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mni Group

当我们谈论生产力的时候,我们通常都在谈论些什么呢?无论是图像、文字还是事务管理,借助那些强大的「OS X-only software」,我们总能将这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在效率应用领域,The Omni Group 团队是非常杰出的代表。其实许多人对 Omni 系列应用都不会陌生,只是它高昂的定价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光是那款被誉为可以改变一生的 GTD 事项管理应用 OmniFocus,双版本加起来就已经售价上千,这着实是熄灭了很多人内心的欲火,更何况其它几款「好像自己不太会用到」的软件。

暂时撇开定价是否合理,国内的软件消费习惯这些因素不说,在尝试了很多软件后,我发现一些工具并不是用不着没需求,而是对它的使用场景还不够了解,不知道可以在什么场景帮助到自己,比如我近期开始使用的 OmniOutliner。

不只是大纲

使用 OmniFocus 后我特地去了解了 Omni 系列应用。第一次看到 OmniOutliner 的时候,我以为它单纯的只是一个文字处理应用。在这一点上,我认为 Ulysses 已经是完美的工具了,所以也一直没有关注。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市场部同事在用 OmniOutliner 整理商务合作项目,我才开始重新审视它。最后得出结论:它是 Omni 系列里使用最简单,同时用途最广泛的整理类应用。几乎所有和文字相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它来做条理化,但一切的前提是你得理清自己的需求。

比如这篇文章我就是由 OmniOutliner 编辑完成的。

当然,它的功能不仅于此,比如我更多的是用它来整理一些合作项目:

制作读书笔记:

还有财务收支:

甚至你还可以把它当做一个 To-Do List(当然,你可能不想要一个几百块的待办事项)

所以,当你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后,Do it

How do you do it?

正如前文所说,OmniOutliner 尽管功能强大,操作起来却极其简单,根据它针对单个栏目的属性定义(如时间、注记、货币等),我们可以将它应用在诸多工作或生活场景里。下方我将以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使用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How

Outliner 是用来做要点梳理和结构化呈现的。最基础的例子是我们写文章、笔记时会用到的多级标题。为了便于呈现出真正需要关心的要点,使用 OmniOutliner 之前,需要根据项目流程做一个总的规划。如项目主体,即它主要是展现什么内容,再尽可能的模拟出可能会出现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之后就可以开始用 OmniOutliner 来加以梳理了。

我在工作中是一位孤独的美食家,需要和不同的店家合作,店家提供食物,我负责吃(什么鬼?)最后共同完成一系列活动。脑子里有了一个大概的逻辑之后,我就开始建立对应的 OmniOutliner 文件了。

首先我需要规划整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需要经历哪些步骤,然后横向的添加表格。

如上图所示,如果添加的栏目里有涉及到日期或者注记格这样特殊的项目,你还可以单独设置这个栏目的属性,还包括弹出列表、数字和持续时间等,这样也可以大大降低你后续对表格的维护成本。

说完横向,那么回到纵向。简单地说,纵向便是 Omni 系列应用经典的可层层收缩、展开的「小标题」。只要条件符合,你都可以将其尽可能的归类,以方便后期的检索。

主界面左侧有一个「目录」版块,在这里可以进行日常频繁会使用的的「检索」和「聚焦」功能。如果你有了合理的层级结构,那么通过这个目录,便可以非常快速定位你想要查看和编辑的条目,如果你的分类较多的话,还可以通过右上角的「放大镜」按钮进行搜索。

接下来就是 Omni 的软件都非常强调的「聚焦」功能。因为本身都是条目繁多的整理类应用,直接点开界面信息量会相当大,一不小心就看花眼看走神。使用聚焦功能,你可以选择当下需要处理的重点,一键隐藏其余所有不相关项。在 OmniOutliner 中也是如此,当你对单个条目选择聚焦后,右方的展示区域就只会显示你选定条目的内容。

Do

根据需求逻辑整理完框架后,接下来就是对整个表格进行细节优化,让它看起来更直观顺眼,包括字体、边框和间距等都可以自定义设置。于是,「检查器」出场了,这也是 Omni 系列应用除了「聚焦」之外的第二特色功能,在这个小窗口里,你可以对内容以外的所有设置进行自定义。

它分别包括以下五大块:

  • 样式:对文字格式、颜色和间距等进行设置
  • 栏:定义单条栏目的属性,即数字、日期和注记格等
  • 空心字:设置纵横条目内容之间的边框样式
  • 文稿:给文稿添加主题、说明和注释等属性信息
  • 样式属性:显示当前条目所拥有的所有样式

除此之外,上文提到的窗口右侧的工具条里还有一个固定的「样式」窗口。从这里你可以迅速进入不同子项的样式设定,以及添加快捷样式。举个例子,当我们点击「分级一行」后,检查器就自动显示出所有的第一个子标题的样式设置页面,在检查器中做出的任何更改都可以自动添加到所有的第一子标题上,而当你每添加一个更小级别的子标题后,都会出现在其中。

而下方的「Heading 1」则对应一种文字样式,包括大小、粗细和下划线等,旁边的「F1」则是当前样式的快捷键,你可以选中任意文字并且按下对应快捷键一快速添加文字样式。你可以随意的添加任何自定义样式,除了大小等,还包括高亮和颜色等。

总而言之,工具栏里样式窗口的存在意义便是让你能够快速的给内容进行自定义,让你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专注在内容填充上。

另外在内容上,OmniOutliner 有一个「附注」的概念,它独立于正文之外,除了文字,你还可以添加图片和其它格式的文件(夹)在其中便于后期回顾,当然正文中也可以添加图片和其它格式的文件(夹)。

Done

无论是撰写文章还是进行项目梳理,最后我们常常需要将文稿导出成通用格式进行存档或分享。OmniOutliner 可以导出多种格式的文件,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只有 Pro 版本才可以导出为 Microsoft Word 格式。

后记

Omni 系列里我第一个使用的软件是 OmniFocus,使用之初我几乎查阅了所有与之相关的教程,但觉得自己还是用不好它,直到过了很久之后我才发现是自己的方法错了。

OmniFocus 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功能丰富,而是它在既定的设计逻辑下多样的使用场景。我发现要想用好它的前提并不是要了解它所有的功能,而是先理清自己需求,在应用本身的逻辑之外,创造出自己对应的使用逻辑,并且持之以恒的使用下去,你才能感受到它的强大之处。

回到 OmniOutliner,正如文首所说,它是一款上手非常简单的应用,简单到我甚至觉得我根本就还不会使用它。在动笔之前,我咨询了使用时间比我长的一位朋友,他最开始的回答让我觉得他简直就是在敷衍我:「OmniOutliner 就是做到了一个 Outliner 应该做的东西啦!」在我的追问未果下,我突然醒悟过来,或许 OmniOutliner 就是这样,它的特点就是「比 Word 更强调结构,比 Excel 更适合阅读(朋友原话)」,它的亮点也不是功能多么复杂,而是它所给每一个用户的千变万化的使用方法。

所以如果从「教程」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顶多算是个总览,但这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立场——让你知道 OmniOutliner 的大概形态和基本功能,但是具体怎么使用则要看你的需求是什么。

同时,在折腾了无数效率类软件后,我也总结出了一个心得:工具就是工具,再强大也不过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你对一个软件是否优秀下判断的时候,更应该思考的是自己有没有一个清晰的使用逻辑,以及有没有坚持使用下去。而在这当中,「Omni 全家桶」是把这个论点放大到极致的代表,也说明了一个软件的强大与否并不在于它的功能,而是它是否拥有多样化的使用场景。

OmniOutliner 有三个版本,OS X 普通版¥328Pro 版 ¥648iOS 通用版 ¥198,有内购。


注:因涉及工作内容,文中部分表格使用虚构例子,与真实品牌无关。


关联阅读:阅读少数派关于 OmniFocus 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