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制作者,讲述他们在产品开发 / 制作过程中的点滴。


写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一个完美的排版,会让文章的可读性和阅读体验更好。字里行间的出现,让人领略到美妙的写作和阅读体验,同时感受到设计师对中文字体美学在产品中的精妙运用。这款令人惊艳的写作产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

虽然字里行间将模板设计和写作阅读体验都打造的相当优秀,但是在内容方面的低质量实在令人扼腕。恰好在字里行间将要更新 2.0 的时间点,少数派带着诸多问题找到了字里行间的负责人周楷雯,谈论一下关于他和字里行间的种种。

发现创作的乐趣

好的内容其实挺少的,我们希望能发掘出来更有意思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这些能写好内容的人来这里写作,那么就需要一款特别独特的产品,提供优秀的写作体验给他们。

π: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是 Kevin,周楷雯,92 年出生。2013 年开始创业,在广州创办了 Catch Inc ,出品了秒视小记Yep 。2015 年写了本关于做产品的书《PRODUCTER》,2016 年团队来到北京加入多点科技,发布了字里行间(zi.com)这款产品。

我是一个很喜欢做东西的人,但今年觉得精力分散后每个事情可能很辛苦才能做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状态,于是决定收一收,每年就做一件小事。

π:在写作产品数量繁多的现在,怎么想起来做字里行间这个产品的?

好的内容其实挺少的,我们希望能发掘出来更有意思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这些能写好内容的人来这里写作,那么就需要一款特别独特的产品,提供优秀的写作体验给他们。所以就做字里行间啦,2.0 的变化会非常彻底,我们会先做好「发现创作的乐趣」 这件事情。

π:你认为字里行间相较于写作社区简书和写作工具 Zine,有哪些优势?

字里行间不应该看作是和他们竞争,我们其实是惺惺相惜的状态,因为大家的竞争对象其实不是同类产品,而是所有可以消费用户时间的产品。每天用户就 10 个小时的时间,他们会选择用来做所有能够带来快感的产品,那么写作和阅读的快感在里面能有多大呢?如何放大这些快感呢?这个应该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

字里行间目前比较独特的是模版,设计审美,但这不是写作/阅读产品的本质问题,其它的全是劣势。如果要说最大的优势的话,我们是新产品,创新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低,所以可以折腾,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创新者的窘境的问题,很快 11 月会有一些更有趣的动作,你可以期待一下。

字里行间目前提供 8 个模板

π:字里行间的域名是 zi.com,这种单字拼音域名早已成为稀有物品,拿下这个域名想必其中也有许多的故事,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这个域名是产品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当这款新产品出来的时候,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清楚我们和其它产品的不同,至少是感受到不同。? 当时这个域名在一个美国的域名投资人手里,我们发了邮件后对方回了个七位数,最后我们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拿下这个域名。

其实没有许多故事啦,就是花钱。

π:字里行间提供的模板都非常优雅,其中也使用了许多优秀的中文字体,能不能介绍一下模板设计和字体选用的思路和过程?

2015 年底到北京的时候,我和设计师 Ray 一起去长城脚下的公社玩了两天。那时候我们就想,字里行间应该像长城脚下的公社一样,邀请十位设计师来设计这些模版。每个模版应该是一个艺术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和品味。

中文排版因为字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发扬出来,但利用 webfont 这个技术,字里行间让设计师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里也找了我们一些对排版特别苛求的设计师朋友来把关,现在做的其实还不够好,我们后续会把这方面继续完善起来。


 

2.0 打算做什么

 字里行间是 Catch 的原班人马和多点的人共同组建的,2.0 你会看到一个完全我们主导的版本。 

 

π:你一直以秒视 (Catch Inc)创始人出现在大众视野,而这次字里行间的所有公司却是多点科技,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字里行间的开发团队是由哪边主导和负责的?

创业两年非常寂寞空虚冷,每件事基本都需要自己来定,无论是产品、开发、设计、还是营销、推广、客服。这空隙里我竟然还写了本书,不可思议。

2015 年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公司不是一件个人能力强可以搞定的事情,我应该有合伙人一起搞才是,但 13 年的时候我才大二,太年轻了也不能怪谁。Jacky(黄正世,多点科技的创始人)和我认识也恰好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其实对他还蛮有好感的,因为我是一个不太愿意社交的人,投资人年会的时候他是第一个跑过来跟我聊天的人,因此觉得他是个好人。

2015 年末的时候 Jacky 来广州找我,说「我们一起干吧」。然后聊了聊他接下来想做的事情,都是 90 后比较理想主义的两个人,一聊肯定挺对路,经过了一夜的辗转难眠,回顾了自己从 5 岁到现在的成长历程,唏嘘一番以后,便决定到北京一起做了。

字里行间是 Catch 的原班人马和多点的人共同组建的,2.0 你会看到一个完全我们主导的版本。 

π:字里行间 1.0 的 UI 和 App Store 极为类似,这次改版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将进入应用后默认的「创作中心」更改为了「订阅动态」,这次改版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1.0 是 Catch 来到北京后接手的版本,当时我和 Jacky 都觉得推翻重做不如先做好核心部分发出来跑着触碰市场,再快速迭代新版本。2.0 增强了文章的社交属性,我们希望用户可以以文会友,在里面实现轻度的社交。

对于这类产品,阅读的频次会更高,加上已经有作者和部分文章的沉淀,把订阅放在首页也就顺理成章了。

1.0 版本的字里行间让人误以为进入了 App Store 

π:为什么 Web 端除了「创作」之外没有基本的阅读浏览功能和模块?

移动为先嘛,先解决核心问题,再解决边缘问题。 Web 的 2.0 版本会向移动端对齐功能。

π:「独一无二的排版,令人扼腕的内容」是很多人在使用字里行间后的感受,在文章排行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温州休闲三步踩健身舞协会第二届第一次委员活动日》《绿色新屋农家乐》类似的文章,在 2.0 版本中,你们打算如何解决内容质量不高的问题?

这个 Slogan 还挺不错的,其实我是觉得这内容比 《皇帝睡觉的时候都干嘛》《十件小事不知道会后悔》原生态多了,这些内容真实,看标题就能知道要写啥,这么很单纯很不做作的文章很少见了。其实本质是内容推荐没有隔离,也没有人手做排行榜的内容过滤。2.0 我们会加入机器学习算法来完善推荐和内容过滤去解决这个问题。

给我们一点点时间,都会解决的。

全栈产品人的成长史

做一件事最难的是自己不敢动手,最难得的是动脑子去思考这件事的本质,最快乐的是能一日无事睡到自然醒然后发呆一天。

π:你从初中就开始编程和设计,在大学就已经开始全力设计和开发产品,能不能讲一下你做产品的经历。

2001 年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我叔叔家的姐姐做 PPT ,觉得特别神奇,于是小学开始参加 Word 排版和网页设计比赛,卫冕了几年冠军,设计感应该是那时候培养的。

高中开始写机器人的程序,也拿了几次冠军,技术感应该是那个时候培养的。2010 年到了大学,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产品方兴未艾,我觉得都这么丑不如自己做吧,于是奔着只是想发布自己的产品踩进了这个深坑。2012 年做了兴趣社交产品 Piner ,2014 年成立公司做了 Catch。

我的经历后来我自己想起来,就觉得其实做一件事最难的是自己不敢动手,最难得的是动脑子去思考这件事的本质,最快乐的是能一日无事睡到自然醒然后发呆一天。

π:作为公司负责人的你,开发、设计能力俱佳,同时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技术栈。你是如何平衡技术学习和管理的?

管理就是招「成年人」,如果你招的都是有自驱力,又有责任心的人,大家其实不需要你管就能做的很好。发现错误并自我修正,学习新技术,努力向上难道不是一个正常人该具备的素质吗?作为管理者,搞清楚要做什么,并保证大家工作的开心就可以。更新技术往往是产品需要啦,一时半会招不到合适的人,就先自己上,我有个习惯是自己踩坑的时候会写好文档和规范,招来人后再接手,文档一丢就可以了,我特别怕重复解释某个问题,所以特别爱写文档。

当你一定要去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你自己的潜力还是蛮惊人的。

π:之前你做过秒视、小记、一炷香等小而美的产品,也写过《Producter》一书,能不能简单谈一下你对产品设计美学的感悟。

UI 和交互层面的其实是很好解决的问题,但要先搞明白自己的产品要做什么给谁用,秒视解决的是碎片化的场景分享,所以一触即发;小记一炷香 是当作艺术品来做的,所以他不够好用但是够有味道。字里行间 2.0 的设计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解决大众产品与审美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上 Ray 的突破很赞。

我觉得产品的美学不应该是看起来怎么样,如果单纯看脸,Dribbble 上太多设计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产品的美学应该深入到触感和体验设计的层面,去完整解决一个需求。很多产品没人用,没人下载,其实不是因为不好看,好看的死掉的也很多,本质上还是因为供需不对等,没人需要这个功能。


周楷雯编写的 Producter
 

π:在互联网行业备受关注的今天,你对想要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互联网行业不是独立的行业,互联网是连接人和产品的方式,我觉得现在没有一家公司或者饭馆会和互联网扯不上关系。因此这个行业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他是个无限游戏,用户的迁移成本极低。他极度需要创造力、执行力,极度依赖于人才和技术。无限游戏比拼的是谁玩的更久,一切规则都是用来被打破的,一切成功经验只是阶段性的,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觉得自己年轻,内分泌比较旺盛,喜欢挑战,这个行业很适合你。

(文末栏目图来自 Business vector designed by Akdesign


阅读更多「幕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