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我
少数派曾在 2016 年年终举办过一场「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年度征文活动,以「数字生活」为主题,鼓励大家回顾过去的 2016 年。虽没能直接参与其中,但我还是认真阅读了其中大部分的入选征文。在各路入选的征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可能就是「量化」了。
我们所说的「量化」其全称应该为「量化自我」,其起源并不算晚,该运动由连线杂志杂志的编辑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在 2007 年发起,是一场将个人日常生活中用输入、状态和表现这样的参数,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革命,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追踪进行自我认知,以达到对自我更理性化的认识和掌控。
量化自我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是人体自身的生理信息,如心率、血压、体重和心情,也可以是人体表现的行为的信息,如跑步、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在可穿戴设备日渐普及的今天,「量化自我」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量化自我」代表的是一种「数字化」的趋势。运动健身可以数字化为手机屏幕上的步数与卡路里,现金支付可以数字化为在线支付中的几串数字与小数点。量化所带来的数字化,不简单表现在个体「自我」的趋势,更是当今乃至未来的一个人类发展趋势。
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随着各种智能设备以及在线服务的普及,「数字化」给我们带来的最显著的一个好处就是便利。在线支付当道的今天,甚至连路边的煎饼果子摊都支持微信、支付宝付款,出门不带现金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选择。在线支付的发达,也为网约车,共享单车这类新兴创业提供了一个现实层面的可行性,如果约车扫车之后还得用现金支付,不免有一种畸重畸轻的不均衡感。电子书、外卖、网购等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数字化便利不胜枚举,这一点上「数字化」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发展无可争辩。
今日的可穿戴设备多瞄准的是健康领域,就连发布时以「时尚穿戴设备」自居的 Apple Watch 也在几次系统升级迭代后更专注的开始向运动手表过渡。 把「刷满手环的数据」作为动机,一部分人又重新拾起对运动的「热爱」,这个理念对于保持健康来说是否正当还有待商榷,但它对于健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侧面反映了一种大众化的需求:对自我健康的掌控。比起我们的自我感觉,这种掌控是建立数字化上的,数字化的行走步数,数字化的心率变化,数字化的卡路里消耗,这种数字化无疑比起我们的主观感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它让我们对自己的运动,对自己的健康有了一种「掌控感」。看着自己的体重图表随时间成负相关,看着自己的跑步距离越来越长,这种成就感带来的积极影响必将逐渐取代「刷满手环的数据」,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这件事上量化自我的主要动机。
数字化自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通过自我追踪来进行自我认知。当你对生活中一些数字化的场景运用如鱼得水,出门不再带钱包,有手机即可;无需多么专业,通过自己的运动数据制定的合理运动计划;也不用对旅游的行程过度操劳,网络上即可预定好一切。当一切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你的眼前时,你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资产的流动不再局限于银行寄来的纸质账单,各种收支出在数字化中一目了然;身体的极限不再以肌肉酸痛和呼吸急促的形式迎面撞上你,而是可在各种运动数据中合理的规避和锻炼。正如千年以前的阿波罗神庙中的三句箴言之一所言:「认识你自己」。以数字化来认知自我,也许就是对这个箴言最好的践行。
数字化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凡事均有两面,数字化亦是如此。随着传统纸质媒体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因数字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时效性与信息量让一个现象孕育而生:信息碎片化。借助手机这个工具,在越来越少的时间里,人们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在碎片化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虽然十分及时有效,但由于更新频繁且内容十分繁杂,正如其名的碎片化,久而久之从中获得的信息也变得支离破碎,在脑中失去了管理,容易遗忘,也难以组织,相应的价值大打折扣。碎片化阅读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而最后这些信息如果转变为无价值,也就实际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噪音越多越大,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的干扰也会越来越大。重新审视当今的互联网,一个明星出轨就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迎来无数关注,谣言肆虐,愚蠢的言论遍地可见。在一个属于「世界」的互联网中,依然存在着国度的边界,存在着限制,言论自由即便漂洋过海也可以被冠以「辱华」的名义,甚至一些言论只有在围墙下才可以享有坐井观天式的熠熠生辉。这般情景很难让人觉得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
前不久一款名为 WannaCry 的勒索病毒席卷全球,近 150 个国家遭到攻击。
医院因此瘫痪而无法收治病人,办公系统瘫痪,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该病毒会加密受害者的电脑文件,并勒索一定数目的比特币来帮助受害者解密文件。因其通过网络传播,用时不久就波及全球,无数人中招。
这件事是数字化世界的警钟,安全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隐患永远存在,安全应时刻警惕。数字化给人提供了便利,也为图谋不轨者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当我们的隐私也随着数字化进程前进时,我们不得不警惕地放慢脚步,看清前方的陷阱与迷宫。
随着 VR,AR 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对现实的数字化改造正在进行,前行的路上会有这样的声音:如果什么都可以虚拟了,那什么才算是真实?这个问题其实由来甚久,从电子书侵占市场开始,人们对「真实感」的追求开始逐渐浮出水面。这个「真实感」其实也十分的矛盾,在虚拟中模拟真实时,人们渴望逼真的体验(从 VR 在色情行业的运用便可见一斑),而逐渐沉溺于虚幻当中后,人们又反过来渴求来源于现实的真实,电子书无纸质书的质感,阅读的体验缺失等等都是这一派人的口号。从这个角度出发,Kindle 等电子书仿制纸质书阅读体验的墨水屏幕反倒是像数字化对「真实感」的一次妥协。然而这些能否作为数字化让我们失去的体验,我觉得并不绝对,毕竟以上观点的冲突大多来源于人们自我的心理认知,有人愿意为此妥协,也有人乐在其中,至于如何选择,如何权衡得失,皆来源于每一个人的选择。
脱数字化的意义
任何需求都有两面,有数字化的潮流,也必定有「脱数字化」的需求。记得 Jiahao.S 曾在少数派的访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讨厌一味地强调数字生活,忘记生活真正的样子是什么。
这句话很好的点明了脱数字化这个需求的要点,数字化终归只是一种方式,过度的强调方式而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实属得不偿失。如何利用好数字化这个工具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回想以前的社会,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一切照常运作,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改变。运动终归要靠自己动起来,手机不能帮你跑步;交易终归要靠金钱的流动,数字并不能代替你的财产。我们能改变的只有形式,让其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合理的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生产力,但如果唯工具论,只会让我们陷入无效的数字化怪圈,成为一个怪人。
现在想来,也不难理解古时迁客骚人们的心境了,功利的官场和黑暗的现实让他们想从中脱身,找回人生本质的意义;脱数字化的人想要从浮躁的社会中抽身,找寻现实的真实存在的意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未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会是什么样,没有人敢妄下定论。但有一点我倒是能肯定,未来一定是属于数字化的。在这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已经体验了科技给人带来的极大颠覆,我也相信未来的每一个十年,科技必定会让世界再更新几个模样,数字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数字化也好,脱数字化也罢,终究只是对自我的一种选择。我们可以用数字化全副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探路人,也可以选择与数字化一切保持距离,尽可能的关注生活本身。人们的思想能被石板、竹简、纸张、磁带和比特所保存,有些来自遥远过去的心智因此可以为现世所重新审阅,有些则能因此而流传给不可预知的未来。数字化带来的自我认知全靠我们自己去掌握,去理解。
所以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凌驾于数字之上,完全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主宰者。
在那样一个瞬间,我们便从数字中得到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