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种古老的文体说起

日记,记叙文的一种。起源已不可考。这种用来记录个人生活的文体很少有机会像它的兄弟姊妹一样被搬上台面,然而这并不能阻碍它成为每个人最早接触的文体。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纸笔工作被电子化的操作替代,同时有一些日常文字也随之数字化。日记便是其中之一。优秀的日记 App 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但在试用了一大圈日记应用后,我越发感觉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当日记是日记:小记

日记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叙事性,二是隐私性。

日记 App 中有一类完整保留了日记的这两个基本性质,记录方式也同纸质日记本类似,主打复古设计的小记就属于这类 App。

小记是一个只保留了最基本写日记功能的 App,竖排文字,复古风格,大片留白,设计感极强。它从头至尾都在营造一个安静而隐秘的环境,这是一个只属于日记所有者的空间。分享功能也只是简单的生成图片。

而它的功能也少得可怜,不能插入图片,不能自动插入各种信息。可以说是「完完整整」保留了纸笔书写的感觉,而这种简单在强大的电子产品上难免有些格格不入。同时由于字体的字库并不完整,偶尔还会出现不能正常输入的情况,这些限制都让小记无法成为一个主力的日记应用。

当日记像日记:Day One 2Momento

相比小记的纯粹和固执,更多的日记应用选择了在日记的基本功能之上有所拓展,但不做过多变化,仍然保持日记的基本形态。这其中就包括日记应用的翘楚 Day One 以及老牌应用 Momento。

Day One 2 和 Momento 的特点在于把日记的写作过程完整地搬上了手机,相较于纸笔,只是将平常需要单独记录的地点、天气、时间等信息自动添上,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书写的过程。与分享有关的 Publish 功能也做得十分节制。尽管 Day One 2 在推出后整体风格在向「手帐」而非「日记本」靠拢,仍然不影响它在进行日记写作时的便利与优越。

对我个人而言,Day One 这种在日记的基本功能上做少量拓展而不过多生成社交噪音的 App 是最优选择。它将移动设备的强大功能化用在创作过程之中,省去了很多繁琐。但显然,仅仅这样的扩展并不能满足应用市场中多样化的需求,于是更多的点子被用在「日记」这件本来就有重大局限的事物之上。

当日记不像日记:格志

有一类日记 App 在「记录」这件事上做起了文章,把日记的记录过程进行了拆分或重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格志和念。

格志将日记肆意书写的性质做了分解,将日记这件事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引导没有日记习惯的人开始记录每天的生活,每日回顾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地观察自己的进化过程。之前因为「不更新就封号」这样的设计火了一把。它本身是鼓励使用者每天对一件事坚持并记录进程,性质与日记类似,也确实被很多人拿来当作日记用。

相比之下,这类 App 比起前两种要有更多新意,然而并不如第二种适合作为长期的日记 App。虽然引导性的问题和目标下强制更新的措施都非常新鲜,但当记录的习惯养成后,这种新意反而成了日记的限制。一个受问答格式的条框限制,另一个则是将内容限制在固定目标下,当你想要记录下生活中一件偶发状况,它们都会让你无所适从。

       

当日记不是日记:Heyday & 吾记

而在把玩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类 App,它们的介绍中标着日记,但在我看来已经脱离了日记的范畴。

吾记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日记应用,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它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了一个名为「过客」的功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些期望分享自己日记的人发出的文字,当然你也可以参与其中,不过只能点赞,不能评论,所谓过客终究是过客。

此外,还有两年前一度风行的日记应用 Heyday。它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记录应用,它能够在后台记录你一天的活动,稍加填补就能完成一篇完整美观的日记。遗憾的是,Heyday 已经停止了开发并从 App Store 下架,它的创始人也不再从事日记应用的开发。

Heyday 和吾记都在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了一定的社交元素。Heyday 内放置了一个类似信息流的界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他人的照片和相关文字,看起来更像一个写日记的 Instagram。吾记则是直接搬出了一个树洞,你看得到陌生人想让你看到的一切文字。

本身,这些特性都不是问题,但安在日记应用身上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些社交元素和日记的「私密性」恰好对立。尽管它们都对此再三限制,仍然挡不住人们本能的窥伺欲和表现欲,社交噪音在所难免,日记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日记了。

后记:当日记不再是日记

我本身是对日记有所敬畏的。在网络与电子还没有发达到如今地步的时候,日记作为一种局限于个人的、私密性非常强的写作文体,公然而隐秘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记录了一个人的生活故事与心路历程,那些自认为开心的伤心的难以示人的东西都被塞在这个小小的本子里,伴随着写作者成长。

而自从互联网时代到来,日记也开始逐渐有了新的分支。博客的兴起让大众意识到日记可以是公开的,是可以给人看的。更多人选择将日记转移至电子与网络媒介,便利性比起从前那个厚重的、皱皱巴巴的本子要高了不少,但私密性还是不可避免地大幅度下降

更多时候,它已经不能算作「日记」,而是回落到了更宽泛的「记叙文」范畴。尽管每一个 App 或网站都一再强调着自己对私密性的重视,也还是挡不住日记的隐隐变性。

就像是小学和初中,老师说检查每天写的日记,那些认认真真写着生活所见所想的少年少女,从发现有人因为日记的内容被叫去谈话起,那层带着表演性质的薄纱就自然而然地戴上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日记应用不好,几乎所有的日记应用对私密性都有足够的保护,它的便利性还能够让使用者在从事日记活动时有比在纸上更为优秀的体验。而问题在于,人类在面对大众时的那种本能的表现欲望。当日记掺杂了社交的成分,它便有很大可能转变成一种表达观点的工具,或是带有表演性质的作品。参与得好,就是与陌生人的「交换日记」,参与得不好,就变成了一片舞台,一片战场。

前文中提到的吾记,对过客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把它限制在「树洞」一样的范围,保证了日记的本质不过多地被社交因素污染。但谁能保证,不会有别人越过这道危险的界限呢?

在试用一系列优秀的日记应用后,我最终还是回归了纸笔,一方面是我对笔墨有不能忽略的爱好,另一方面,我终究不能习惯把这些记忆的碎片托付给云端,相较于没有重量的数据,我更倾向于在回顾过去时,看到裹满了墨水的,厚厚的本子,和本子上逐渐变化的字迹。它们只属于我一个人。这或许不是应用质量能解决的问题。

希望你也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对数字化日记的看法,并说说你的日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