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此前少数派《做少数派中的少数派:双拼输入快速入门》一文引发了大量讨论,为什么有这么多种输入法?双拼到底有什么优势?很多看过文章想尝试其他输入方案的读者,大多有这样的疑问。

这篇文章来自播客《比特新声》《保持冷静》联合创始人@郝海龙,他通过对拼音、五笔和双拼三种输入方案的对比,来分析各输入法的优劣。对于想要尝试双拼却担心学习成本太高的读者,作者也给出了双拼方案的选择,以及练习双拼的方法。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大部分而言,人生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纸笔记录文字转向用键盘录入文字。而由于键盘最早是为拉丁字母设计的,我们无法直接使用其默认功能录入中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在键盘与最终文字中间嵌入一个楔子:输入法。于是,一个与之相关问题随即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该选择哪种中文输入法?

当然,我们最终都会找到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选定一种输入法长期使用。但除了开发输入法的公司之外,这一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其他大部分人的重视。

也许你会有自己使用某种输入法的理由:比如因为易上手,所以使用拼音;因为打字速度快,所以选择了五笔,这些理由原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选择输入法的理由仅仅是此类理由之一的话,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的考虑远远算不上全面。而输入法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一种工具,它值得我们好好考虑,认真选择。

一般来说,中文输入法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 通过组装字形的零部件(偏旁、部首、笔画等)来输入文字,其中的代表是五笔输入法;
  • 通过组装字音的零部件(声母、韵母)来输入文字,一般指的就是拼音输入法。

大部分输入法都可以划为其中一类,或者两类的结合。

因此,要选择输入法,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比较这两类输入法的优劣。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不妨以这两类输入法的代表——五笔与拼音——为例来做比较。

五笔 vs. 拼音

自从电脑上可以录入中文字以来,五笔好还是拼音好的争论就不绝于耳。一些人觉得这个问题就像豆腐脑的甜党和咸党之争,原本无对错,无非是个人偏好,但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不妨分解一下输入过程。录入文字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两个环节:

  1. 大脑将思考的内容转化为可以通过键盘录入的内容(比如字形、字音);
  2. 通过键盘将字形或字音录入电脑并组合为最终文字。

我们通常认为,五笔会在第二个环节更占优势,因为每个字平均击键次数更少,而且几乎没有耗时的选字环节——这是很重要的一项优势:选字环节不仅仅多敲了几个键,更重要的是,多敲的这几个键是我们平时很少用到而且距离较远的数字键。而这也是许多人坚持五笔录入效率比拼音高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是唯一的原因的话。

而上述第一环节在我们开始选择输入法时往往得不到的足够的考量。原因也很简单:第一环节不容易量化,也不容易感知。

权威的输入效率数据往往来自各种各样的打字比赛,而这些打字比赛为了公平起见,会要求大家录入统一的资料,也就是说其实并没有测试到第一环节。我个人在大约十年前也参加过此类比赛,当时还在使用智能 ABC 的我毫无意外地落败。

而经验性的输入效率数据来自我们对周围人的观察,第一环节的表现你也无法直接观察到。当一个人打字很慢时,你很难区分他是在第一环节还是第二环节出了问题。我们能看到的是,打字员大都用五笔,而他们的录入效率惊人,于是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五笔效率更高,但我们又忽略了打字员所做的工作主要也集中在第二个环节上。简单来说,只要工作内容是「抄写」而不是「原创」就基本不会用到第一环节。

除非你真的是打字员,我们通常录入的信息中抄写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想想吧,你的每一条微博,每一篇博客,每一封邮件,每一条亲密的聊天记录几乎都是原创内容。当我们录入原创内容时,就不得不考虑输入时的第一个环节:将思考的内容转化为可以用键盘录入的内容。

那么,在第一环节上,五笔和拼音哪个更占优势呢?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就使用人数而言,使用五笔的人多还是使用拼音的人多呢?

毫无疑问是拼音。事实上,倒退十年,在拼音输入法远没有今天好用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用的也都是拼音输入法。而我们刚刚才得出结论,五笔输入法在第二环节的效率远远高于拼音输入法,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却会选择看上去输入效率更低的拼音输入法呢?

你会说,因为我们本身就学过拼音,拼音输入法对我们来说更加简单。可是,我们不仅学过拼音,我们也学过写字,学过偏旁部首,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拼音比五笔更加简单呢?你可能又会说,这是因为拼音比五笔字根好记。事实上,仅仅从好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判断在第一环节上面拼音更占优势,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把思考再加深一层,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拼音输入法比五笔输入法更好记呢?

字根数量比声母韵母数量多也许是一个原因,但只要下功夫,记起来也并不难。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大脑在思考时更容易把思维转化为声音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不信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

请你任意回想一句话,不用说出来也不用写下来。

相信你大脑里肯定更容易「回响起」这句话的声音而不是浮现出这句话的文字。

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提笔忘字,这时你会问身边的朋友:「XX 两个字怎么写来着?」但是,估计你没有遇到过突然不知道一个词怎么说了,然后拿起笔写下这个词,问朋友这俩字读什么。注意,我想说的并不是我们不会忘记一个词怎么说,而是通常当你忘记一个词怎么说的时候,你根本写不下来。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把思维转化为声音而不是文字,甚至有很多人必须先把思维转化为声音然后才能进一步转化为文字:我们见过很多人在输入的时候嘴里念念有词,这就是通过声音来辅助文字呈现的一种方式,但我们从来没见过有人说话的时候,需要拿支笔边写边说。

因此,拼音输入法不仅仅好记,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思维向语言过渡的难度,我们的思维也会更加流畅。对于以录入原创内容为主(非原创我建议使用「复制」「粘贴」功能)的我们来说,录入时思维流畅至关重要。

综上,在五笔和拼音的对比中,拼音在第一环节更占优势,而五笔在第二环节更占优势。我们该选哪一种呢?行文至此,可能还难以判断。

但是,这两个环节上的优势其实是有区别的。在第一环节,五笔基本上没有追赶拼音的可能,因为五笔永远是从字形角度入手的输入法;而在第二环节,拼音却一直没有停下追赶的脚步。

如前文所说,五笔效率高的原因之一是几乎不需要选字,而当今许多拼音输入法可以直接输入词语和整句话,而在这样的语境中,重码率大大下降,选字造成的效率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在不考虑选字的情况下,相较全拼而言,五笔平均的每个字的击键次数依然更少(尽管很多输入法支持首字母简拼,但我估计很少有人会频繁使用这一功能),这依然是五笔的优势。只是,当拼音的重码率几乎可以忽略的时候,五笔的这一点优势相较于思维流畅性实在微不足道。

而在下一小节中,我们将会介绍一种拼音输入法,这种输入法甚至可以在第二环节完胜五笔。

双拼 vs. 全拼

拼音输入法的字均击键次数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拼音中像 zh / ch / sh 这样的声母(下文称为复合声母)以及 ang / eng / ong / uang / iang 等等这样的韵母(下文称为复合韵母)导致的。

例如,在输入「装」字的时候,你需要敲击 「zhuang」6 个字符,而五笔输入法只需要「ufye」4 个字符就可以完成。

于是,有些人就在想,如果能够将这些声母和韵母都用一个字母代替,输入效率就会大大提升:两个键一个字,在直接输入词语和整句的情况下,击键次数甚至会少于五笔。这样一来,五笔在第二个环节上的优势就被击溃了,想想都令人兴奋。

但是且慢,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键盘上只有二十六个字母,而现在这二十六个字母都已经代表了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就算能给中文特制一个键盘,可以让每一个声母韵母都有对应,这个键盘也会大得吓人,占地方不说,手指切换的不便对输入效率的影响不言而喻。

那么在维持现有键盘布局不变的情况下,该如何寻求解决方案呢?

我们不妨想一下,两个字母一个字不仅仅意味着输入效率的提高,更意味着声母和韵母的位置被固定了下来:奇数键都是声母,偶数键都是韵母。这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加上位置这一层因素,键盘上一个字母至少可以同时代表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

比如,可以让 u 这个字母出现在奇数位置时表示 sh 这个声母,而出现在偶数位置时,表示 u 这个韵母。再加上汉语拼音固有的一些属性,比如 j 后面不能接 uang 这个韵母,而 zh 后面不能接 iang 这个韵母,有些字母甚至可以代表好几个韵母。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双拼输入法横空出世。

在我看来,一个以原创为主并且追求输入效率的人没有理由不采用双拼输入法。

首先,双拼输入法是拼音输入法的一种,因此它继承了拼音输入法在第一环节的优势;而由于简化了复合声母和韵母,在第二环节的效率追平甚至超过了五笔输入法。

此外,如果你本身是拼音输入法的使用者,转向双拼输入的成本极低。如果刻意练习,一下午即可熟练,一周即可掌握,而你将一辈子受益。

看到这里,如果你想打开搜索引擎搜一下双拼输入法,我绝对支持你这么做。不过在你搜完之后,可能会陷入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哪种双拼方案更好,而这正是我下一节要讲的内容。

如何选择双拼方案

我们已经知道,双拼输入法将复合声母和韵母简化为一个字母,但究竟该用哪个字母对应这些复合的声母韵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因此,你会在坊间看到各种各样的双拼方案,下面的列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键位对应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

  • 微软双拼(以及类似的搜狗双拼)
  • 自然码双拼
  • 小鹤双拼
  • 紫光双拼
  • 拼音加加(双拼)
  • 智能 ABC (双拼)

各双拼方案在输入效率上会有细微的差异,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非要给一个选择建议的话,我建议你选一种不需要「’」作为韵母的双拼方案,这样的话你在移动端和桌面端会有更加一致的体验。

我个人使用自然码方案主要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当然自然码作为较早的一种双拼方案,几乎各种拼音输入法都会内置,这也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如何练习双拼输入法

在选定双拼方案之后,就需要进行练习。如果你熟悉拼音,双拼的练习过程主要就是让你记住复合声母和韵母的对应,而复合韵母又是其中的关键(毕竟复合韵母的数量远远大于复合声母)。

而练习复合韵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到一堆某个复合韵母结尾的字反复练习,而且这些字最好能放到一个完整的语境当中,我们才更加容易记忆,练习起来才更不容易枯燥。

那么,最合适的材料呼之欲出:歌词。

大部分歌词都押韵,你可以精心挑选一些押不同复合韵母的歌词,然后反复练习几遍。一边听歌一边练会是一个更好的体验,能够强化声音和符号的联系。

如前文所说,一下午时间就足以记住所有键位,然后正常使用一周即可熟练。

可能的问题和双拼的缺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问,难道双拼就没有缺点吗?缺点当然也是有的。

比如,就拿第二环节的输入效率来说,就算双拼能超过五笔,也还有效率更高的输入法。但此类输入法学习曲线都会非常陡峭,而且在双拼速度可以跟得上思维速度的情况下,追求更高的效率没有意义——记得你是「原创者」而不是「抄写者」。

另一个缺点是,双拼玩不了很多首字母简拼的文字游戏。比如,输入「SDJ」出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对于全拼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是「圣诞节」「神盾局」,而双拼基本玩不了这个游戏。

当然,这种游戏可能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很多 App 在搜索时会针对全拼或首字母简拼做优化,使用双拼的人却不得不输入完整汉字。好在这种场景并不是我们输入文字时的主要场景。

输入法的未来

我想,当语音识别技术(和隔音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语音输入法可能会成为很重要的一种输入方式。我们讲话时每分钟说两百字非常轻松,而语音又是一种直接将思维转化为声音的输入方式,因此,在输入的两个环节都有很大优势。

当然,说话本身是一项技术活,也需要学习和练习(不信你对着电脑说五分钟),这也许是语音输入在未来面临的最大阻碍。因此,我期待可以直接用思维来输入,只是当计算机可以直接读取思维时,也许已经没有「输入」的必要了。


关联阅读:《做少数派中的少数派:双拼输入快速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