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1 月 11 日 0 时 0 分 35 秒,我抢到了米兔智能机器人,之后苦等了整整一周,中间还收到了后买的小米商品,面催了一次快递员,才终于收到了这个巨大的蓝盒子。从消息放出之日开始,我就对这个传言「可以和 313131  一竞高下」的大玩具兴趣颇浓,不给力的快递反倒先给我泼了盆冷水。但无论如何,还是抱着回去花了五个小时拼完,但学校事务一件接一件,始终没能找出时间来试车写评测。现在假期已到,期末论文已结,专八考完,毕业论文一稿已交,也终于能好好地把中间的经历写下来了。

先大概介绍一下规格:盒内共 978 个零件,包括两个电机、一个主控和一个充电器,均为 USB type-c 接口;主控有四个接口,两个用于连接电机,两个用于充电,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来进行控制、升级固件。


硬件部分

拿到手之后开始拼插,整体过程还算良好,很少有难插的件和松的件。但这里说的只是极端情况,整体的安装过程相比原厂乐高,可是费劲了不少;首先,盒内没有随附拆件器,而拆件器对于新出的乐高科技套来说可是绝对的必备,哪怕山寨提供一个也是好的嘛;其次,一旦插错,尤其是栓、梁相遇2 ,想要拿下来可不容易,手嘴并用基本是常态。这其中固然有保证整体稳定性的考虑(一次用完近一千片可不是随便说说),但无疑增加了拼装的难度。

常见的标准栓梁结构

拼完说明书上的直立两轮机器人已经十二点半了,拿到走廊上试车,一开电源,就直直地冲了出去,哐地一下正面着地,着地后马达依然以最大功率飞转,似乎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似的乱踢脚,踢了一会儿才趋于平静,却早已惹恼了周围寝室,当晚只得作罢。第二天早上搜了全网,居然发现小米出了校平衡的帖子 ,想来是类似问题不少。总之,在无数次重置主控后,总算是在桌子上立住了。虽然,站着站着就会向后跑,但已经不能奢求再多。校平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对垂直,使主控水平,但自带的支架竟不能保持垂直姿势,实在是不明不白。

搞明白平衡之后才迎来了最闹心的环节。初步试车时噪音略大暂且不提,毕竟电机;一上来就出现了传动带丢转的现象。该处传动带结构如下图,一旦开始前进,有很大概率脱齿,导致传动带挤成一团,发出咔哒一声,再正常运行一段,再咔哒一声,再正常运行一段……闹心不说,还会使左右轮实际传动效率不一而偏航。期间经同学指点,抹过凡士林,但跑没两下就问题如故。(原本打算有时间调换电机,看是电机的问题还是传动带的问题,电机上连标记都做好了,奇怪的是几个月后反倒有所好转。)

(本文写作收尾阶段时,控制应用迎来了一次更新,其中包括了修复不能走直线的问题,更新后终于能走出像样的直线了。)

之后就是户外试车。第一次试车正赶上北京下雪,也正想试试这车的越野能力如何,就带了出去之前也在室内跑了跑,没想到暴露了很多问题。首先,速度表现令人大跌眼镜。原本见识了电机全速运转的样子,本以为落地也能风驰电掣,不成想速度实在是慢。不光慢,还与操纵指令有明显的延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头子蹒跚前行,你在后面气得跳脚,它也不快一分。

第二是不防风。这让我直接怀疑这东西的空气动力学,感觉研发团队根本没考虑过户外情景,风略微一大就会明显漂车,让人时刻提心吊胆。原因也很简单:整个机器人只顾外形,零件疯狂往上堆砌(见题图),导致本来不稳的下盘更虚,重心偏上,风一来自然就不稳。第三则是越野性能差。这个可以怪我想当然,看见大轮子深花纹就想到越野性能,没想到塑胶跑道竟成了一生之敌,上去就中了个速度 debuff。结合这些原因,第一次试车只得草草收尾。

第二次试车气象条件没那么严苛,也终于能反映出实际的车况了,这一次整体较为满意,除了偏航实在坏人心情,别的表现基本与预期相符,实际行驶速度也与仪表盘相差不大(软件部分有进一步说明)。


软件部分

这款机器人使用专门的应用「积木机器人」连接控制。应用的风格十分「小米」。小米的应用风格自成一派早已不是新鲜事,一切按钮都要带个圆框框起来。这在自家手机上可以算作 UI 设计的连贯性、一体性,可到了别家平台上就十分给人添堵,也不能说错,毕竟不遵守的开发者多如牛毛,但就是让人不太痛快。


应用分三大块,「路径模式」「手柄模式」和「编程模式」。「路径模式」顾名思义,是在地图上规划好路径,机器人就会按照路径行动,但考虑到捉急的速度、未必够的电量和不怎么准的定位,我从来没用过这个功能。「编程模式」中,可以像 Workflow 一样拖拽指令来完成行动逻辑,再将行动逻辑传到主控执行。但由于之前偏航严重,导致「执行」往往变成了「转弯」,也只是试了一次便作罢。

所有人最常用的应该还是「手柄模式」,这一模式下可选项更多,比如陀螺仪模式、分别控制两侧电机、反转操作等。控制面板上有相应的数据,但一定要注意,行驶速度一栏的单位是 10cm/min,否则很容易有一种「这 TM 什么速度?!」的错觉。实测数据基本准确。但操作与实际运动间有约 1 秒的延迟,显示数据又与运动有约 1 秒的延迟。

左:「手柄模式」界面;右:说明书列表

随箱附的说明书只有官网宣传图的机器人形态,但官网还在页面底端提供了恐龙和飞机两种形态。恐龙形态随应用一同发布,需通过应用下载,且只能在应用中浏览;飞机形态在其后的某次更新中添加,至此官方许诺的三种形态都已集齐。但说明书不能在其他应用中打开这一点还是十分蛋疼,小屏幕上看说明书实在是太累了,要想打印出来也不方(kě)便(nénɡ)。


总结

中间耽搁了这么久,其实整款产品相较之前,已经有了较大改观。曾经我想象中的评语是这样的:

在国内类乐高产品发展依然停滞不前,只能靠单纯拼插、单纯山寨才能有市场的今天,米兔智能机器人无疑是一抹亮色,虽然有拥趸冠之以「年轻人的第一台 31313」这种充满小米气息的称呼,但无疑期望过高。只顾外貌,而缺乏对细节的打磨;兑现原有的承诺(更多玩法,其他零件)也出力不足;实际使用手感差强人意——我能想到的最好评价,就是:「499 元的售价,哪怕再多一块钱,我也不会买。」

时过境迁,确实看到了厂商的一些改进和努力,当时收不到货死等的郁闷也早已烟消云散,现在回头再来看,评价估计会是:

一款针对室内儿童娱乐设计的玩具(作为玩具却有大量小零件这一点姑且不论),体现了小米产业链的野心,但却是与生态结合最薄弱的一环。多次升级后的手感终于可以及格到良好,但未来的可扩展性、与其他高级零件(类似乐高的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的结合依然不足,与乐高真正的「硬核」套装无法兼容……尽管历经诸多改进,最终的评价还是:「499 元的售价,哪怕再多一块钱,我也不会买。」仅当作一款玩具,同乐高相比性价比确实无敌;但要作为「年轻人的第一台 31313」,你们呐,还是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