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机里装了很多应用,但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屈指可数,支付宝就是其中一个。为什么?因为我要去电商淘东西,要给手机充话费,要从团购买吃的,要每月还信用卡。在这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支付宝都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支付手段,让我不必使用那些千奇百怪的银行客户端。
前几天,支付宝的图标突然从「阿里黄」变成了「蚂蚁蓝」,而与颜色变化同样醒目的,是界面和内容的改变。新版支付宝底部依旧是 4 个导航,乍一看,「钱包」还是那个钱包,而「商家」像是大众点评或美团,「朋友」像素级地借鉴了微信,「财富」里显示着安全险的巨额保障。好厉害,这莫非就是达闻西所研发的超级武器霸王「要你命3000」?
多样的界面
打开新版支付宝之后,最醒目的变化就是左上角出现了一个三点式图标,旁边显示着用户头像。我很想知道这个侧边栏里藏了些什么东西,一只蠢蠢欲动的手直接移向了那里。我点!一个页面就从屏幕右侧十分流畅地滑了进来,比我的思绪还要流畅百倍。这是「我的信息」,类似于旧版的「财富」。
好吧,是什么页面并不重要。按照 iOS 的系统逻辑,下级页面也的确应该从右侧进入,毕竟左滑是返回上层嘛。但是,那三个小点太让人感到迷惑,它们分明就是在向我招手,「这里有 Android 式的抽屉,快点我啊」,然后我点了却发现并没有抽屉。
在体验了这个充满违和感的谜之交互后,我回到首页依次点击了下方的几个导航。每点击一次,我都会有打开了一个新应用的感觉,这几个页面的除了主色调一样之外,完全是不同的设计语言。多样到「分裂」的界面,是我对于新版支付宝的第一印象。
口碑的复活
都说「商家」这一页是大众点评网的复刻,但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大明湖畔的口碑网?从前的从前,口碑网和大众点评网一样,都是获取吃喝玩乐信息的首选。在不确定一家店到底好不好吃的时候,上这两家网站看看网友的评价可谓是靠谱的选择。时过境迁,大众点评网做起了团购,和美团网成为了竞争对手,而昔日的口碑网被并入淘宝后便销声匿迹。
在支付宝的本次更新之前,口碑网就已经被注资复活了,它也不再是个单纯的点评类网站,阿里希望它成为一个全方位的 O2O 平台。目前支付宝的「商家」功能就是由口碑网提供内容,换句话说,支付宝是口碑网的主力流量入口。如果说之前的「服务窗」还只是小打小闹,依旧徘徊在线上的话,这次的「商家」就是支付宝正式进入线下餐饮领域的标志。支付宝不再甘心只是在付款时被其他应用调用,它更希望用户在打算觅食时直接打开支付宝而不是别的什么。
社交的强化
其实想想看,阿里对于社交的执念不是一般的深。在移动互联网还未蓬勃发展之时,旺旺就承载了阿里的社交梦,和新浪 UC、网易 POPO 等软件和腾讯 QQ 在即时通讯领域厮杀。结果正如大家所见,一些同类软件就那么消失了,而旺旺则成为了淘宝购物时的联络工具,更加地场景化。后来的后来,阿里强推「来往」,故事的结局大家也都清楚。
在之前的支付宝版本里,阿里就有过社交化的尝试,在转账时可以给朋友捎句话什么的。而在这次的新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入了「发起群聊」这一功能。其实第一次看到这个界面时,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因为长得和微信一模一样,我就马上去用你聊天。但是仔细看看,支付宝的群聊也是场景化的,默认的特色群就有「经费群」「吃货群」「活动群」「娱乐群」四种,都是基于线下的 AA 制付款场景所设计。专注于特定场景,以沟通作为金钱流动的辅助,而不是只做通用聊天工具,这是支付宝比起来往的进步。
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借条」功能可谓是一大亮点。朋友间谈钱伤感情,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是主要的原因。那么,就由支付宝来做中间人吧,好借好还,借钱到期之后如果不还,支付宝可是会自动扣款还钱的,赖账行为还有可能影响到芝麻信用分。社交不一定是聊天,借个钱也是可以的。
总结
从新版的业务逻辑上来说,支付宝不再满足于只做最后一步的支付工具。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交易,支付宝希望从入口到终点都是在自己这里,一个应用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的应用大多数显得比较专注?Whatsapp 就是聊天的,Paypal 就是支付的,而同类的国产应用则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巨无霸」。
支付宝在战略上布好了局,但是在用户界面的布局上还是有着不少的槽点,一些功能的改变也很让人无语。不知道出于怎样的考虑,它诱导我尽早关闭手势密码去购买账户险,它不经过验证就让人可以直接修改支付密码。就目前的情况,我常使用的功能还是从前的那些功能,新增的那些看上去很美好的功能,或许以后能有机会用到。说到底,「要你命3000」的威力,得抛出去才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