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天,WWDC就开始了。对于2017年的WWDC,我很期待它在消费产品的「广色域」方面作为先行者进行引导。为开发者给出一整套开发指导。
对于「广色域」,从它逐渐普及在Apple的设备上,这是一个不太被关注的方面,甚至被人忽视。从iMac 5k开始,持续了若干年,到iPhone 7,Apple实现了旗下各个设备的广色域显示的完整布局。但是为数不多的人会忽略这个变化,忘记了这个特点。
当然这也是正常,「广色域」其本身就是个对于普通人理解不友好的概念,也没有取一个类似“视网膜”屏幕那么生动名字,对于普通消费者几乎没有任何购买欲望加分。看到最多的可能是那个色域范围图,或者一个看似不知所云的,不同色域图片计算出得差异部分。
况且,除了少数自家支持广色域的设备,它的效果在其它任何地方,不管是分享给别的设备的照片、普通显示器展示,都不会看出任何出色的地方。况且,目前的UI、软件开发,全都是基于现状的色域范围内。除非有目的去针对性对比,平时看看广告新闻不会有任何额外购买欲望。
但是我觉得,如果发展的适当,这可能像是retina那样的一个不小的进步。
首先,说明一个关于颜色的基础概念。对于使用有限位数存储颜色数据的设备,永远是将一个获得的颜色值,类似四舍五入,截取规约到一个储存精度限制下的近似值。由连续的现实数据,存储到一个近似的离散的值当中。显示也是,显示设备力所能及地来努力表示出近似于需要显示的值。「广色域」的支持,就是告诉人们,目前感觉绚丽色彩的设备,其实可以更加优秀。
打一个,不算完全恰当的比方。彩屏刚刚出现时候,可能只是用了个8位色表示,那时候可能感觉彩屏已经很厉害。而逐渐的会发现,显示器会变得越来越真实,从8位色逐渐到了256位色,再逐渐更加复杂化。而这时候,如果再回去对比当初很满意的初代彩屏,可能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广色域」可以让人们看到更多的颜色,是以前从来没有机会在设备上看到过的颜色,而这样的变化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可以是革命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拍照的更加真实。
比如,UI的变化。可能WWDC对开发者的引导下,整个工业界生产方面原始素材的升级,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会有新的趋势,逐渐去考虑新的、从来没有出现在设备上的颜色,甚至可能出现更加特别的效果。
打个比方,习惯windows 95的时候,第一次见到windows xp的UI中,颜色可以丰富渐变;习惯了windows xp时候,第一次见到windows 7, 发现UI中可以做到丰富圆润的半透明效果。
所以我期待,广色域,以及WWDC之后对开发者向广色域方面的引导,未来几年内,从UI到软件适配,逐渐地也有类似的革命性地效果变化。可能从iOS 11开始,不管是明着说明适配广色域的UI升级,还是说暗自默默修改素材,Apple那些优秀的设计师们肯定在察觉不到的地方花费很多工夫,然后用几乎不能察觉、但又更丰富的颜色,在没有人在意的地方让人耳目一新,最后效果可能是“看起来更加舒服,但是讲不出到底区别在哪里,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当然,过程可能也是艰难的,iPhone 7以及这一系列的设备注定作为第一代,会显得概念超前而实际使用不在,就好比当初,整个软件工业界持续多年的向retina适配的痛苦阶段,当然很多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有什么太多变化,但是最终结果肯定就是潜移默化中,再也回不去了。
我感觉这可能像是retina那次一样,将一个小众的方案,直接带入到消费级别中,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可能工业界早已经有了解决方案,竞争对手的跟进也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好比当初retina屏幕出现后不久,很多厂商都开始有能力做到)。但是以Apple的设备的体量,一次性直接应用到了几乎最大出货量量的设备,将这个小众趋势引导成为流行产品,然后上亿人,几乎第一次看到了更加丰富的效果,直接实现了显示上的下一代升级。
如果猜测成真,可能新一代系统开始利用丰富的颜色构建更加丰富的UI,然后引导软件开发者跟进,开始着手更加丰富的颜色方案,或者给出更多惊喜的效果。
所以我最期待,是WWDC上面,对于软件工业界广色域的引导,apple向全世界开发者指引一个共同努力的发展方向。可能,这也是只有Apple这个体量公司才具备的号召能力。
后记:关于设计师可以达到的偏执,以及为什么要尊重其它专业人士的领域
iOS上的那个所谓的“圆角矩形”很有意思。“圆角矩形”完全是为了简化描述,当认真去探讨那个图标形状时候,发现根本不简单,甚至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复制完全一致的形状。可以参考一篇知乎问题下,答案的讨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91767)。虽然圆角矩形很易得,但是直线与弧线连接处曲率突变会造成一定的不顺畅。讨论很精彩,大家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拟合标准的图像。
第二个例子,一篇四年前,iOS7刚刚问世时候的Hi-id(现在是锤子科技的一名设计师)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70752)
可能有人会记得巨大扁平化变化,让很多人不适应,甚至有人说自己四年级的孩子都画的比这系统图标好看。Hi-id的文章讨论了那个看似简单的电话图标,来说明这个所谓「简单」设计的背后需要多么大的努力。
因此,即便我自己本身对于图像或者设计领域是外行,我仍然坚信专业以及认真的设计师,会在这方面有举措,未来在电子设备显示方面作出杰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