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前段时间接连被什么冥王星,优衣库热点刷屏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丧失了在网上阅读的兴致。

有人说,中文互联网圈子的文章都是垃圾,我对这种愤青言论曾经不屑一顾。好作品还是有,只是最终能获得大量曝光的,往往都是些有着各种目的性的东西。尤其是做过编辑之后,更加觉得在这个大环境下,「读者」这个名词有点遥远了,你我都变成了网站/应用要做的用户数据的一部分。

对于一些平台来说,没有更大的世界,只有更大的流量;没有什么媒体责任感,有的可能是 KPI 。

我回想了一下上次,或者上上次自己低头看手机,又或者紧盯屏幕是什么时候,留下了什么有用的东西没?结果脑海空空,只是觉得久久低下的颈椎在隐隐作痛……所以,我不禁开始想,当我看烦了热点又吃饱了垃圾信息后,可以做些什么。

学门外语

虽然前面把网络环节说得很惨淡一样,但我依旧不觉得知识水平不见涨是网络或者什么碎片阅读的错。

大概类似辉格某篇犀利的文章的观点(网络把我们变傻了吗?),今天沉迷于刷微博朋友圈的人,如果没有网络,八成也只是干搓麻将,蹲在墙根晒太阳,围着火炉子搓手等脑袋放空之事罢了。

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毛病,但是却一样有着分层的人群,决定性的并非所处时代,而是你属于哪一种人。而我,真的不太爱晒太阳。

之前大狗熊在播客里面说,外语是拓展技能边界的大好工具。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意味着更多的知识库向你张开了怀抱。中国奇葩的教育压迫了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十余年,然后成功达到母语为英语的小学生水准,让人对学外语这件事产生了不少偏见。但是实际上这不应该是什么难事,至少如果你是为了日常使用,而不是培养深厚的文学底蕴。

从小被日本 ACG 文化毒害很深,但是因为是个死脑筋好学生,没敢怎么花时间在业余兴趣之上。大三的时候一时脑热,从零开始突击三个月考了日语 N 3。当然这完全不是正面例子,N 3 没什么技术含量,语言学习也不应该突击,但是这多少说明,只要你想,一定不迟。

顺便给自己立个 flag,如果最近外语水平都没有变好,真是脸都会打肿。一段时间之前和少数派作者葱先生在微信开展了只打卡不聊天的对话,昨天他的打卡记录已经有 2000 枚单词了,还在帮国外一个应用做汉化,然而是一个大姨妈应用:)

PS:顺便推荐一个我最近经常看的英文阅读小应用,湾区日报,每天推荐和短评 5 篇互联网相关英文文章。虽然不一定每篇都好看,但从中可以找到部分不错的外国网站。

养成建立知识库的习惯

屏幕快照 2015-07-31 下午2.03.46.png

*图片来自 Kuvva

大脑擅长思考,不擅长储存。

在古老的时代,大概因为储存的媒介落后,人类非常重视背诵,当时学者的标配也是令人敬畏的记忆力。随着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日渐成熟,又有人说,需要记住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通往它的方法。就好比一棵技能树或者一副地图,以理清你掌握的知识框架,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地调用。

很多人认为建立库存的重点在于收集,就好像买了一柜子书(或者一个 Kindle)就变得博学多才,然而本本都尚未开封。实际上建立知识库的真正的重点在于梳理和消化,毕竟存档资料和脑内知识是两码事。

知识管理是个很大的话题,有的人甚至说可以将印象笔记之类的工具打造成「第二大脑」。我才刚刚开始尝试,什么东西立项前先 MindNode 思维导图一下,使用 Drafts 4 随时记录想法,文档类储存使用印象笔记,图片类使用 Ember。初步感觉还行,后续还会总结一些有用的使用方法。前段时间我正在关注推广相关的东西,每天的块状时间都有意识地看这方面的资料,长时间下来收集了不少案例和笔记,回顾印象笔记的时候发现获益良多。又因为建立了这些电子记录,什么时候要分享给其他人也方便快捷。

做一名有价值的生产者

互联网变得无趣不单单因为那道坚固的墙,还有一些别的东西。

微博的活跃度变低,知乎浓浓天涯风味,很多曾经热爱的东西变得让人没有食欲。太多人在跟风围观,随意浏览,阅读大多时候像仅仅为了打发时间;文章,甚至是游戏都巴不得越碎片越好,似乎不先被嚼烂就吃不下去。消费和分发者众,生产创造者少,这注定是个失衡的生态。

屏幕快照 2015-07-31 下午1.34.34.png

之前少数派有篇文章里面说,最深刻的阅读是写作,深以为然。写作其实是门槛相对低又自由的创作,加深对某件事的认知,有条理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还没来少数派工作的时候,逛知乎链接到一系列 Markdown 入门的内容,以某篇文章为开端,开始学习,才渐渐变得完全习惯使用 Markdown 写作。后来到少数派打杂,某天无意搜索才发现,那是一篇少数派的文章。

我是个小白向用户,入职的时候戏称自己可以作为鉴定大众理解能力上限的小白鼠,以便网站某些内容可以变得接地气一点。实习期两三个月对各种事摸不着头脑,以标准的鸡汤格式来说,少数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或者说我这种类型的人:扔掉了一些完全没有生产力的操作方式;对产品好坏渐渐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朋友提问时,扔一个少数派文章链接就可以解决等等等。

又想起李特的那篇 Markdown 入门,我最终认识到这些写起来可能超累的东西以及所谓的「少数派」有什么价值:会有人循着沉淀下来的东西,以更高的效率熟习你当初学习过、然后传达出来的知识和观点。说得重一点,可能是完全改变了生活方式。

然后,然后就是广告时间了:

一起在 Matrix 成为生猛的生产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