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心情下 2 是「派早报」栏目的创建者和参与者,从 2015 年 - 2017 年他为少数派读者撰写了 464 期的派早报。机器人和他聊了聊,发起「派早报」栏目的初衷,撰写派早报的工作流,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还有很多你也感兴趣的话题。

机器人:介绍下你自己

大家好,我是化学心情下 2,从 2013 年下半年开始参与少数派撰稿并活跃至今,在少数派主要参与有关科技资讯(例如派早报栏目)以及部分 Android 相关技巧文的撰稿工作,在更早的时候还写过游戏以及部分应用推荐;除了在我派撰稿之外,我自己还有一份与移动互联网/VR 相关的正职工作,工作内容设及产品原型设计、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

机器人: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少数派写文章的,当时是什么原因让你加入少数派的?

具体时间在 2013 年9月初,之前一直关注的煮机网的老麦在微博上发了一个作者招募贴,恰好我自己正职工作中在做的一个项目刚刚被停掉,项目就是通过视频推荐有趣的手机应用和游戏,而当时我负责的是相关内容文案的撰写,所以后来我就觉得老麦说的作者我完全可以试一下,也是我那时候最感兴趣,就参与报名了。

当然这里也有机缘巧合的地方,这里插播一下,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逛煮机网,因为玩 Palm Pre 2 的缘故,所以自己就一直上煮机论坛看帖子,同时发些我自己找到或者研究出来的教程贴。还在 2012 年的时候很荣幸的参与了煮机的线下聚会,总之我是比较早就关注煮机网还有老麦的,并且非常认可信任他们。换句话说,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先通过煮机网才知道少数派的撰稿作者。

招募报名后,责编 Yves 要求我写一篇试用稿件,我的试用稿件是写了一款我熟悉的手机游戏的推荐,从现在角度来看写的还是蛮糟糕的,但是或许那时候可能够努力就会有机会(也有一些运气成分吧),就很快就过审核成为撰稿作者了。

机器人:你很早就开始在少数派发文章了,但是「派早报」这个栏目是 2015 年 3 月 3 日才开始第一期的,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发起这样一个栏目的?

之前我在少数派 Matrix 里面通过《派早报,不再见》说了大致的原委,但写的更情绪化一些,所以这里还是详细给大家还原下,听上去很像少数派的编年史哈~

少数派在 2014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讯板块,当时的考量是希望网站更有新鲜度,也可以让网站受众更容易获得最新鲜的一手科技信息,恰好我之前有过 IT 资讯编译的工作经验,所以就非常自然的参与进来。但那时候主要是单篇资讯为主,报道内容也是以应用、游戏更新内容为主,内容选材的面还是比较狭窄的,主要还是和少数派「手机应用游戏推荐」的定位相切合。

当时网站板块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资讯板块位置被放在首页 banner 图和应用推荐评测内容中间,正好当时我正职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所以闲下来就在少数派发资讯,所以这个版块每天的更新频率就很快,但后来就产生一些问题:有可能让进入网站的用户在资讯板块上就被「截掉了」,用户可能会不往下翻阅我们写的应用评测或者推荐,从而影响整体网站点击和阅读,慢慢我自己都觉得要调整下了。

恰好那时候责编 Yves 提到了新年改版的事情,我当时就开始琢磨资讯这种短篇「快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现会更有可看性,正好 2015 年春节假期有点时间,我就在想怎么从最简单的构思开始做出 Demo 实现,后来发现有竞品也在弄,大概的栏目影子就慢慢浮现在眼前了。

后来春节假期一过,后来和少数派各位讨论了栏目形式,同时我做了一版我心目中的 Demo、探讨了下资讯取材范围,其实那时候对资讯的内容取材范围还是有点模糊的,但既然自己想做就必须「一意孤行」,自己总觉得个人的「剩余生产力」还是要发挥余热,所以这个栏目从一开始就比较吊诡,我自己的建议比较多,Yves 老师的精力也有限,也是少数派第一个由撰稿编辑发起的专题栏目。当然也对能否获得用户欢迎也是相当顾虑的。

讨论完毕之后理所当然就要考虑栏目名称,大家其实想了很多名字但都不太好,Yves 老师最后就用了言简意赅的「派早报」做名字,然后这个栏目算是正式诞生了。

第一期派早报

机器人:刚刚开始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在做的过程中有过哪些调整?

困难其实从第一天开始就发生了,那时候真的叫步履艰难啊!因为我个人非常不好的写作习惯,在写文章的时候爱用较长的铺垫,这个毛病放在写追求精简的短资讯类文章是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导致 Yves 在给我改稿的时候痛苦得不行,自然非常浪费时间。

而派早报就是凸显一个「早」嘛!但因为我也有正职工作在身,每天最早也是 6 点起床,然后写到 7 点半出门通勤,到了公司继续写,最初人手就我自己一个人,采编、编译、加图加视频都是自己一个人,再加上审核的时间,就这么倒腾下有时候都到了十点多了,其实也不能怪派早报被用户催更叫「派午报」了,时间上真的是没法控制。

最早派早报的工作流程是单线程的,我一个人自己负责找素材、之前写单篇资讯,可以直接用浏览器保存的外站书签,简单浏览下就 OK,做派早报是聚合新闻,之前通过浏览器一个个外站找过去效率很低,所以就养成了用 RSS 订阅的习惯,但当时还没形成工作流,用 RSS 订阅也是通过 Feedly 在 PC 桌面上看,看到合适的贴到马克飞象(基于 Evernote 同步的在线 Markdown 编辑器)里作为素材。

用马克飞象写派早报

这种单线程的工作显然会严重的降低效率,直到到 2015 年下半年才真正开始调整,首先是角色上的,我派的各位责编大大开始接手,我也是从那时候隐藏到幕后成为栏目参与者。对应的工作流也开始形成,变成这样的结构:

Feedly 中的收集的原有素材 —> Trello 派早报栏目 —> Quip —> 少数派后台。

而我只需要专注完成某一个环节,例如前面的素材收集部分就可以,而 Quip 到后台编辑器部分由他人完成,而每个环节都可以由责编直接插入参与调整,不合适的素材在进入 Trello 中就会被去掉,就不存在之前我主要负责编辑的时候,不合适的内容最后还能进入到网站后台编辑环节,时间上的节省其实显而易见。

用 Quip 协作写派早报

机器人:刚开始编写派早报的时候是你一个人负责的吗?这之后都有哪些人参与编写过派早报?

最开始编辑是由我一个人完成(主要),由专门的责编负责审核,;但是后面我发现派早报栏目就是一个无底洞啊(笑),变成了少数派的一个特色栏目了,栏目的重视度也空前增加了,而很多环节上一两个人根本搞不定,真的非常考验人的精力,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栏目编辑流程的大调整。

后来增加了两位新的责编,但前期真正帮上的忙的也很有限,因为我已经形成自己的工作流程,而责编需要了解我的工作流程,熟悉这个栏目,学习这个栏目所必备的一些知识。首先你要对 IT 数码很熟悉,对 iOS、Mac、Android 相关信息或者技术点都略知一二,所以参与项目的编辑在 IT 科技领域的知识储备都是相当高的。

所以直到 2016 年才有了 Clyde 还有一只索狗两位撰稿编辑的加入,他们加入真的是解放生产力!而且内容类型上也比之前扩展了不少,所以如果有心对比 2015 年和 2016 年的派早报,你就会发现 2016 年内容更丰满,更多有关游戏(不仅仅是手游游戏,主机游戏也有)的内容的报道,Windows 相关的科技新闻也增加了,可看性也更高。

机器人:讲一讲你编写派早报的工作流吧。

还是说 2016 年版的标准工作流吧,这样看上去更为具体全面一些。

说实话最初我对派早报编译流程是没有明晰的方法论的,而最终这个工作流可能是适合这个编译组的最优解,但不一定是大家工作的最优解。

派早报每一次内容的发布其实分为前期准备、信息采集、快速编译分解、详细内容编译、图片/视频的搭配以及最后的后台编辑这几个步骤。前期准备中我会为自己定下两个 To-Do List,一个是发布前一天晚上的素材收集,我一般上会用奇妙清单定一个循环定时任务,睡觉前 11 点,看一个自己订阅的 RSS 上有没有值得写的素材,还有一个是第二天早上 6点半的循环任务,提醒你抓紧整理素材或者进行编辑。

我自己有一个工作几年来收集到的 RSS 订阅集合,我将其托管到了 Inoreader 中,每天早上/前一天晚上我都会用手机打开进行粗略的素材筛选,并将对应的资讯条目分享到 trello 派早报的资讯组的 inbox 列中,然后在 Quip 中新建一个「派早报+时间日期」的新共享文档,将组员全部加入到文档中,同时把 trello 中 inbox 的觉得合适的任务「标题以及源链接」贴到文档中,同时在 Trello 中将对应的「任务块」拖到「早报」这个 List 里面去,这算是整个工作流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如果有组员认为某条资讯不合适,可以直接删除并注释掉,因为还没到撰写主要内容环节,所以就不会出现内容不合适的情况;紧接着会有组员开始逐条查看,快速翻译资讯的标题,并且在每一条内容上添加图片或者视频超链接;之后我们会根据大家编辑的情况,翻译原始正文并尽可能用一段话说清楚表达内容,这个过程其实依靠的是对内容的快速理解能力以及文字内容的重组织能力,最后基本完成之后会再次检查编译情况,责编或者 Clyde 会将内容搬运至少数派后台,进行二次格式的调整后就可以正式上线了。

整个过程中从 Inoreader 到 Trello 过程是一个几乎完整的信息工作流,但是到 Quip 中就要麻烦一些,需要手工二次编辑,会有些不太流畅,但这也算是比较快的工作方法了。

机器人:派早报早期是不分「科技界的新鲜事」和「App 圈的新消息」的,后来是怎么想到要做区分的?

其实最初的时候还没有这么明确的划分界定,因为是自己一个人负责大部分的内容,写的时候可能就根本没注意,比如说你放到一个 Trello 的 List 里面的素材,可能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排下来的,之前有想过按照诸如 iOS、Mac、Android 这样划分,但如果当天本身信息少,就根本撑不起来这么多的子板块内容。

而划分「科技界的新鲜事」和「App 圈的新消息」其实是在加入真正意义上派早报编译组这个团队概念之后才有的,某一天编译内容时 Cylde 突然放进来的,说实话我当时就觉得是个点睛之笔,这个划分一方面是概括了派早报的内容最重要的两个方向,另一方面满足了围观群众的需求,我听到过不止一个网友说他们只喜欢看到应用更新或者新应用推荐。

机器人:除了科技资讯之外,你自己平时关注的内容还有哪些?

最喜欢的还是音乐吧。自己本身是个学工科的汉子,纯工科火力发电这种,大学的时候课程很难很无聊,就迷上喜欢听音乐,之前高中的时候听朴树、老狼、叶蓓这样的,然后听高旗、达达乐队(我的 ID 也是出自他们的一首歌)这样。到了大学的时候就要释放自我,之前可能是听听 CD 这样,然后有一次听电台,中歌榜上面介绍了一个乐队,叫新裤子,大舌头唱的复古 Disco 味的歌,正好有在南京有他们的巡演,第一次就去 Live house 蹦去了,之后混 live house、音乐节现场一发不可收拾这样。

有段时间听所谓的土摇,先是国内的盯着厂牌听、摩登天空、兵马司、嚎叫这样的,类型上英式、朋克、后摇、后朋克、民谣等等,除了金属来者不拒。这个到了工作了之后就是变本加厉的买 CD ,估计国内像我这样专门买 CD 听歌的年轻人也不多了吧。然后年年摩登天空/草莓音乐节刷存在感,积攒的音乐节现场的小册子就有六七本。最近一年考虑身体和年龄变化,开始听交响乐古典乐,买了黑胶唱机没事儿就在家听古典音乐,下班回家感觉压力大睡不着,喝点红酒听点古典音乐,人就会放松很多。

自己在家的听音组合


音乐节


黑胶

后来受自己对象影响,开始很关注人文这部分,一些哲学大家的书也开始接触,慢慢也喜欢上看书,涉猎社科、哲学的比较多,小说就看得就少。总之也不知道为啥自己变成一个比较偏文艺卦的人,只是现在跟我说到李志开的欧拉看演出,我可能不像十年前那样玩摩登天空音乐节做连夜火车去北京,到了现场不睡觉那样的精力,估计 Pogo 还没上去人就走不动路了,年龄在这儿必须要承认,但是喜欢音乐的心没变就是。

机器人:编写了 464 期派早报,它是否对你带来了一些提升和影响?这期间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我觉得我想先定下来一个调子,就是派早报真的成就了我,他给我带来的附加值真的无与伦比。

我从没有想过在我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派早报竟然成为我一个最好借鉴的例子,换句话说,我曾经带有私心的认为,他就是一些想法的试验田;远程协作是否可行,什么样的项目管理服务最好用,派早报几乎进行了完整的实践,并且有着他特定的意义。在这期间,我似乎成为一个走在科技前沿的人,而视野的开阔能给自己的发展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能怎么发展可以站到更高的高度,而我现在似乎越发明晰。

派早报是我真正意义上在少数派从开始做都没有烂尾的栏目,或者说在这个栏目中我真正的发挥了自我,学会了如何快速组织协调资源并付诸实践,而平行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也从原先最底层的运营人员开始转变成产品经理乃至项目管理者等职能,而这些职能或者等级的上升,其经验均来自派早报。因为再也没有比从零到一这个过程更珍贵了。而我有幸成为少数派的最初看着他的一点点成长,参与其中并伴随着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平台。

或许很多年之后,我都会为曾经是少数派「派早报」栏目的创建者和参与者而感到自豪。


📰 如果你想看更多关于 Matrix Talk 的文章,欢迎你关注「Matrix Talk」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