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数字世界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构建起了个人的知识体系。

1.0 聚合阅读:豌豆荚一览/即刻

直到今年五月为止,我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仍是豌豆荚一览/即刻。

豌豆荚一览①是一个订购频道众多,排版出色,阅读体验统一,正如其App简介所写“一个应用里刷你关心应用的内容”。我因为时常需要阅读少数派、知乎日报、一个、爱范儿等,用了一览之后,卸载掉好多App。

即刻也在同时用,但即刻不如一览的一点是其阅读体验的不统一。也许是其内容来源较杂,导致对于某条讯息,我不知究竟该不该点进去看,点文字还是点图片,并因此经常触发“消息抖动是因为没有附带的外链”的误按,更有点进去之后还需“展开阅读全文”,所以一直作为一览的补充在用。

这样的日子直到今年的五月,第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在一览中订阅的频道越来越多,造成信息过载,而一览近似刷微博时间线方式,如果错过某一时间段内容,再往下刷,会有一种无边无际不知何时才能刷完的感觉,这让我产生一种的阅读恐惧。

另一个问题,那段时间豌豆荚一览历经几次重大改版,并最终将UI设计成底部导航栏的方式。问题是其底部刷新时间线的导航图标不能连按两次,连按两次居然会自动调出顶部隐藏汉堡栏,这种反人类的交互方式(至今依然没有改),对于刷惯微博没事就爱点两下的我简直不能忍。

然后就想是不是该换一种方式?

2.0 Inoreader/Reeder 3(RSS)+Instapaper(稍后读)+Evernote(知识库)

2.1 RSS

Inoreader

RSS作为一个小众的阅读方式一直仅在小范围传播。而在Google Reader死去的三年后,我开始使用RSS。

选择的RSS服务是Inoreader,原因很简单,墙内可用(Feedly倒地)。毕竟,很多时候,生存比“尊严”更重要。而且它的免费版已经包含了我绝大部分硬需求。

Reeder 3

接下来是RSS阅读器,因为Unread不支持Inoreader,所以用了Reeder 3。

Reeder于我来说解决了阅读时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信息过载。不像豌豆荚一览刷微博式设计,我对Reeder采取的是一种类GTD的使用方式。感兴趣的内容点进去读,发现是长文或者较晦涩需深度阅读的文章保存至Instapaper作稍后读,其余略一遍标题清空。我很喜欢Reeder的向上/向下清空按钮,实际操作中很实用。

有时工作忙几天没打开Reeder,里面会有200+的文章,这时我采取的方式是分别进入每个订阅源,去逐个击破、清空,而不是盯着未读列表200+的内容让我再次回到一览时代的阅读恐惧。

人永远是不会满足的动物。所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才会分五级。开始只是用RSS这种阅读方式代替豌豆荚一览,后来发现原来可以做到更多。比如用Inoreader抓取某些国内服务永远无法订阅的外媒,能够让你以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另外,Reeder的全文一键抓取功能真的很赞②。

为什么不是Unread

因为Unread不支持Inoreader,导致我至今未见其真面目。不过最近我的科技树中新增了某种科学的姿势,我在想是不是要尝试下Feedly+Unread的模式。始终被Unread的小而优雅所着迷,但又听说其不适合订阅多的人,纠结。

Reeder 3的问题

其实是RSS的问题,由于国内RSS环境恶劣,过于追求流量,导致国内网站很多都不支持RSS订阅。比如我非常喜欢的猫弄,不仅没有RSS,连Web端都没有,只能下载它家App去阅读。但是我又是一个超不爱下同类App星人,所以只有放弃不看。其实这是一种双输的结局。双赢的如少数派,从RSS引流到Web端。另外,前不久好像“一个”的RSS源也死了,好吧每天一篇小说其实根本读不完。

2.2 稍后读

Instapaper

如上文所述,我在Instapaper保存的大多是Reeder上有短时阅读障碍的文章,需要我在心情平复之时慢慢阅读。另一边,如果在PC端读到需要稍后读的文章,我也会通过Chrome插件将其发送到Instapaper。

为什么不是Pocket

这两个软件我还真仔细对比过。首先是抓取能力,无论是抓取后排版还是抓取速度,无疑Instapaper更胜一筹;其次是主题,本人比较喜欢类Kindle电子墨水屏的般黄色,当时Pocket没有,所以只能用Instapaper;最后,Instapaper的icon更合我眼缘。以上三点,足以就让我决定用Instapaper。

至于Pocket的社交属性,我完全不需要。我在Instapaper只做一个简简单单的稍后读(或内容中转)作用,抓取能力及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Pocket唯一胜出的一点是其标签系统,胜过Instapaper的文件夹方式,但我目前文章管理在Evernote,所以暂且用不到。

最后,Instapaper的Premium版最近免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用Instapaper呢?

Instapaper的问题

同样是稍后读的问题。如Checked某期中所说,稍后读,永远不读。我目前的解决方式是,我会强迫自己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只读Instapaper中的内容,现在是每天下班的地铁上。希望以后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2.3 知识库

Evernote

我在这里对Evernote的使用,正是其所一直宣扬的“做用户的第二大脑”。

Evernote的长处在于其全平台支持(iPhone/iPad/Mac/Web端),随时随地可查看修改;API开放,各个平台伤各种文件均可导入;同步速度快,Web端上修改了手机端马上能够看见;检索功能强大,作为知识库的关键;并且,非重度用户免费版够用。

Evernote的缺点是打开速度慢,所以它不是一个很好的快速笔记应用;编辑功能难用,所以它不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软件,不能跟Mac端Markdowm诸应用比,甚至不如Windows端Word好用,我甚至碰见过在Web上修改一篇文章,自动保存成重复几篇的。

目前我对Evernote的管理方式:文件夹+标签。Evernote的文件夹可分两级,笔记本组和笔记本,作为文章大类;标签则作关键词快速检索用。除此之外,另设一顶级Inbox文件夹,有时不方便整理时我会先将文章暂存入Inbox,隔段时间统一处理。

为什么用Evernote国际版而不用印象笔记

一来Evernote在iOS端插件支持众多,而很多国外App不支持国内版账号;二来如果你不想存在Evernote里的文章遭人任意审查随意偷窥至丢失的话。当然,最近Evernote也爆出隐私新条款允许员工查看用户笔记的负面新闻。

Evernote的问题

好吧其实是我最担心也是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Evernote何时倒闭?倒闭了怎么办?那么多文章怎么办?

3.0其他

目前的阅读流程

碎片时间打开Reeder刷RSS,若是2分钟内能读完的立即阅读,若是长文或有阅读障碍的发送到Instapaper作稍后读,读后觉得有价值的最后保存至Evernote,区分文件夹打标签。当然如果在Reeder读到有价值的依然会先发送到Instapaper,再由Instapaper统一保存至Evernote。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格式的统一。当然,有些Instapaper抓取不好的文章会在PC端通过Chrome插件直接剪藏至Evernote。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po一张脑洞图。

RSS,稍后读,及知识体系构建.png

为什么不用稍后读去做知识库的管理

既然Instapaper的Premium版提供了全文搜索,而Pocket的标签系统又相当好用,那为何不直接用稍后读去做知识库的管理呢?原因很简单,虽然Instapaper的抓取能力很强,但总有抓取不到或排版不完整之时,Evernote满足了我对内容“稍作修改、重新排版”的需求。

一点建议

对RSS订阅保持克制。我目前订阅了12个左右的RSS源,每天会收到80-100条信息,每天的实际阅读量在20条左右,大约花费30-60分钟。另外在对于比较喜爱的订阅源时,我会在PC上阅读,比如少数派。另外,RSS应该订阅的是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不要订阅新闻,也不要订阅每天更新超过30条的源。

数字化个人知识体系存在的意义

最根本的问题,到这里才讲是因为我默认看到这里的人是有这个需求的。有需求,然后去找解决方式。我们都曾在工作或生活中突然用到某个知识点,它好像在某篇文章中读到过,但现在只能记得零星片段,想再去追溯原文,却怎么也想不起哪里见到过。人对知识的终极苛求简而言之“望而不忘”,人脑无法做到的,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第二大脑”,能够快速、准确地翻找出来。而在此之前我对知识的管理采取的是最原始的Word保存的方式。当然,所谓个人知识库,更多时候的作用可能仅仅表现在和妹子吹牛皮时突然要想起的某个段子哈哈哈。

最后推荐

我很喜欢的播客节目Checked《#4:不同的内容,我们拿什么读?》中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流程。文刀采用的是“Feed Wrangler/Unread+Instapaper”,Hum采取“Feedly+Pocket”的标签管理方式,感兴趣的可以去听一下,很受启发。

4.0 尾声

各类App的选择与使用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你不一定适合。我写这篇东西的初衷与己是总结,与人是启发,哪怕只是一点点所得我觉得也是有意义的。退一万步讲,是否有必要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

生活亦是如此。

--------------------------------------------------------------------------------------------------------

①2016年12月22日,“豌豆荚一览”正式更名为“轻芒阅读”,icon也改为白底黑标,鉴于辨识度,本文仍称之为“豌豆荚一览”。

②2016年12月21日,“Reeder 3”更新至3.0.2版本,由于Readability关闭导致服务不稳定,Reeder的全文抓取功能现已更新使用Mercury Web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