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年的打磨后,联想终于让摩托罗拉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隔两年摩托罗拉产品再次以国行的身份进行销售。那么联想消耗如此之多资源的摩托罗拉能否凭借归来的风口而涅槃重生?
小米式的互联网预热
早在 2015 年初的 CES 上,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联想移动业务集团总裁、摩托罗拉移动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军便宣布:“摩托罗拉移动将在 1 月底正式在中国销售 Moto X 手机。这意味着,摩托罗拉品牌在进入联想一年之后,将正式重回中国大陆市场。”这使摩托罗拉成为科技重点关注的对象。从那一刻开始,摩托罗拉便开启了「小米式」的互联网预热。
作为社会化营销的主战场微博一直是摩托罗拉重点耕耘的地点。通过频繁与其他品牌官微互动,推出相关主题的文案策划,将多方的粉丝资源加以整合,实现了多类人群覆盖。而在其所在的科技领域内,更是通过大量意见领袖的造势进行预热。此次的发布会邀请了不少微博上的kol,通过他们的刷话题、秀邀请函,先将一众科技爱好者拿下。这种营销推广方式一改以往高端品牌的「高冷」作风,将姿态拉低,以一个亲民的形象迎接回归。
当然在社会化营销战场打的火热的同时,此次摩托罗拉的宣传也还具有局限性。媒体、微博等平台虽然能吸引大量的关注度,但是这些受众多局限于科技粉丝,可以说在这些人中该买的早就买了,不买的终究不会买。而对于最主要消费人群的普通大众,此次推广覆盖不足,相比较一般高端品牌所热衷的户外广告、传统媒体似乎并有过多涉及。显然这次的前期预热还存在着不足,可以说风还不够大,没吹到该吹的人那里。
重生的优势是资源
作为国人的移动通讯启蒙品牌,摩托罗拉一直以来拥有着良好的品牌优势。在功能机时代,消费者熟知的 V 系列在每一个手机用户心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了智能机时代,摩托罗拉的里程碑、Defy 又一度成为 Android 阵营中佼佼者。这种历史优势对于摩托罗拉和联想而言自然不会放过。对于不少科技粉丝和消费者而言,品牌优势往往预示着逼格的优势,这就如同没人会朋友圈里啥购买的山寨机,但却会晒一下新购买的 iPhone 一般,而摩托罗拉同样拥有这样的魅力。
营销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终归是产品本身,而摩托罗拉目前的三款产品则具备了不错的品质。首先在研发实力上,得益于长久以来的产业资源和前东家 Google 的助力,现有的三款摩托罗拉产品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着相对前沿的优势,3000 多人的研发团队和 200 余件专利技术都是研发的硬实力。以销售主力 Moto X 为例,骁龙 801 处理器、2G RAM 、1080P 屏幕都是十分成熟稳定的配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最新的 Android 系统和一系列独有功能软件,产品竞争力不俗。
除了研发实力之外,创新对于摩托罗拉也是张不错的牌。作为视觉动物的消费者,在产品功能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产品的外形对于最终购买往往有着不小的影响。在各大 Android 厂商都在拼参数的时候,摩托罗拉却独自玩起来外观定制,虽然是招偏棋,但也是招好棋。今天发布会上摩托罗拉带来了 6 款不同样式的 Moto X 的后盖,至于不少粉丝翘首期盼的 Moto maker 在春节后也将到来,届时无论是木制后盖还是皮革后盖都将任君挑选。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性才是摩托罗拉目前最大的竞争实力。
联想的供应链和渠道也是摩托罗拉复活的依靠。联想在过去几年内并没有像样的旗舰机,更多的是依靠入门级产品的推量而获得收益,这离不开联想强大的社会渠道和社会关系。在实现广销的同时,做到低成本也是联想的优势,因为体量的优势,在供应链上联想有着强大的话语权,这种供应链优势转化到摩托罗拉产品上,为降低成本实现了可能。
阻碍来自两方面
事物的发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便背靠联想这样的大山,摩托罗拉的复兴也同样要经历坎坷。从外部因素来看,目前的国内手机市场竞争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基本上除了苹果可以坐拥高端市场之外,即便新晋霸主三星也要应付市场份额与利润下降的双重压力。
以摩托罗拉的三款机器来看,定位入门级的 Moto G 虽然有着摩托罗拉的血统加上原生系统的优势,但是在一干国内千元机面前似乎并无其他优势。现如今的千元机不管是配置还是系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目前的千元机市场,小米、华为这样的大陆厂商已经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即便是三星、HTC 这样厂商也讨不到丝毫便宜;而中端市场上,华为 Mate 系列、小米 Note 系列、OPPO、vivo 兄弟蓄势待发,3000 元的价位上国产凭借强悍的硬件参数和本土化的系统获得不少消费者的信赖,加上这个价位是各大厂商集中发力营销的战场,Moto X 除了系统和定制服务外似乎缺乏其他卖点。以主打机型 Moto X 为例,2999 - 3699 的价格并不低,特别是在同配置对手多局限于 2000 元以下的时候,因为价格的不匹配,到来的竞争压力完全盖过了产品特点。
从联想和摩托罗拉的内部来看,复兴之路也注定不好走。经历了 ThinkPad 的收购经验之后,联想虽然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积累了经验,但是 PC 业务不同于手机业务,现如今的手机业务群雄割据,联想和摩托罗拉都处于挑战者的地位,能否将劲拧成一股使是个不小的考验。其次,再接盘 ThinkPad 系列后,小黑无论在品质还是在研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对于产品竞争力的保持是考验联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
进过一年时间的调整,联想对摩托罗拉已经不同程度的熟悉,而在现如今的摩托罗拉产品线中布局也十分清晰,高中低均有覆盖,可以说对国内的手机市场已经做好了相当的准备。但是在看见光明的同时,路上的困难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如今复杂的手机市场,并不是当年那个摩托罗拉一统天下的时代了。在享受着联想带来的渠道、供应链好处的同时,摩托罗拉也要面对联想在产品和运营上的干预,何如维持两者间平衡,关系着摩托罗拉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