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半年前上架的「大豆瓣」App 么?它升级至 2.0 了。

从版本号的频繁跃升不难看出,这是「慢公司」豆瓣今年最为重视的 App 产品,1.0 的悄然降临,那是用户在告诉豆瓣,你们应该如何做产品;而到了 2.0 版,豆瓣则是告诉用户:你们想要的,我要加倍给你。

这是我在升级到豆瓣 App 2.0 时的初步印象。

产生这样的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豆瓣 App 1.0 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豆瓣移动版,就像笔者我当时所说:你能在豆瓣 App 1.0 中看见 07 年豆瓣的样子,它如同一个数据库,你可以任意搜索或者查找你想要查到的影音作品。

而在豆瓣 App 2.0 中,豆瓣则更希望重构之前用户对其的原始印象,甚至主导用户使用豆瓣的方式。让用户觉得豆瓣是一个能让人产生兴趣的东西,而如何让人产生兴趣,一个隐藏多年的小功能——豆列成为这次豆瓣 App 2.0 版的主角。

其实包括笔者我这种老豆瓣用户在内,都记不住「豆列」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直到豆瓣在其博客上说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我查看喜欢的音乐书籍时,出现在右侧的「XXX的推荐豆列」说的就是这个玩意。

简单来说,豆列就是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选,然后分享给其他用户的一个工具,比如说你可能会喜欢某一个音乐厂牌出品的音乐,但如果你还想知道这个厂牌今年发售了哪些专辑,单靠频繁的搜索豆瓣音乐会非常麻烦,你可能就需要这样一条豆列:把今年该厂牌发售的音乐全部列出来,让你可以快速收藏,当然这条豆列一定出自与你的兴趣一致的人之手。

当这样的豆列无限多的时候,就彻底将豆瓣中那些原本单一独立的版块串联起来。而让人感兴趣的事物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他可能涵盖音乐、电影、图书、物件、品牌等多个方面,而由此产生的豆列就像是其中的连接器,将不同兴趣向的内容链接起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让豆瓣从「唱片店」瞬间变身「Live house」。

而这些反映到豆瓣 App 2.0,最为直观的变化是:原本指向具体的内容变成了各种定义模糊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就是一些与之相联系的豆列。不过产生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如果不是主动搜索,你不太容易在首页上找到最新最热的电影剧集,或者最值得聆听的最新单曲。

这也是不少观察者所担心的,毕竟作为一个依靠具体内容起家的站点,其优势在于对最新内容的快速整合。比如说你可以看到最新的电影音乐推荐,并对其产生评价,但如果完全依靠豆列这种模糊的兴趣内容汇集,能否能让新的内容迅速传达给用户,并与之产生强联系?

强推豆列本意并没有错,无论是用户还是豆瓣运营方都知道豆瓣作为内容的产出方最大的问题在与:内容虽然不断产出,但是缺乏二次传播以及纵向的内容二次发酵,而目前已经停滞不前的豆瓣用户增长数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将豆列置身台前,目的就是解决目前的内容过于相互独立,从而造成不便于传播的问题,豆列无疑是其中最为优秀载体。

但不可否认,在不少用户的潜意识中,他们对于豆瓣的理解依旧保留在获取最新的内容信息的优质站点,并对此产生兴趣的阶段。而这部分人群大部分都是一直陪伴用户成长的老用户,而从 1.0 版的豆瓣中参与内容下的评论不难看出,参与吐槽和互动的也主要来自这部分老用户,而这部分老用户或许并不能接受豆瓣通过强推豆列,并将其快速社交化。在他们看来,现在失控的豆瓣小组或许就是未来豆瓣的真实写照。

不过从目前看来,原本豆瓣 App 1.0 时代所建立的基于某个具体内容而产生的信息互动将在未来 2.0 版中被逐渐边缘化,而将原本隐藏在幕后的豆列则被推向台前,至于能否激发用户的实际参与并让 UGC 不断扩大就只能让时间来给出更为具体的解答了。


关联阅读:《八年「豆龄」老用户看豆瓣全新整合型 App》