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制作者,讲述他们在产品开发 / 制作过程中的点滴。


前段时间,少数派介绍了一款 Mac 图片上传工具 iPic

作为一款新上架的小工具,它专注解决一个需求:帮助写博客的用户简化传图到图床,并获取链接的操作过程。你只需要简单一个拖拽就能上传图片,上传完毕后的图片 URL 则会直接保存到你的剪贴板里,你只需要「粘贴」至想要的位置就好。


iPic 拖拽上传图片

iPic 围绕「如何更方便传图」这个小需求,做了非常多的优化。比如提供了多种传图方式、Markdown 链接格式支持、多个图床服务可选⋯⋯iPic 专注于服务需要用到「图床」的一小群人,比如博主、编辑和运营,尽可能满足他们不同的使用习惯。

具体的功能介绍,可以参见少数派此前的文章

本期「幕后」我们采访了 iPic 的开发者 Jason,他从国内某个想做「大而全」的软件厂商出来,针对小众需求独立开发了一些实用的小工具,iPic 是最近新上架的一款。这次采访我们不仅深入聊到了 iPic 的方方面面,还延伸探讨了关于 App 付费、独立开发等话题,Jason 从开发者的角度,分享了不少个人观点。

关于 iPic 与付费模式

我有信心 iPic 会收到好评,但也确实没想到是一边倒的好评。

π:介绍一下你自己。

大家好,我是 Jason,目前是一名 Mac 独立开发者。之前曾在外企和国内创业团队工作,也从开发者转变为产品经理,去年底重拾本行做回开发者。目前已经在 Mac App Store 上架 4 款 App: 贴贴板意念钟iHostsiPic,其中 iHosts 曾被 Mac App Store 编辑推荐,最近上架的图床神器 iPic 也获得用户的一致好评。

π:为什么想到做 iPic?

大家可以去我的 个人博客 看看比较旧的文章,会发现都没有图。就是因为麻烦,所以我懒得插图。我最开始使用 WordPress 来写博客,使用 HTML 编辑器插图本身就很麻烦。后来使用 Markdown,虽然方便了一些,但插图依然不便。问了周围的朋友、在论坛上发帖的网友,大家都有这个烦恼,我就干脆做个小工具给大家用。

π:看到你把 iPic 的受众定位于博主、编辑和运营,那么,能否和我们说说 iPic 具体有哪些使用场景? 

比如,经常我们需要写一篇文章,然后把整篇文章或者文章的一部分发到不同地方。而如果文章中有图的话,最好是使用公共图床,因为如果只是博客本身的、使用相对路径的图片,就无法在其他地方正确显示。iPic 大大减化了将图片上传至公共图床,然后再保存链接的过程。

在论坛插图也是很常见的需求,比如最开始 iPic 就是在 V2EX 上进行公测。到了后来,有网友就说:「iPic 很好用,甚至改变了我的图床习惯,至少目前渐渐开始喜欢在 V2EX 贴图了,因为方便了。」

有个好玩的用法,是朋友跟我说的:在微信里发 GIF。要知道,微信目前只支持静态图,而我们看到的动态图,都是存为了表情包。而把视频、GIF 做成表情包,还是很麻烦的。这时,你就可以使用 iPic 把 GIF 传到微博图床,然后把链接发给别人。

另外,iPic 本身还开放了上传服务,也就是说,别的程序也可以通过调用 iPic 来上传图片。比如,Markdown 的编辑器很多,但能上传图片至图床的 Markdown 编辑器,就非常少,他们的用户也经常抱怨这个问题。目前,iPic 已经和几个 Markdown 编辑器的作者联系(暂时卖个关子,等真正实现了再向大家汇报),将 iPic 集成到他们的 Markdown 编辑器。这样,iPic 和 Markdown 编辑器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东西,就能组合出更好的体验给用户。

π:iPic 你选择了订阅制,用户需按每年 25 元付费,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目前用户接受度如何?

其实,我之前的 App 已经尝试了另外两种付费方式,直接购买:贴贴板、意念钟;免费 + 内购:iHosts。这次很大程度上想尝试下订阅制,就选择了订阅。

至于大家的接受程度,我的感觉是:

  • 愿意为软件付费的朋友,不管是什么付费方式,都会付费;
  • 不愿付费的朋友,即使再便宜,也没用。

π:那么你对「付费买 App」的看法是?

这是个老话题了,老到我都不愿意说。先说个我编的段子吧:你去年买了台电视,今年厂家出新款了,你对厂商说:「喂,我去年花钱买了你的电视,马上送我新款的。」

相信大家都会认为是笑话,可这事如果发生在软件领域,别说升级软件要花钱,就是用软件都不想花钱。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盗版。但有个大家可能注意不到的原因:大厂的高质量免费软件。比如微信,像这样好用的 App 都是免费的,你做个 App 还好意思收钱?虽然大家也都知道微信本身也在赚钱,并且腾讯也并不是靠微信来养活自己。但这逻辑要是应用在个人开发者、小团队上,可就要命了。

我想说,大家只要把软件当成像衣服一样的物品,如果觉得有用、如果觉得值这个价,就买;否则,不买。就这么简单。

π:看 Mac App Store 上面 iPic 共 60+ 个评分,几乎都是 5 星好评,这个反响是有符合你的预期吗?

应该说,我有信心 iPic 会收到好评,但也确实没想到是一边倒的好评。尤其是免费版有限制,通常都会被人骂,比如「想钱想疯了」之类的。但 iPic 却能全部 5 星好评,确实是有些意外和惊喜。

回过头来看,有这些地方可以算作经验:

  • 真需求。不论强弱,至少是真需求,也就是说,大家确实是需要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确实能给大家带来便利。
  • 精简、高效。iPic 可以集成更多功能,但这样反而会让更主要的功能被冲淡、变得不好用。所以,我一直坚持把 iPic 的功能限定在图片上传,不做图片管理,也不会做文件上传这种横向的功能。
  • 充分内测。同一个功能,自己的使用场景,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进而,自己所习惯的交互,和别人也是不一样的。充分内测,可以发现这些地不一样,找到最大化公约数,也就是更多人都能接受的实现方式。
  • 充分测试。这像是废话,但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软件不能有严重的问题。回顾 iPic 所有的反馈,没有人说碰到功能上的问题。当然,最严重的是用户付费升级不成功,但这其实更多程度上是 App Store 本身的问题,而不是 iPic 的问题。总之,保证产品质量,避免用户给出差评。

π:在 Mac App Store 评价中,有用户希望软件的设计更好一点,你怎么看?之后会有考虑找个设计师搭档吗?

效率软件的立身之本是效率,不是好看。所以,在如何让软件变好看这件事上,我一直是比较审慎的。

界面再精美大家会厌,交互再酷炫用户会腻。如果真的是长时间的使用 iPic,大家肯定希望它简单、高效、稳定。比如 iPhone,你也许会说出很多喜欢它的理由,但通常你不会说这些其实更重要的理由:打电话不会掉线、玩游戏不会死机、密码不会被盗等等。类比来说,iPic 在这种层面上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所以,我后续的精力还在于此。

π:不知是否能透露一下 iPic 后续计划的新功能。

比如,帮助博客搬家。我当初从 WordPress 搬家至 Hexo 时,就遇到问题:WordPress 导出的备份中是不含图的。也就是说,图还在原来 WordPress 的服务器。这样,如果搬家以后把 WordPress 服务器关了,图就看不到了。而要一张一张地迁移,那基本是会崩溃的。

iPic 可以做的是:自动将 WordPress 备份出的 xml 文件中的图片上传至图床,然后用图床中的链接替换 xml 文件中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无痛搬家了。不过,这一功能可能不会直接集成在 iPic 中,而是单独做另外一个小工具;但这个小工具还是会调用 iPic 进行上传。

除了 WordPress 的 .xml 文件,还可以做自动将 .md 文件里的本地图片上传、替换 .md 文件里的图片路径,以及加水印、生成不同尺寸、图片管理……

π:从 iPic 会联想到 CloudAppDroplr 这类国外的轻量文件共享服务,但后者主要问题是速度慢、收费贵,之后 iPic 会尝试往这个方向扩展吗?

iPic 的名字就决定了它不会做这个事,我在定这个名字时就确定了,iPic 只做图片。如果把文件等其他功能加到 iPic,对于那些只需要用 iPic 来传图的、更多的用户来讲,是种伤害、或者说让他们用得不舒服了。

关于独立开发

若有 10 万人有类似的需求,每人出 1 块钱,养活(包养)一个独立开发者、或者小团队,做出他们自己想要的软件。这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开发者也可以自由、有尊严的活着。

π:据了解,之前你是国内某软件厂商的产品经理,现在为什么会选择走上「独立开发」这条路?

回想起来,有个深层次的原因:我对产品的理解与创始人和同事的理解不同,前公司想做成大众消费级、甚至是现象级产品,比如达到 Evernote 那样的影响力。一方面我当时并没有驾驭这样产品的能力(貌似现在也没有),另一方面我个人更倾向于「小圈子里的个性化产品」。理念的不同,会让做事的方式、乃至交互设计都有不同的理解。于是,自己就出来了。

关于「小圈子里的个性化产品」,举个例子,有 10 万人有类似的需求,每人出 1 块钱,养活(包养)一个独立开发者、或者小团队,做出他们自己想要的软件。这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开发者也可以自由、有尊严的活着。这是我比较认可的一种模式。

然后再来看看我当时的选择:继续做产品经理,或重拾代码做开发。在当时乃至眼下的互联网环境中,大家都要做大,拥有海量用户、拿到巨额融资,真正想做小而美软件的小团队,可遇不可求。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小众软件也很难养活一个团队。于是,独立开发者对我来说就是最突出的选择。

并且我个人经验和能力很杂,很多都懂一点,比如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开发、测试、推广等等。虽然每个单项拿不出手,但能兼具这些能力的人并不多,我相信自己还是能一个人搞出一个产品的,就这样走上了独立开发者的道路。

Jason

π:你认为独立开发最开心和最困难的是什么?

最开心的自然是自己做的东西有人用、还给出很高的评价、甚至愿意付费。

最困难的地方在于「选择」。到底要不要继续支持下去,到底要不要放弃不是自己的核心业务、却能带来收入的事,到底要做什么产品,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等等。这些最深层次的问题,才是最困难的地方。

π:解决一个特定的小众需求是好,但相比做「大工具」可能会面临无法规模化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做「专注单一需求的小工具」和「大而全的工具」?

我觉得两个都没问题,只是各有各的坑。

先说大而全,目前就有很多这样的软件,比如 Eclipse 这样的 IDE 工具,无数人在用、能做无数事情,却也能收获无数好评。有些像海里的鲸鱼,肯定有、但肯定不多。主要的坑在于:很难做好、很容易跑偏。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软件越来越复杂直到没人用。

单一需求的小工具也很多,比如只做图片标注的马克鳗,我见过很多设计师在用。当然也比如专注于图床工具的 iPic :) 有些像海里的小鱼,各式各样、数量众多;我觉得这才是绝大多数软件应有的状态。主要的坑在于很容易被大鱼吃掉,这也是投资人经常问的问题:「如果 BAT 也做了怎么办?」

还有个不应该是坑、但却是坑的问题——很难活下去。本来,像小鱼这样的物种是很容易活下去的,因为对环境的依赖小、需要的资源少,但无奈目前国内大家对软件的付费习惯,让这么小的软件都难以生存。

π:你独立开发的最终愿景是?

简单的说:继续做小工具、寻找中工具、不做大工具。

说到愿景,我目前的愿景是做出一款能养活自己的产品,让自己能坚持下去;再然后就是做出像 Alfred 级别的产品;如果最终能做出 Sketch 这种行业水准的产品,无憾了。

(文末栏目图来自 Business vector designed by Akdesign


阅读更多「幕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