分类,哪怕交通生活有从属关系也不去纠结细节,如果觉得生活过于宽泛可以按照你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居住个人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没有房贷和租金支出的情况下,居住并不会占到很大比例,所以大可不必纠结与个人的界限;相反,如果在「住」上的花销不小,那么可以考虑划分开来,还是那句话:从全局审视一级分类

在一级分类大框架搭建好了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设立详细的二级分类,这个步骤通常比划分一级分类容易,因为具体的细分往往比抽象的归类来的容易。在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以交通为例,分别以在校大学生和有车的上班族为例设置的二级分类:

大学生的出行往往是以乘坐公共交通为主,打车为辅,再加上逢年过节的回家高铁票和机票,所以大致可以分成公共交通、出租车、高铁机票。但如果你是有车一族,那么交通这个分类就要细分到:油费、保险费、停车过路费、公共交通、出租车、高铁机票等等。

除了衣食住行乐之外,可以在一级分类中再设立一个其他,用来归集所有不能做出归属的消费交易,提高记账的精准性。对于有没有必要再每个一级分类中再分别设立其他,就因人而异了,这里的「异」完全取决于你强迫症的轻重。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一旦你选择在每个一级分类中都设置其他,需要在其他的后面(或前面)加上该一级分类的名字,比如其他餐饮其他交通其他购物等等,这么做的原因是:在之后输出二级分类报表的时候能让不同的「其他」分别有特定的意义。

小结:在第一个模块输入中,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记账系统中搭建 2 个框架:账户和分类,分别用来追溯金钱踪迹、归集消费交易。

模块二:处理

在构建出记账系统框架之后,在第二个模块处理中就可以将消费交易数字化,记录在 MoneyWiz 中了。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 2 个问题,一是认清记账 App 中的 3 种消费类型,二是用好记账 App 的 3 大功能来简化流程、并同时对交易添加必要的元素,方便事后报表的输出。

认清记账 App 中 3 种消费类型

在 MoneyWiz 中,交易类型一共有 3 + 1 种:支出、收入、转账 + 调整余额,它们被很清晰地划分在菜单栏上方:

这也是我认为 MoneyWiz 逻辑清楚的最重要的原因。很多记账 App 要么把转账的入口做的很深(甚至没有),要么进一步地细分成借贷、报销、应收应付、资产买入卖出等等各种复杂的种类。但其实,对于个人记账而言,除了人人都能分清的支出和收入之外、一切交易都是转账的变体,那些复杂的名字对于进阶使用者来说可能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但却会让新手望而却步。

具体基于各种复杂场景的记账操作我会在随后的章节里通过上图中的「应收账款」和另一个「应付账款」详细举例说明,在这你需要做的只是忘掉所有的复杂名词,把除了收入和支出之外的所有交易类型都看成是转账(调整余额除外,后续章节会另说)。

用好记账 App 的 3 大功能

除了搞清楚交易类型,第二个问题就是用好 App 中的 3 大功能:预定标签对账,它们的作用分别是简化记账流程、添加交易特征、保证记录精准。

预定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会产生一些未来即将发生的交易,比如每月的工资收入、每月的房租支出、年付会员订阅等等,这些重复性的事件可以通过「预约消费交易」的形式事先在记账 App 中记录下来,这项功能在 MoneyWiz 中叫做预定

使用预定功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你的记账流程,避免多次输入同一笔账的重复性劳动,这项功能对「定期交房租」极其有用;同时,这也可以用在定时但不定量的消费交易中,比如「定期用余额宝给花呗还款」,同样可以通过预定的方式记录,在交易发生之后再修改金额。

后者其实也包含了一个隐藏的好处,预定交易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少数派的读者应该很多都有订阅数字内容的习惯,当数量一多就很容易忘记续费日期,对于有些并不想继续订阅的服务往往也就在不经意之间再次自动续费了,而在 MoneyWiz 中加入这笔预定就可以彻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标签

标签还是分类

这可能是在记账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了,有些人认为分类过于死板,一笔账只能归集到一个类别中,这类人的论点是:标签可以更加灵活地给消费交易添加属性。比如对于「和朋友一起看电影」这件事,如果用标签记账,那么可以分别打上看电影社交标签,但如果只用分类,就会陷入选择困境。

我认为,一个完整的记账系统一定是基于分类之上而非标签,因为记账是为了搞清楚消费的配比,这种配比只能通过报表输出的形式以分类为框架进行统计;而如果仅仅使用标签根本没办法确定一个固定的全集,进而也就无法输出包含配比的报表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标签就没有可取之处,标签真正的用法应该是对消费交易以不同的条件进行筛选,从而得到一系列具有特定特征的消费交易结果。比如在刚才的例子中,正确的记录方法应该是:

所以说,标签和分类并不是对立面,相反,它们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功能,对此有异议的人实际上是将一笔消费交易的属性特征弄混了:「分类」代表的是一笔消费交易的属性,它的作用是给该项交易定性;而「标签」是给一笔消费交易加上特征,它的作用是添加元素;前者是为搞清楚消费行为的配比打基础,而后者是为筛选出一系列具有某项特征的消费交易提供条件。

搞清楚这一点,你就不会再为「旅游中的餐饮(分类)是记餐饮还是旅游(特征)」、「超市购物是记食材(分类)还是购物(特征)」这类消费烦恼了,先定性、再添加特征

在 MoneyWiz 中标签这项功能就叫做标签,而有些记账 App 则会以「项目/专案/事件」来展现这项功能,在这类 App 中,标签往往被冠以了一个更高的级别:有单独的位置归集、整理这类消费交易。但本质上它们跟标签的性质都是一样,只不过在这类 App 中想要筛选出这类交易只要去特定的位置查看就好,而在 MoneyWiz 中你只能通过搜索、报表输出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标,多了手动筛选这一个步骤。

对账

对账相对于前两个功能来说比较特殊,因为很多 App 里并不提供这项在我看来其实是很必需的一项功能。如果说想让消费交易准确无误,你所能做的是「小心小心再小心」的话,那么记账 App 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对账这一「最后防线」。

输入模块的设置账户中我提到:账户一定要分到最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对账的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确定了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之后,通过查找你记账系统(MoneyWiz)与银行账单(支付宝/银行等)中的钩稽来发现记账过程中的漏记和错记,你可以在这「最后一道防线」中把消费记录调整为最正确的状态,从而不影响下一步报表输出的准确性。

而完成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因为记账 App 中的交易排序与银行账单中的顺序不一定完全相同,这就说明了在对账过程中必定要用到勾选这个功能,而在记账系统和银行账单都是电子化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用纸笔完成这项操作,所以,一个提供了对账功能的记账 App 在这时候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了。

在 MoneyWiz 中,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账户中开启「对账模式」,然后根据银行账单对现有的消费交易一笔笔进行勾选,最终找到当期中的错记和漏记。Mac 版 MoneyWiz 的「对账功能」比 iOS 更复杂一些,具体的我会在最后一章中详细说明。

而对于没有账单的账户,比如现金账户,如果在回忆完所有交易后还是不能将 MoneyWiz 中的余额调到最正确的数字,那么就要用到「调整余额」这个功能。

总之,对账是记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一方面它保证了下一步报表输出的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准确的账户余额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记账过程中不必要消极情绪的产生。很多人最终放弃记账的导火索往往就是:「钱老是不一样,好烦!算了不记了……」,所以哪怕是无法对账的现金账户,也可以用定期「调整余额」的方式矫正期末余额,以正确的期初余额开始下一周期的记账。

小结:在第二个模块处理中,你要清楚的是:所有的消费交易只是支出、收入、转账这 3 种;在对交易数据化的过程中,用巧「预定」简化记账流程、用对「标签」添加交易特征、用好「对账」保证记录精准。

模块三:输出

第三个模块是输出,输出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的搜索结果,比如前文提到的基于标签下的搜索结果;另一种是以报表形式产生的图表,我重点针对后一种。

跟消费交易中的转账类似,不同的 App 之间报表的命名往往不尽相同,尤其是像 MoneyWiz 这类国外的记账 App,翻译上难免不能做到很好地本土化,再加以「报表强大」著称的 MoneyWiz 总共有 30 种报表,对于新手而言可以说是当头一棒了。

事实上,这 30 种报表基本上都只是这 3 大类报表的演化版:支出报表收入报表对比报表,只不过 MoneyWiz 在这 3 大类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接下来我会说明。

最重要的 2 种报表

在详细说明之前,我先重点讲 2 种报表,它们是我认为你在记账过程中最应该、也是最必要关注的报表,分别是:净值支出类别。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它们分别展现了记账的 2 个目标:你有多少钱你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净值

在本章一开始的时候我强调过:只有搞清楚净资产有多少才是真正意义上明白你有多少钱。这里的净资产也就是报表中的净值(另一个「结余走势」是在净值的基础上用账户做进一步划分),通过观察净值到你可以了解到「你有多少钱」的大概走势,通俗点说就是:越来越穷、还是越来越有钱?

支出类别

而另一种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比较支出类别」,他能让我们明白钱都花到哪里去了,通过查看不同类别的占比,可以了解我们消费配比是不是合理、在某些方面的花销是不是已经超出了已有的能力。

3 大类其他报表

除了以上 2 种需要重点关注的报表之外,其他的大部分的报表都可以分别以支出收入对比这 3 大类来进行划分。

MoneyWiz 中的 30 种报表,被分为:账户、预算、分类、收款人、标签、电子表格和其他 7 大类。这种分类方式对大多数的新手来说并不友好,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

  1. 所有的支出报表都是以支出消费交易为主体,分别以预算类别收款人标签为筛选条件,输出走势图、柱状图、饼图和表格。
  2. 所有的收入报表都是以收入消费交易为主体,分别以预算类别收款人标签为筛选条件,输出走势图、柱状图、饼图和表格。
  3. 2 种对比报表——「现金流」:用来对比同一个期间的支出和收入;和预算下的「结余走势」:用来对比计划的预算和实际消费的情况。

第 3 类对比报表,与前 2 类单独以支出或分类为主体不同,它有 2 个主体,其实也很好理解:有 2 个主体才能进行对比。

再加上刚才提到的净值和结余走势,以及一个文字统计报表,剩下的就自由 2 个自定义报表了,这么看来,30 种其实并不可怕。我在第五期会结合例子详细对这些报表的使用场景进行说明,这里就暂时先不多说了。

目前为止你所需要清楚的就是,除了净值支出类别是 2 种需要重点关注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基于支出收入对比数据加上你所需的筛选条件输出的报表,搞清楚逻辑之后,再晦涩的直译名称也不会对你的使用造成任何影响。

模块零:预算

最后一个是比较特殊的模块:预算,它的设置载体是输入中的分类、设置依据是输出中的分类报表。

说它特殊并不为过,会有一部分人认为并没有设置预算的必要,毕竟账也记了、报表也输出了,差不多就行了。其实不然,到此为止虽然可以达到记账的 2 个目标,但若想让你的消费更理性、更有规划就必须在消费前设置预算。

逻辑其实很简单:通过净值我们知道了我们一直以来都有多少钱,然后呢?通过分类报表我们知道了我们过去的消费配比,然后呢?

然后就是调整。一旦通过报表的数据得知消费配比不合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它调整合理;同理,一旦得知消费级别超出能力范围,下一步就是计划预算进行控制。「差不多就行了」的想法永远不能对实践操作起到任何作用,只有通过预算对具体类别的消费进行规划,才能在花钱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预算应该怎么做?预算实际上分成 2 个阶段,第一是做预算、第二是调预算

阶段一:做预算

第一次做预算必定是需要花一些时间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的,主要从 3 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

  1. 生活必需品;
  2. 休闲投资款;
  3. 紧急备用金。

首先,无论你的收入情况如何,你都应该按照大约 10% 的比例提取紧急备用金,这个紧急备用金是为了让你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会因为措手不及、而不得不向外借款;而如果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这一部分钱最好一直储蓄着,为将来的「万一」做准备。

其次,你就可以将你的分类分别划进「生活必需品」和「休闲投资款」中,具体的做法是:将生活中必须消费的项目,通常情况是,归为第一类;将其他分类,通常是 等,归为第二类。这样双层及划分的原因是,一旦在预算过程中发现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时,优先去调整后者、而保证生活必要的开支。

当分类设置好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每一个类别的预算金额进行规划。在具体规划金额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单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的做法是:按照该分类最常见的消费发生频率,按照天、周、月、季度、年去预估金额。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最大程度地把你的消费行为还原在预算上,而不是仅仅天马行空地去空想:

当然,如果你之前就有记账的习惯那就好了,直接用平均值填入相应的单元格里。

在所有的金额全部预估完毕之后,将它们汇总并跟预计收入相比较,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优先削减「休闲投资款」、保证「生活必需品」,否则不科学的预算规划到头来很可能就是忽视它。

当你在电子表格中将预算大致规划出来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挑选出必要的项目规划到 MoneyWiz 中。我对必要项目的选择主要基于两点:

  1. 金额较大的;
  2. 心里没谱的。

对于金额较大的分类,一点程度上的变化都会对金额造成比较重要的影响,比如三餐、购物等;对于心理没谱的,往往都是一些「身体想花、但脑子狠狠的在控制」的项目,比如购物、娱乐等。

可以看到的是,这两点是存在交集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判断哪些项目需要预算,相反,这类交集通常是最需要预算的。

在 MoneyWiz 中,你可以对一项分或多项分类按照天、周、月、年的频率规划预算。

然后在「预算」中通过查看进度条的方式进行管理,一旦预算超支,每次你打开 MoneyWiz 的时候它都会以小红点的方式警示你。

阶段二:调预算

在首次设置预算完成后,并不代表这个预算就会一直使用下去,毕竟是基于估计之上的数据,永远没有最正确之说,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让预算一直处于最适合的状态下,而这个「最适合」就是建立在不断调整的基础之上。

我个人是建议刚开始记账的时候每半个月调整 1 次,2、3 次之后就可以将这个频率定在 1 个月 1 次。

调整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像首次设置那么麻烦了,一般来说,你只需要将实际与预计差额较大的项目摘出来,分析预算设计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对预算进行后期调整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预算总额是否超出了「可支配收入」,并且,「紧急备用金」的部分同样需要预留。

对于调整过的预算,你可以在 MoneyWiz 中进行修改、也可以在不同的预算类别中进行转移。

这样,通过第一阶段的「做预算」和第二阶段的「调预算」,你就可以通过 MoneyWiz 对那些你没有把握性的项目进行控制,不让支出配比严重失衡、也不过度地超出经济能力消费,把每一块钱都花在真的能带给你幸福感的地方。

总结

在这一期中,我主要从理论出发,把记账系统按照输入处理输出预算划分为了 4 个模块,在你使用任何一个记账 App 的时候,从这 4 个模块出发能帮你更有逻辑地从全局上认识这个 App。

从下一期开始,我就会以 MoneyWiz 为工具,站在具体的场景角度,带着你从零开始学习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