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今年,我们在  2016 年度盘点 中举办了一次大型年度征文活动,鼓励大家围绕「数字生活」为主题,回顾刚刚过去的 2016 年。我们给予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有史以来最丰厚的 奖品,以及跨越春节的两个月充足时间,等你参与。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是「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征文活动的第 36 篇入围作品,我们会在两个月的活动期内,不定期从收到的投稿中挑选发布优秀的文章,你可以 点此查看 之前的入围文章。所有经此发布的文章,即为已入围征文活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从这里开始

拖延症就是要等到最后的期限才开始做早已经决定了的事情。

现如今每个人的生活都带上了数字,我更觉得要思考我们在数字生活中失去的到底有什么。

App 带来的一点思考

工具的有效化比拥有更有意义

我很喜欢在网上搜索别人分享的 App 截屏,因为可以发现很多我不知道的 App。15 年,少数派还有过分享用什么 App 的文章。我持续关注少数派,小众软件等,想尽办法去发现新的App。直到最近,我 16GB 的手机开始内存吃紧的时候我才发现,有很多 App 其实根本就没有打开过。不管是推荐的 App,还是限免的时候下载下来的 App,大部分都在手机里吃灰。有些虽然偶尔打开一下,但是使用的频次确实不尽如人意。买 Castro 的时候,计划的非常好,可是仔细想想也只是打开过寥寥数次;Ulysses 只有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开始使用;Workflow 里面也只有几个少数派上看到的几个动作,还不是经常使用。

我一直在 「收藏」 App,而不是在使用 App。虽然收藏后的比较是有意义的,可以找到好用的 App 也可以剔除差的 App,但停留在比较层次的的收藏是没有意义的。我从来没有好好的去研究过一个 App,让它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只是在收集别人觉得很不错的 App。OmnifocusClear 在我手上的功效可能就只有一个可以循环一个不能循环的区别了。最可怕的是这种找到并收藏但是坚决不使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固有模式。

虽然少数派有很多文章介绍要如何使用某个 App,但当实际使用的时候就发现,其实根本就不愿意去花这个时间成本,尽管在狠心购买的时候是有过宏伟的蓝图的,但是下载前和下载后明明就是两个人。我总是在找好的优秀的 App,却没有找我愿意花时间去认真使用的 App。那些纷繁复杂的功能可能我真的不需要,我要的可能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并快速使用,像支付宝 3D touch 付钱一样。

每个人的使用情况都不一样,但是 App 作为一个工具对一个特定的人而言,一定要有效才行,不然就是分享截屏时的衬托与安慰。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工具功能满足需要了,你也愿意去使用了之后,还必须要契合你的生活。

很早以前,别人都在使用 QQ,我却一直号召身边的好朋友用 msn,到头来根本就是摆设。就算碍于情面,别人注册了,也可能永远是灰头像,不上线的死数据。聊天工具最大的用处就是聊天,所以你想要联系的人大都在使用的才是最好的,因为不管功能怎么样,体验又如何,甚至该公司价值观如何让你厌恶,但至少可以达成聊天的基本目的。在这种情况下,QQ 就是一个比 msn 更合适的工具。现如今 Telegram 和微信也开始重复曾经的故事,只是这次都没人注册了。

工作性质和生活圈子决定了我一定是用微信而不会是 Whatsapp 或者 Telegram,如果我不去改变现状,那么 Telegram 在我手机上就是一个摆设,它就是死的。虽然微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杂,开始让我有些反感,但是我也只能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功能都关闭,然后继续把它放在最显要的位置。因为说不定哪天女神就问你「在吗?」。

付费的大趋势

最开始思考这篇总结的时候,我构想的是写一篇关于 2016 年我开始花钱买 App 的文章来论证我最大的转变是为数字生活买单。然而我发现,已经开始生成默认付费的趋势了。不管是使用付费 App 也好,还是购买各种订阅服务,虽然没有常态化,不过都在过去的一年里慢慢的被接受了。

上半年,一个朋友问我的微博客户端叫什么,看上去还不错。我回答说是 Moke,随后我又补充道这是要收费的。她就一脸诧异的看着我,说那我还是官方的用用好了。然而到了下半年,还是这个朋友,被我成功安利了 Moke。已经忘记在哪里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说付费你就是服务对象,免费的你就是消费对象。想想那些所谓官方 App,动不动就满屏广告,各种推送,我想付费还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至少不要满心欢喜看消息提醒,结果却是来安利的。

去年,数字服务最大的支出就是梯子的费用了。由于我最大的用处是 Google 搜索,起初的时候,Google-hosts 就能满足需求了,后来在网上没有办法做一个稳定的伸手党之后,开始尝试免费的线路。悲伤的是这些免费线路除了免费就没有什么能让我继续用下去的动力。终于,忍无可忍,买了某服务。其实,花钱买梯子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自己折腾,PC 上复制粘贴使用 PAC 地址,Surge 上也可以下载 Configuration,尤其适合我这种什么都不愿意动脑子的人。我也用 Amazon 的 AWS 搭建过稳定的梯子,免费期一过就不太愿意折腾了。想想还是付费的省心。不过最近因为囊中羞涩,在折腾 arukas 了。

从音乐收费的布局开始,越来越多的服务要收费,我昨天还看到微信准备推出公众号付费阅读的时候,我感到的不是愤慨或者失望,更多的是理解。因为你要使用别人的成果,你就要付出。现在这个社会,知识就是金钱,你可以大胆的标价,只要有人愿意掏腰包。当然,我会继续为我的钱包哀悼。

阅读带来的一点思考

信息泛滥

2016 年上演了好几场大戏,网上也有上万字激烈的讨论。可是我发现我无力思考了。因为不论是 RSS 还是公众号亦或者微博都铺天盖地的充斥着各种信息,我只能兴奋的点着屏幕,上下划着,像看笑话一样的走马观花。可是到了今天,我到底知道了什么,我可能只是知道标题的内容:英国脱欧川普登基布鲁塞尔爆炸等等,恍然间还以为巴黎恐袭也在 2016 年,还默默的等待网上出品的 2016 年年度总结。网上的信息总是像潮水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今天的事,热度一过也就只剩下少数几个人还在提起了。

大量的有用的无用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如果你像在做游戏任务一样,要事事关心,条条在意的话,那么最终可能你也只是让那几个字从你眼前飘过而已。没有笑谈,没有调侃,没有嘲讽,没有鄙夷,更没有不理解。

我想起大学打辩论的时候,对于这些事件都是要机械的分几个方面剖析的,然后再延伸阅读与讨论。可是现在我已经做不了这类需要脑子的事情了,我只是想把 Unread 的角标消光,微博刷到不再有更新,公众号也没有待阅读就可以了。可是做到这些真的就是全部的意义了么?有人问你的时候,可能你只能复述出别人文字中的几个字,可是这几个字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你一无所知。每个人都在重复那些字,像看胖头鱼直播一样,弹幕整片的刷 RUA 一样。

群氓就是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不知道。

流程化阅读是流程化还是阅读

我在少数派上经常可以看到如何让阅读流程化的文章,我理解的就是要快速浏览删选,看到想看的再转存精读。

没有任何不敬,这确实是好方法,但是至少对我而言,还是停留在流程化这个概念上,因为 Instapaper 里面的文章肯定不如 Instagram 上的图片吸引我。Unread、Workflow、InstapaperEvernote 可以组成一个完美的阅读框架,但是只是为了这个框架,这个流程,这个模式化的东西,还是为了阅读呢?所以又回到了之前我说过的:工具的有效化比拥有更有意义。

分类收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少帮助我不敢多言,但是如果只是新闻时事上的或者是带点干货的小文章(大部分都是这种)并分类收藏到某个服务器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虽然 Evernote 有很好的搜索功能,但是最关键的是人,人才能去利用这些东西。Instapaper 里面有 1 万篇干货文章也无法决定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在头脑里分类整理才是有意义的,因为你会记住,就算只能记住 1%,你也比本来的你多了 1%。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人确实可以利用完整的流程来进行碎片的阅读,干货的整理,但是对于像我这样上班族而言,能吸收多少是多少,而不是有多少是多少。哪天要用什么的时候,再去找我想也不晚。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碎片思维化

前几天,好像是在少数派看到一篇写碎片化的文章,我深有同感。在习惯了手机上 3-5 分钟就能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无法集中精力去看那种好几十页的文献或者资料了。就算是工作需要,忍着看完了,我也只是看完了,心里都起不了一点波澜。文献的脉络条理已经不愿意去找了,真不如看个鸡汤文,压压惊。

在 4 月份的时候买了 Kindle,一来是因为电子书携带方便,二来是因为电子书便宜。第一本书看的《人类简史》,看了 1 章,就跑去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了。等到福尔摩斯老了,继续看《人类简史》,看了一会,就跑去看《白夜行》了。虽然我还是看完了《人类简史》,但是我真的无法思考,无法问为什么,甚至不能为它写几个字出来。不过,当我看那些网络文学的时候却是可以拿着手机通篇看下来的,之前我看蛇从革的《大宗师》的时候就是一口气看完了比文献长的多的篇幅。我想这只是因为不用思考吧,作者怎么写你就接受就好了,接受无能也就弃坑了。更也不会像看《三体》的时候一样,纠结程心这个白莲花怎么还在「心怀大爱」。这种格局的碎片化其实更加令人担心,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开始习惯这样的口水文学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真的接受无能了。我并不是排斥小说,我自己就很喜欢看《宜昌鬼事》系列,但是消遣并不能作为生活的主旋律。你也不能拿有鬼来解释世间的一切。

写在最后

2016 年,正确化这个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网络上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有人开始提正确化,提「正确化」本身都变成了正确化的事情。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一定是不会随口说出标签化的短语的。正确的应该是你所相信并愿意坚持的事,而不是别人在说的事。

生活数字化是时代趋势,我们不可能回到田园时代。但是自己必须要依靠自己,不能连思考都交给别人和机器。

致 2016 不认真的数字生活和认真的苟且。

以上。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我们鼓励你在文末点赞和评论,这会成为 征文活动 最后评奖的参考之一,你可以 点此查看 之前的入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