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他在网上的 ID:@im61。柳毅是国内知名的 iOS、macOS 开发者,创立了 SeedLab 工作室,作品有 Price TagCurrencyXSalesXPinbox 和 BitNow、知了,同时他也是在线表格工具 Treation 的联合创始人。

柳毅在社交网络上很活跃,会跟大家讨论自己的开发经验,也愿意分享自己在用的工具和生活趣事。他负责过产品开发,也担任过团队的管理者,最近刚恢复了独立开发者的身份,并在微博上晒了自己的收入。借此,我们采访到了柳毅,请他跟大家聊一聊产品运营和远程协作的经验,也分享了他自己的工作流和对 iPad 的看法。

关于 Price Tag

π:为什么会想要做 Price Tag 这个应用?它跟 AppShopper、AppZapp 这些服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去年底和朋友 waychane 面基,他给我演示了 Workflow 的一些使用场景,其中一个是用 Workflow 查应用的历史价格,让我感受到了 Workflow 的强大和便捷(虽然很早买了 Workflow,当时还在积灰)。同时我对大家查应用历史价格这件事很感兴趣,如果能直接在 App Store 里就看到历史价格会不会是最方便的方式?因为对 iOS 上 Extension 机制的了解,我觉得这也是插件功能很好的应用场景,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需求和系统的功能结合起来,做了 Price Tag。

通过分享菜单打开 Price Tag;价格饼状图和曲线图

Price Tag 的特色就是直接在 App Store 里弹出界面查看应用历史价格,并且还会显示通过价格绘制的饼状图和曲线图,这是它和 AppShopper、AppZapp 的区别。我并不想做一个和别人一模一样的工具,我要做的是怎么把数据、系统特性和我的想法更好地结合。

π: 我注意到获取 Price Tag 信息的渠道有好几种(App、微博、Twitter、Telegram),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在做 App 降价推送这个功能的时候,我开发了一个单独的服务来做这件事情,我的服务会一直不间断地跑在服务器上去监控应用的价格变化。对于 Price Tag 来说,让用户们更便宜地买到应用为大家省钱是这个产品的初衷,所以有了数据我就需要让它触达到更多用户,于是我就把内容发到了几个比较常见的平台。

Price Tag 的 Telegram 群和微博内容

最早创建的是 Telegram 的 Channel,因为 Price Tag Telegram 用户群里已经有几百个用户,我想让这一部分人能够更方便地了解应用价格变化,加上 Telegram 的 Channel 非常适合做这件事情,于是我就做了机器人自动把评分大于 4 星的应用价格变化信息推到 Channel 里。微博和 Twitter 上发布的内容是经过我人工筛选的,因为很多应用采用定期降价的营销方式,并不适合发给大家,所以当有应用降价的时候我会人工判断这适不适合发。我写了个 Workflow 来自动下载应用的高清截图和通过模版生成内容,最后发到这两个渠道,微博和 Twitter 分别发的是中国区和美国区的价格和链接。同时我统计了每个应用每天用户查询的次数,这个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应用当天的热度,Telegram 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机器人来查询实时排名,我每天早上也会从前十里面挑出三个发布到微博和 Twitter,让好应用能够被更多人知道。

独立开发者现状与运营经验

π:你有款作品叫做 SalesX,可以方便开发者查看销售数据。当时你还 Po 了一张自己的销售图,销售份额比较低,我看了还蛮心酸的。独立开发者这么难生存吗?

我从 13 年开始陆陆续续按照自己的需求写了五六个 Mac 的应用并推出了 Seed Lab 这个品牌,用户最多的是知乎日报的第三方客户端「知了」,Mac App Store 里有 10 万左右下载,但是因为免费并没有产生收入。其它几个收费的应用基本偶尔才能卖出去,这么几年下来确实收入很少。

我觉得独立开发者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创业,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常见的有资金、有人、有资源的团队型创业想赚钱都不容易,独立开发者一个人来做这么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产品我觉得确实挺难的。国内熟悉的很多朋友基本上都是赚个零花钱,因为热爱做这件事所以在坚持着,就像一个工匠一样打磨自己的产品。当然也有比较成功的或者渐渐变为一个小团队继续做下去的。

对于我来说,就是在探索这条路的可能性,做热爱的事情,经营自己的产品,把自己的技能,积累的经验,学的到新知识和拥有的新资源都注入进去,同时不断尝试新的想法,抓住新的机会,我相信会慢慢好起来。

π:你是我见过的在国内比较愿意上 Product Hunt 推广自己产品的人,这个平台的宣传效果如何?还有没有其它更有效的宣传方式?

Product Hunt 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自己每天都会从上面发现很多新的产品。国外不仅是独立开发者,很多已经很出名的产品发布新版都会选择在 Product Hunt 上宣传。Product Hunt 有很多限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上传作品或者 Hunt 其它优秀的作品,记得最早我想在 Product Hunt 上做宣传,就跑到 Twitter 上勾搭很多在上面已经 Hunt 过产品的人,希望他们能帮我发一下。所以现在我也很愿意帮助国内的开发者发布产品上去。Product Hunt 首页每天会有 Featured 的产品,如果你的产品被选中了,就直接在首页曝光,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的 CurrencyX 和 Price Tag 都被选中过,短期内带来了不少国外的用户,后面有其它国家的一些媒体报道,我觉得也是因为在 Product Hunt 上看到的。

我觉得运营是比开发出一个应用更重要的事情,酒香也怕巷子深。媒体评测、报道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比如少数派的文章就给 Price Tag 带来了很多的流量和下载,但是国内这样的平台很少,开发者可以在产品上线和更新的时候多去寻找这样的机会。相比较国外这样的媒体很多,你可以主动去寻找去联系。如何去发现这样的媒体或者博客呢?曾经学到过一个经验,比如 CurrencyX 有很多国外同类的竞品,你就去 Google 这些竞品的名字,把出现它们的网站都收集下来,过滤掉很多没用的之后,剩下的都是你可以用上的了。如果是论坛,那你也去发,如果是媒体则想办法去联系编辑或站长,给他们兑换码去体验,说不定就会帮你写一篇文章推荐,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办法。

媒体宣传是一个方式,我觉得用户运营也很重要,Price Tag 的 Telegram 群有快 800 个用户,他们会告诉你使用感受,会给你提建议并且成为早期的测试用户。你可以和他们分享你的开发故事甚至可以成为朋友,他们也会很乐意为你的产品做宣传。

目前还在探索开发者之间的一些合作,国外的很多独立开发者之间是有个圈子的,他们会互相帮忙推荐,就算是简单地转个推,其实也是帮助很大的。我很欢迎国内其他开发者在我的用户群里宣传自己的产品,包括之前和浪潮的合作送流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工作和远程协作

π:我看你非常热衷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各种观点,有没有担心被说天天刷微博不好好工作(笑)。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

我一般会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到微博,或者觉得一个经验值得告诉大家我也会发,偶尔火了吐吐槽,微博上也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并没有担心有人会说我,毕竟没有人给我发工资。:)

我最近调整了作息,目前的规律是早上 10 点起床后去健身房跑步,同时顺便把 Price Tag 运营和客服的事情做完。午饭后开始就是我正式的工作时间,中间晚饭调节一下,晚上继续。工作时间分为三块:

  • 阅读,每天固定 1–2 个小时,内容不限,有的时候会看一些书,有的时候会按照最近做的事情去针对性地阅读一些资料并做笔记;
  • 写代码,主要是活跃着的几个项目,一般每天跑步的时候会定一个今日目标,然后划出 4 个小时左右去完成。这 4 个小时是连续的大块时间,基本能保证很高效地完成今日的任务。有时候在家效率不高,我会坐在咖啡馆,对我来说咖啡馆非常能让我集中注意力去做我面前的事情;
  • 第三个部分是我定的创造时间,这个时候是去做一些实验性的尝试,比如实现一个新 Idea 的 Demo,去尝试写一点文字等等,很可能这部分时间里会诞生我下一个应用或者下一个想做的事情。

工作完了会看在追的美剧,或者和基友开黑一直到睡觉,最近变成了玩《荒野之息》。基本上每天都是如此,没有周末,甚至今年春节我也和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偶尔出门面基可能是另一种休闲。因为这是我的兴趣和乐趣,现在已经非常习惯这样。

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可以从我新的博客了解:61.life

π:你曾经带领一个完全远程的团队,你们是如何进行远程协作的?

在做 Treation 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管理方式非常简单。定一个我们都认可的价值观,比如结果导向,然后充分信任每个人,用工具来辅助我们的工作。

我们重度使用 Slack,除了讨论通过 Slack 进行,我们的各种消息也都接入了 Slack,包括 Merge 代码提醒、服务端报错、任务里的评论等等,Slack 是一个中枢,我们只要关注这一个地方的信息,然后作出需要的响应。同时我们也开发了 Slack 里的命令来做一些事情,比如触发部署代码等。我们每周通过 Zoom 来进行视频会议,Zoom 是我一直推荐给各个团队的很好用的在线视频工具,除了视频本身,桌面演示等功能都很符合远程协作的需求。我们用 Dropbox 的团队功能 来管理全部的文件,用他们出的 Dropbox Paper 来写产品文档,Dropbox Paper 可以多人编辑和针对任意文本进行讨论,很适合产品。

在使用的设备

π:据我了解你有很多 Apple 设备,设备一但多起来,就涉及到分工的问题,你是怎么分工这些设备的?

可以说按地理位置和做的事情分工。坐在工作台前的时候用 5K 的 iMac,这是目前我的设备里面性能最好的,加上无与伦比的显示器,可以说用起来得心应手。出门去咖啡馆的时候我会带 New MacBook,特点就是轻,放在包里你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不过用来开发 iOS 应用不是很合适,因为性能不好编译很慢,所以基本上写服务端代码我会用这个,毫无压力。如果出门做 App 的开发就会带上 15 寸的 rMBP,优势就是性能了,毕竟现在没有带薪编译的时间了。:)

柳毅的工作台

iPad Pro 也是我用得很多的设备,主要是阅读,还有思考的时候用 Apple Pencil 记录。我不喜欢对着电脑看大段的文字,一般会抱着 iPad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在写代码之前我会思考一些方案,这个时候用 Apple Pencil 直接在 Notability 里画,思路明确的时候再动手写代码。Apple Pencil 的体验非常好,会吸引我更多地拿起它来记录。

日常随身携携带的是 iPhone 7 Plus 和 iPhone 6s,一般全部事情都用 7 Plus 解决,特别是拍照,没电的时候可以用上 6s。

π:你曾经有段时间在微博上频繁分享关于 iPad 的看法,所以你看好 iPad 这个设备的未来吗?

我用的是 12.9 英寸的 iPad Pro,所以只说一下对这个设备的看法。它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块巨大的屏幕,甚至比我的 New MacBook 都要大,配合 Smart Keyboard,我有动力去探索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更多的可能性。iPad 的优势是它独特的交互方式,可以触摸,可以配合 Apple Pencil 手写,可以拿着放在眼前阅读。目前我觉得 iPad 尽管可以用分屏的方式来同时显示两个应用,但是应用切换上和多任务还是比较低效,我是比较期待操作系统未来在多任务上能有改进。

iPad Pro 的分屏模式

在 iPad 上尝试编程

π:你有尝试过在 iPad 上编程吗?使用了哪些工具?

我有尝试过在 iPad 上编程,因为我总是在探索它无限的可能性。编程是我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所以也想看看怎么用 iPad 来做。首先键盘是必须的,如果用虚拟键盘,肯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吧。Apple 的 Smart Keyboard 一开始我并没有买,直到有一段时间尝试了完全用 iPad 工作才入手的。

目前探索了两种方式来写代码,第一种需要一个编辑器和一个 Git 客户端。一个正式的项目离不开版本控制,Working Copy 就是这样一个工具,我通过 Working Copy 把 GitHub 上的项目下载到它里面,Working Copy 自带了编辑器,这时候你已经可以修改代码,Commit 后 Push 到 GitHub。但是 Working Copy 自带的编辑器并不好用,你可能还是希望有一个类似 Mac 上的 Sublime Text 或者 Atom 这样的编辑器。我先买了著名的 Coda,因为是 Panic 出品贵点觉得肯定值,事实上 Coda 也确实很好,无论在设计还是作为编辑器的编辑功能代码高亮等都很优秀,同时里面还内置了一个 SSH 工具可以让你连接服务器,这个功能可以单独买他们的另一个产品 Prompt。但是 Coda 有个严重不足,它不能从 Working Copy 里面一次性导入一个工程,或者说一个目录,而是只能从 Working Copy 里面在某个文件上通过 Share Extension 单个加入。这意味着 Coda 用不上了,后来我从一篇文章的评论里面发现了 GoCoEdit 这个编辑器,GoCoEdit 可以直接通过 Documents Picker 的方式从 Working Copy 或者 iCloud Drive 里面选一个文件夹,整体界面设置非常像 Sublime Text。我另外喜欢它的一点就是快捷键支持得非常好,你甚至有时候会忘记这是在 iPad 上编辑。同时 GoCoEdit 编辑完后,Working Copy 里已经能直接检测到文件的变化,你就可以提交到 GitHub 去了。这两个应用配合得非常棒,基本需求都能满足了。

Working Copy;Coda;GoCoEdit(在新页面打开查看大图)

第二种方法需要准备一台服务器,上面搭建好你的开发环境。iPad 上只需要一个 Prompt 就够了,SSH 到服务器,打开 Vim 开工。这时候 iPad 就是一个输入和显示设备,命令行和 Vim 玩得够溜,想做什么都可以了。

π:除了编程,你在 iPad 上最常用的是哪些 App?都用来完成哪些事?

  • WorkflowWorkflow 是我每天都要用的工具,主要用来配合 Price Tag 的运营工作。之前我每天会手动准备好每日前三应用的微博内容,当有应用降价的时候我会写一段文字配合应用的商店截图,这个过程比较繁琐和重复,手机下载截图也不方便,最开始是直接截屏然后裁掉四周不要的地方。现在我都用 Workflow 来做,自己准备好了每日排名的 API,Workflow 运行后我只要选择结果里的三个,它就会按照我预设好的模版生成一段文字,同时下载好应用的 Logo 大图,我打开微博发送就好了。应用降价也一样,只要复制应用的链接运行 Workflow,就自动下载高清的应用截图,同时根据现在的价格生成限免、降价等对应的内容;
  • Instapaper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看到好的内容我都会立马收藏到 Instapaper,等到阅读时间去看。也是使用率非常高的应用。
  • NotabilityDay OneUlysses写的任务交给这三个应用,动笔的就记在 Notability,每天日记写在 Day One,如果写一篇文章或者今天这样的访谈,就用上 Ulysses。特别是 Notability,配合 Apple Pencil 的体验比在 Mac 上用舒服多了,我已经在上面手写了很多内容。
  • 2DoAirmailTrello我用 2Do 来管理我的待办事项,因为同时做的事情比较多,不借助这种工具来辅助很难全部记住和管理。在 Mac 和 iPad 上我都在用 Airmail 来收发邮件,Airmail 支持直接把邮件转化为 2Do 里面的任务,这样非常方便。Trello 是我用来管理具体的项目,iPad 上通过客户端使用 Trello 会比在网页上更舒服,因为 Trello 是看板式的任务管理,天然适合通过手指来在看板间移动任务,这就是体现 iPad 这个设备特色的地方。

π:之前在微博上看你跟别人「斗图」(比谁画图画得好看),我觉得挺好玩的。当时跟别人「斗图」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多用 Apple Pencil 吗?你还会用 Apple Pencil 去做哪些事?

买初代 iPad Pro 就是被 Apple Pencil 吸引的,买了之后发现确实是神器,很早前就装过 Paper by FiftyThree 这个应用偶尔画两笔,他们自己出的笔没有用过,但是配合 Apple Pencil 真的非常好,有时候我脑子里一些应用 Design 的想法就直接在上面画。后面我也买了几个画画的应用,比如 ProcreateSketches,正好那段时间很多人都买了 iPad Pro 开始在微博上斗图,我就顺便参加了。:)

柳毅的绘画;SalesX 新版草图(在新页面打开查看大图)

除了斗图,iPad 和 Apple Pencil 也完全代替了我的钢笔和本子。我之前有一个很厚的本子随身携带,上面记录了我各种想法、思路、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被 Notability 和 Apple Pencil 取代了。现在 Apple Pencil 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场景。


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开发者,讲述他们创造产品背后的故事。

👉 阅读更多「幕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