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即将被新生代边缘化的 50 岁女人,90 后一代的同事总是一脸宽容的认为我们理所当然的不会了解很多新东西,不会接受新信息,当然更不会理解他们的生活。很多同龄人都抱着很无奈很茫然的心态。毕竟,一方面儿女已经成年,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几乎没有融入其中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新的生活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想拉住却倍感无力。
直到我遇到了「形色」——一款让我重拾童年、少年寻梦感觉的 App。
形色可以随时随地,拍照上传你遇到的植物照片,可以立即给出名称和寓意,如果对给出的答案存在疑虑,还可以去鉴定区找相关专家寻求答案。形色非常适合植物爱好者、花卉爱好者、甚至是一部分摄影爱好者。
也许是生长于农村的缘故,少年时期的知识匮乏甚于那时候的物质匮乏。回忆过去,更多的人只是记住了当时缺衣少食的物质贫穷,甚少谈起没有书籍、没有老师的精神贫穷。虽然天蓝、水清,记忆本应当是色彩明艳的,可真实的少年生活其实是灰色的。
在那个没有任何电器(电灯除外),没有百科全书,没有课外活动的年代里,唯一可以称得上唾手可得的事物就是各种植物。
放学后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去挖野菜、打猪草,找各种带甜味的野果、草根品尝......这都是那时候最深刻的记忆。而我也常常想问这些植物都叫什么?有什么药用价值?能食用吗?可是没人、没有书籍能给我答案。
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心无处可释放,几乎入魔一般。高考甚至一度想上农业大学,后因理科成绩差而未果。上了大学,喜欢《诗经》,窃认为诗经表现的是人类最童真的情感,但也一直纠结于那行文中出现的各种植物名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它们都是什么植物?现在叫什么?
直到我遇到了形色,这些问题终于有了解答。
尽管它不完美,经常受拍摄角度、光线的限制,找不到正确的解释,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也会对软件的辨别正确度造成影响。但对于喜爱植物的人,尤其是我来说,都不是大问题。
现在,我身边很多人都在用形色,要好的朋友甚至还建了「植物群」,专门交流各种新奇的植物,寻找植物的古今名字、注释、相关的中外典故。有时家人在一起吃饭也喜欢把时令菜搜索一通。比如我了解到,我们日常食用的茼蒿与治疗疟疾的黄花青蒿不是一样的植物;在欧洲茼蒿是种植在花园的花卉;诗经上说的「觱沸槛泉,言采其芹」,是指的水芹菜,而不是我们现在吃的旱芹菜;春天墙角一丛丛的紫花地丁原来是古代清热解毒的良药;蒲公英采来可以做菜,也可以晒干泡茶喝,治疗上火嗓子疼有奇效……
形色圆了我喜爱植物的梦,也成为了朋友间沟通的纽带。北方还残雪未融,南方的同学就发上来各种花卉的图片,大家互相品评,猜测名称;夏季,天南地北的驴友们将旅途拍到的新奇植物发到群里征询答案;秋天,各种野果又勾起群友的浓厚兴趣……爱好文学的同学还专门发起了「用发现的植物寻找古代诗词」活动,植物辨识软件瞬间成为文学爱好者沉醉的天堂。
而结识形色并不是我与 App 之间故事的终结。从形色开始,我又尝试了许多其它 App,烘焙、健康、运动、资讯……现在,生活很多彩,工作也因此变得便捷,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不再脱离时代。就如同一只有力的手臂,拉着我,跟上年轻一代的节奏前行。
春风十里,不如你——
形色。
编注:
本文为少数派和豌豆荚联合发起的 「我和 App 的故事」征文活动的精选文章。在 7 月 5 日前参与征文,就有机会获得 🎮 Nintendo Switch、📱 魅蓝手机、📒 Moleskine 笔记本, 了解活动详情 >
对于提早投稿的优秀文章,一旦被推荐至少数派首页,就能获得价值 298 元少数派 × 豌豆荚周边礼包 1 份(比如本文作者就已经拿到)。由于礼包有限,越早投稿,拿奖机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